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欲有大作为,首先应重修为。“修养是人的第二个太阳。”《易·乾》中就提出了“君子进德修业”。传统文化中最有意义的部分,即是教人如何做人。前人重修身,不仅是为了完善自我,亦是为着完善社会。我们讲修为,旨在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力求品德与才能、内圣与外王的完善统一,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有不少成语言简意...  相似文献   

2.
一、修养与当代青年修养“修养”一词,是由儒家学说中的“修身”与“养性”两个概念组合而成的。“修养”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提升个人精神境界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修养,在今天看来就是在自我认识、自我要求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针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与需要,以真善美为目标,以发展、完善自己为契机的一种文化的自我调整、自我充实、自我提高活动及其结果。“修养”具有如下四个特点:首先,内在积极性。自觉进行修养的人必须有向善的动机和高尚的目青年是最活跃、最富有朝气的标。其次,针对性。它是以文化为 社会…  相似文献   

3.
正气(随笔)     
正气,即刚正的气节。亦指正派的作风或良好的风气。自古至今,人们都崇尚、赞美、讴歌、颂扬正气。文天祥的《正气歌》曰:“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三讲”中的“讲正气”是树立良好形象的基础。正气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涵,它的外在表现是良好的自身形象。正气与良好形象,来自于平时的修养、实践的锻炼和自我的改造。讲正气,就必须做到讲真理不讲面子;讲党性不讲人情;讲政策不讲关系。实践“三个代表”靠正气。试想,每个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如果没有正气可言,你能给群众当好“三…  相似文献   

4.
人欲有大作为,首先应重修为。“修养是人的第二个太阳。”《易·乾》中就提出了“君子进德修业”。传统文化中最有意义的部分,即是教人如何做人。前人重修身,不仅是为了完善自我,亦是为着完善社会。我们讲修为,旨在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力求品德与才能、内圣与外王的完善统一,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有不少成语言简意赅,恰似名言警句,既是前人才智的结晶,又是今人作为的训示。现在流行的成语,不少早就脱离它最初的意义了。  相似文献   

5.
选拔任用干部上的腐败,其具体表现是:有的不顾党的原则,搞权钱交易,受贿卖官;有的不坚持用人标准,不搞五湖四海,“以人划线”或“以地域划线”,凭个人好恶、恩怨、亲疏、关系取人;有的为了小团体的利益,置干部政策规定于不顾,因人设事,因人设职;有的不按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办事,推荐干部不走群众路线,仓促委任或搞“临时动议”。  相似文献   

6.
修养成人     
儒家讲成圣,道家讲成仙,佛家讲成佛,庄周先生,归于自我,讲“顺乎自然”,“完身养生”。各有各的修养方法,各有各的修养过程,各有各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或曰理想。然而,我们是人,我们中国从古至今有一句最厉害的骂人话:“你不是人!”人而非人,不知其可,我想,...  相似文献   

7.
领导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与成败。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最重要的是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自己战胜自己。领导干部加强自我修养,关键要按照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要求,做到“自重...  相似文献   

8.
韩大伟 《理论学刊》2003,(1):136-139
说起儒墨两家的义利观 ,人们常以儒之“重义轻利”、墨之“重利崇欲”将其完全对立起来 ,笔者以为 ,这是很不妥当的 ,因为这种观点无视“重义轻利”与“重利崇欲”两者之间的不同审辨角度 ,由此而忽略了其间的不可比性及其可能存在的相通性。所谓“重义轻利” ,是从道德修养的角度立论的 ,而“重利崇欲” ,则是从人的自然本能上立论的。强调修养上的“轻利” ,并不意味着完全抹煞人的物质需要 ;而强调人的自然属性上的“重利” ,也并非绝然排斥人们对德义的追求。古人云 :“大道宰世 ,殊涂一致。”[1]儒墨这并峙于一时之“显学” ,尽管其主…  相似文献   

9.
讲究修养。中国古代哲学家强调人的“内美”,西方古代哲学家如康德,赞美人的道德律,他们都主张加强自我修养。什么叫修养,用民间一句很通俗的话来说,那就是不做伤天害理的事,以公德、伦理、法律为修养的最基本要求。自我修养有着鲜明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
观人     
林达 《党课》2014,(14):85-85
古人有“四观”用来看人是否可交:“观人于临财,观人于临难,观人于忽略,观人于酒后。”这深入人性的四个方面:爱财是否取之有道,临难是否从容镇定,办事是否漫不经心,酒后是否放纵无度。有分寸感就不贪,有意志力就不怕,有责任心就不懒,有自控力就不乱。对于我们自我修养,也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出版事件获得长足发展,编辑队伍迅速壮大。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编辑队伍整体素质出现广降趋势。比如,期刊编辑有的缺乏编辑常识,办出的杂志不规范:编出的稿件质量不高.甚至有问题;具体工作中还出现编辑、校对马马虎虎的现象;图书出版业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屡禁不止的黄书淫秽书籍,有政治思想问题的书流行图书市场.甚至有的编辑认为“无错不成书”。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无疑可归结为编辑工作者素质问题.但主要还是编辑者的思想品德修养问题。笔者认为.一部书稿或一篇文章的质量高低.与编辑工作者的思想品德修养有直接…  相似文献   

12.
<正>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党史既是生动的教科书,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可或缺的清醒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把学党史、用党史作为终身必修课。“老三篇”是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所写的三篇文章的统称,分别为《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和《愚公移山》,它们是党史上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共产党人修养党性、进行自我革命的教科书。“老三篇”是基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时代产物和特定称呼,是《毛泽东选集》中唯一专门介绍人物的文章,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弗洛伊德把人的发展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本我”即动物的人,“自我”即有自我意识的人,“超我”即有高尚境界的人。“本我”的人终身浑浑噩噩,无所事事,如同牲畜,不知一生之所事;“自我”的人,有自我意识,个性明显,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超我”的人,超越了自我,胸怀宽广,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时刻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铭记心间。从“本我”到“自我”再到“超我”,是一个不断递进、不断提升的过程,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经历的过程和能达到的目标。特别是从“自我”到“超我”,有些人通过自身修养达到…  相似文献   

14.
领导者人格问题,看似领导者个人品格修养问题,实则与政风有着直接联系。领导者人格过硬,才有过硬的政风,才有威信,才能“一呼百应”,更好地带领导群众去奋斗。 中国古代(魏徵《太宗十思疏》)载“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领导者人格问题,应当是领导者从政的“根本”、“泉源”、“德义”。本人就领导者人格与执政的关系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生活方式等一系列的变化。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在一部分党员中产生了不良影响;例如,有的人对违反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思想行为熟视无睹,有的甚至公然传播一些旧的、迷信的思想我场就有个别党员成为了“法轮功”等歪理邪说的俘虏,在群众中造成极坏的影响这些思想、作风、组织上的严重不纯,对党的危害极大,严重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因此,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共产党员的修养很有必要。一、加强党员修养的主要内容l、政治上与党中央…  相似文献   

16.
许多人在权力面前打了败仗,不但给党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个人也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背离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在权力面前没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没有做到“慎权”、“慎欲”、“慎情”、“慎独”。人有七情六欲,领导干部也不例外,而“非理之财莫取,非理之事莫为”、“欲不逾矩,欲不损德”却是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必备的人格修养。领导干部为欲所困、为欲所害的例子很多,本文辑录部分贪官“二奶”名单,意在长鸣警钟,提醒我们的干部在美色面前一定要三思而行,谨防邪欲伤身败德,能在任何情况下,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身手、抗得住诱惑,以高尚的情操和人格力量,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为人民服务,做到江泽民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要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  相似文献   

17.
论点摘编     
《正气》1999,(8)
谨记“清廉”二字修身净口正心太原市杏花岭区委书记王国武撰文对纪检干部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在政治上,要坚定不移地与区委、区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当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组织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一定要服从党的利益。二是要谨记“清”、“廉”二字。首先要清,不清则不廉。所谓“清”就是要讲透明度,主要是办案过程的透明度。其次要廉,不廉就容易出问题。所谓“廉”,就是做人要老实,本分,不贪。三是在自身建设上,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通过学习理论,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加强思想建设,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保持一种…  相似文献   

18.
(一) 修养是什么?修养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适应时代而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我们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一直也没有停止过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也就是说,一直也没有放弃过自身的修养。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加强自身修养是很重要的内容,我们的先人对“君子”的要求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古人看来,要成为“君子”,“修身”是最关键的,是基础,是前提。孔夫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修养过程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还说要“吾日三省吾身”,要“择其善者而从之,  相似文献   

19.
胡江霞 《学习月刊》2014,(19):51-53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是孔子七十岁的人生境界,这个境界不只是一个圣人修身养性的境界,也是所有普通人价值追求和价值规范朝圣的境界。对于今天的中国人而言,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欲”和“矩”,在时代精神中追求自我的超越、在民族精神中实现自我的归属,这既是中国精神的自我弘扬,也是核心价值观的自我践行。  相似文献   

20.
官际关系     
《天津支部生活》2012,(5):45-45
官与官之间的关系,简称“官际关系”。当前,官场上出现了几种不健康的“官际关系”,主要有:一是人身依附关系,即下级依存于上级,上下级之间存在保护和被保护的关系,主要表现形式有官官相护、猫鼠关系等;二是拉帮结派关系。搞小团体、拉山头,领导不同派系不同,不同的官员有不同的队伍。有的则以老乡名义相聚,或以同学关系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