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建设实际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成果。这一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决定论、社会历史主体理论、利益分析理论、社会结构论和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的连续性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依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实现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2.
论经济法主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市场经济是一种主体经济主体是人,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自为性的人。成为主体,是人的本性的内在要求,是人的价值的根本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成为主体的历史,人类的最终解放就是人类主体地位的全面确立。主体确立,社会才能发展。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是任何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主体经济,因此要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必须首先确立人的主体地位。这是因为:第一,只有具有主体地位的人;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著名社会市场经济的代表人物艾哈德认为,‘’根据我的宇宙观,根据我对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在晚年针对学者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疯狂进攻,根据新的历史经验,在肯定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的同时,强调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提出历史合力论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恩格斯历史合力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观察任何一种重大战略思想的科学依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当代的出场形态,体现了对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社会有机体理论、历史决定论与选择论以及群众史观等基本理论的坚持与发展,成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5.
蒋薇 《行政与法》2008,(9):122-126
"以人为本"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建立的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它强调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为其终极价值追求.作为其在法学领域的运用与显现,"以人为本"的法律价值观,内蕴着现代法律的人文精神与人权至上的崇高理念,体现了一种以人为终极关怀对象的精神品格.立足于此,要实现这一法律价值观,必须从观念、制度、实践三层面加以完善,使法律真正回归于人,服务于人,实现法律与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议题之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联系中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地进行对象性活动的"现实的人"。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主体是实践主体、解放主体、社会主体的统一,是实践与价值、个体与群体的辩证统一,它实现了主体哲学的深刻变革,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按照唯物史观主体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理解为中华民族主体性的觉醒;"中国特色"表征着社会主义生动的现实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唯物史观意义上的实践主体。  相似文献   

7.
对人的关注与关怀是贯穿马克思经济学发展全过程的内在主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本思想从现实人出发,揭示了人是社会人的本质及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人的解放即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依归的思想为践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坚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也是顺应我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本思想的现实回应。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其构建过程必然要凸现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的觉醒,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尊重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真正把人放在社会主体的地位,促进人的主体性觉醒,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为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之一的历史唯物史观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产生以来,经历一段曲折的发展、完善的过程.晚年马克思在研究了人类学资料后,对唯物史观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使唯物史观变革、升华.变革的关键在于晚年马克思揭示了主观目的性并非人类劳动的本质,血亲关系才是人类劳动的前提,人的劳动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同时揭示了,具双重性质的农业公社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进而打破了将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受制于抽象的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将物质生产领域的自由与人的自觉创造活动统一起来,使社会劳动财富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和重要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蔚萍 《中国监察》2008,(21):36-37
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之所以处于核心地位,在于它回答了“靠谁发展”的问题,阐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这是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的体现:它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阐明了为人民发展的根本目的,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根本宗旨的体现:它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强调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来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思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恩主义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性著作,它全面系统的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彻底批判了以往一切错误的唯心史观。对唯物史观的前提、分工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意志意识形态》全面制定和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标志着唯物史观的诞生。本文从唯物史观的前提、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五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一系列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3.
消费者:人的法律形塑与制度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谢晓尧 《中国法学》2003,1(3):16-24
消费者是人格形象时代变迁的产物 ,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必须从人的历史演进中寻求答案。在资本主义发展之初 ,自然人的结合体尚未获得正统的主体地位 ,消费者缺乏赖以产生的社会环境。自然人和法人的分化 ,使人的正统地位第一次遭受到法人的挑战。而随着法人这一虚拟人格的发展壮大 ,法律主体的实力日趋悬殊 ,消费者在垄断时代和消费社会中作为新型的人类形象出现了。消费者保护的基本价值和功能在于 :确立个体的身份认同与归属 ;启动个人涉入社会的参与和抗衡机制 ;确保个体性的不容消逝 ;聚积集体行动的社会自发力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效益优先的原则得到人们的共识,但由此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与膜拜,却日益消解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责任和义务,从而偏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尺度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应对这一现实,就必须在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在继续坚持其保证功能、导向功能以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彰显其"育人"功能,即要注重培育人的综合素质和健全的社会精神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就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价值观最根本的内涵和体现。为此,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取向上要确立以人为本位;在教育立场上要实现"两个需要"的统一;在教育任务上要促进人的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在教育方法上贯彻双重主体思想,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实现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5.
1934年,陶希圣创办《食货》半月刊,以此为平台,一批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学人聚集于此,形成名盛一时的食货学派。食货学派的主要特征是:其成员以陶希圣为中心,具有稳定的师承关系,并形成了紧密的学术联系;他们大都接近或倾向于唯物史观,在一些重要历史问题上已形成较为相似的学术观点;其治学风格以理论与史料并重见长。这些主要特征的形成,是食货学派作为一个主要学术流派存在的基本依据,并对中国经济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食货学派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徐贵权 《金陵法律评论》2002,42(3):20-24,38
由人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和价值取向的特点决定,人的价值取向具有建构功能,它既是人的自我建构又是人的社会建构,是人的自我建构与社会建构的统一。人的价值取向的合理化,不只是对民族、国家、社会的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自我关怀。  相似文献   

17.
正是唯物史观在展开他的全部学说时科学的说明了人类史和意识形态史,说明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说明了人如何能动的认识和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且指出所有的人将来如何全面自由的发展、人类怎样得到彻底解放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8.
李丹婷 《法制与社会》2010,(34):361-362
马克思所构想的理想社会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社会理想都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核心理念,而人的全面发展本身也具有超越现实的理想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马克思社会理想理论的当代构建,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9.
平等是不同社会主体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交往过程中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在社会各领域享有同等权益,履行同等义务的理念、原则和制度。物权法坚持平等保护原则,对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实践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从实践观点和实践方法出发去理解社会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对旧哲学的革命性超越。对马克思的科学历史观的理解。在强调实践基础的同时,还应深入研究实践观与唯物史观的有机联系,研究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的统一,超越性和限定性的统一,自然、人和社会的统一,对唯物史观的唯物辩证的本性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