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堪称一代明相,识人用人之道世人称颂。但诸葛亮在用人问题上也有失误之笔。先帝刘备临终托孤时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虽饱读军书,但言过其实,刚愎自用,不可委以重任。”刘备死后,诸葛亮力排众议,以马谡挂帅统兵驻防街亭,终因马谡不能胜任,导致街亭失守,使蜀国形势急转直下。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历来被人们视作智慧的化身,“事后诸葛亮”、“三个臭皮匠的哥诸葛亮”等俗语是最好的证明。事实上,诸葛亮也的确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本传有“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的记载;  相似文献   

3.
刘备与诸葛亮相差20岁,刘备生于公元161年,是“60后”,而诸葛亮生于181年,是“80后”。公元207年,47岁的刘备三顾茅庐,请27岁的诸葛亮出山。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世间美谈。作为60后的刘备是如何成功“招聘”到80后诸葛亮的呢?这段人间佳话又能为今天的企业招聘带来哪些启示呢?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出生于山东临沂,知道这一点的人可能不多。相比较而言,知道诸葛亮曾躬耕于河南南阳卧龙岗、湖北襄阳古隆中并在此两地中的其中一地发生了刘备三顾茅庐故事的人就很多了。有这样大的差异,固然和诸葛亮幼年时期在临沂没有什么故事留传有关,但更有可能是与多少年以来关于诸葛亮先生躬耕以至刘皇叔三顾茅庐究竟是在襄阳还是南阳的持久争论有关。争论大大提高了襄阳、南阳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5.
“尺子”     
田文 《世纪行》2006,(9):47-48
上世纪末,笔者到四川成都出差时抽空去看了武侯祠。诸葛亮是我早就崇敬的英雄,今天置身祠内,更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诸葛亮殿内供奉着诸葛亮及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的塑像,三人都是为保卫蜀汉而牺牲的。这更增加了我对诸葛亮的敬意。便细细地看,慢慢地品。在看、品的过程中,耳边再次响起了诸葛亮《出师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句子。祠内游人很多,听口音,多是从外地来的,他们也和我一样,看昭烈庙快而粗,看武侯祠慢而细。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的激将法赵叶惠诸葛亮雄才伟略,运筹帷幄,纵横捭阖,叱咤风云,在三国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不仅审时度势,善于设谋,而且能够指挥自如地实施计谋,达到设谋的预期目的。诸葛亮实施计谋的方法和途径很多,而激将法是其经常使用、屡试不爽的重要途径和...  相似文献   

7.
个体老板注册“诸葛亮”。诸葛亮躬耕地之争,让河南南阳和湖北襄樊打了上千年的“口水战”。从去年开始,两地又一次对阵于媒体,论战烽烟经久不散。有专家说,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论战已经超越了学术范畴,“诸葛亮”这块金宇招牌彰显出来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是这场大战爆发的真正缘由。  相似文献   

8.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功业彪炳的千古名臣,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唐代诗圣杜甫在诗《蜀相》中称诸葛亮“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济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臣子风范,数伐曹魏,自隆中出山到秋风五丈原,功勋卓越,是一个理想的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然而,为什么蜀汉最先灭亡?细读《三国演义》、《三国志》不难发现,作为政军统帅的诸葛亮并不善于培养选拔人才,以致后继无人。  相似文献   

9.
育才莫学诸葛亮刘佳琦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诸葛亮可谓忠诚的化身,智慧的化身,勤政廉政的化身,堪称“万世师表”。然孰不知这位“卧龙先生”,在人才问题上并不高明。“三国鼎立蜀先亡”的悲剧,与他在人才培养上的短视不无关系。“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把诸葛亮描绘成能呼风唤雨的战神,而历史上的诸葛亮主要是个政治家。对于他的军事才能,历来褒贬不一。《三国志》作者陈寿说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放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有人不赞成这种说法,记陈寿因其父(马议部下)街亭一役失利受牵连而处以刑罚,有意贬低诸葛亮。有人说,魏延建议从子午谷出奇兵袭取长安,诸葛亮怯而不纳,失去攻魏良机。……我们的态度是,应实事求是地给予评价,不要技高,也不要贬低。诸葛亮“少有通群之才,英霸之辞”,“每自比管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乐毅(…  相似文献   

11.
三国旅游线新野景观多郑合才二国古城新野,因诸葛亮“火烧新野”而驰名中外。公元二0一至二O八年,刘备屯兵新野,经“徐庶荐贤’而“三顾茅庐*请来了“隐居求志”的卧龙先生诸葛亮在此招兵买马,安民奖耕,以图恢复汉室大业。刘备宽厚仁慈,诸葛亮爱民如子,关羽义正...  相似文献   

12.
武侯祠     
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庐”,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部卧龙岗上,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汉末山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境内)人。他幼年丧父,深受战乱流离之苦,家祸国难使这位“少有俊逸之才”的青年在南阳卧龙岗结庐躬耕,广交士林,胸怀大志。汉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亮,自此,二十七岁的诸葛亮离开了躬耕十载的卧龙岗,加入了刘备政治集团。后官拜蜀汉丞相,爵封武乡侯,死后谥“忠武侯”。因此历代…  相似文献   

13.
杨绍文 《人民公安》2008,(14):62-62
知道诸葛先生喜欢用扇子是很久的事了。早年看戏,无论是“借东风”还是“空城计”,都见一老者,仙风道骨,手摇鹅毛扇,边唱边做沉思状。后来看书,虽然没有具象,但也觉得诸葛亮用扇子是天经地义的,就像他穿的衣服,你总不能让他裸体出征吧?但这样一来,扇子就成了必备的道具。没了扇子,怎么看怎么不像诸葛亮,就好像诸葛亮真的裸体站在你面前,你也不敢认为他就是诸葛亮了。  相似文献   

14.
梅雪 《人事管理》2000,(12):33-33
诸葛亮为蜀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在领导方式上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事必躬亲。诸葛亮身为蜀相事无巨细“皆专之”,竞到了“杖二十以上亲决的地步”,他还曾“自校薄书,流汗竞日”。诸葛亮整天沉浸于琐碎的事务,不仅为他的主要工作造成诸多不便,而且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使蜀国过早地失去一位贤相。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的统战策略思想与实践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杜渺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开明的治国贤相。本文试就他如何运用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为当时的斗争服务,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一、运现统一战线,现立“联吴抗究”的策略思想诸葛亮出生的东汉后期,是中国历史上最...  相似文献   

16.
避短与扬长     
反之,若不辨长短,甚至舍长用短,必然是一害人才,二害事业。诸葛亮误用马谡而失守街亭就是个典型。马谡是个智囊型的人物.街亭之役,诸葛亮却让他披坚执锐当“先锋官”,结果痛失街亭,使蜀汉局势急转直下。对此。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批评诸葛亮误用马谡是“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犯了“裁之失中”的错误。这个批评很中肯。  相似文献   

17.
领导必须正确对待逆反意见——从诸葛亮“拒谏”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数伐曹魏,自隆中出山到秋风五丈原,是一个理想的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而他又本性谨惧,除失街手、兵屯渭南外等失误,像诸葛亮这样才能卓越的人,似乎无任何天性的弱点,可为什么蜀汉最先灭亡呢?细读《三国演义》、《三国志》后不难发现,作为政军统帅的诸葛亮不善于纳谏,不能正确对待逆反意见,以致作出多次错误决策,本文举几例:  相似文献   

18.
汪金友 《前进》2009,(6):56-56
最近去了一趟襄樊古隆中,相传这里是当年诸葛亮躬耕苦读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古隆中在襄阳城西15公里的一个山坳中,用现在的话说,连郊区都够不上边。因为这里只住着诸葛亮一户人家,几间草庐,几亩薄田。诸葛亮17岁时随叔父来到这里,一边种地,一边读书。直到27岁。也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但刘备来了以后,情形就大不一样了:“片时妙论三分定,一席高谈自古无”。  相似文献   

19.
看过小说《三国演义》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书中所写的“木牛流马”。小说的一百零二回《司马茨占北原渭桥诸葛亮造木牛流马》中写道,蜀军伐魏,由剑阁往祁山大寨运粮艰难,于是诸葛亮教人制造木牛流马,“搬运粮米,甚是便利。牛马皆不水食,可以转运,昼夜不绝。”然而,对于后人来说,木牛流马却成了一个谜。《三国演义》中对木牛流马的描述在史书《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可以找到依据,说明当时确有其物,文学家罗贯中的描述并非凭空臆想。诸葛亮死后200多年,大科学家祖冲之曾成功地复制出木牛流马(见《南齐书·祖冲之传)})。但是…  相似文献   

20.
"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君臣之间的“信”履行得较为完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备父子和诸葛亮,这对明主贤君在中国历史上演绎着至善至美的诚信道德。诸葛亮在治蜀时期,信用人才,把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