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8 毫秒
1.
万明 《北京观察》2016,(8):74-79
2016年是郑和下西洋611周年.611年前,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以强盛的综合国力为后盾,明朝永乐皇帝作出了派遣郑和下西洋的决策,郑和统率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开始了伟大的航海活动.这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七下西洋,持续28年之久,“云帆高张,昼夜星驰”,航海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标志明代中国外交达到了鼎盛,发展至中国古代航海外交的巅峰,在中国古代中外关系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郑和在爪哇等地传播伊斯兰教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和世界航海史上,郑和是最早、最伟大和最有成绩的航海家之一。自公元一四○五年至一四三○年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郑和亲自率领一支拥有六十二艘宝船和二万七八千人的庞大的舰队,七次下西洋(指东南亚、西亚直至非洲等地),访问了三十六个国家。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都是史无前例的。郑和的航海活动,要比世界上所有著名的航海家都早几十年至一百多年。关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历史学家们已写了大量的论著;文学家们也为他撰写  相似文献   

3.
《当代广西》2005,(16):1-1
600年前,一位名为郑和的人七次率船队浩浩荡荡驶入大海,历时28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探索与交流之先河。他所开创的“海上丝路”,绵延至今。中国踏上了了解世界的路途,世界也就此认识了一个全面的中国。时光荏苒,2005年7月11日,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高度评价了郑和下西洋的光辉业绩和重大历史意义之后指出,中国既是陆上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大力发展海洋事业,对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主权权益、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1405年至1433年间,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万人舟师,七下西洋,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海洋上航行,历经“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打通了中国至波斯湾、红海、非洲等地的航线及其他多条航线,为中外经济贸易立下了丰功伟绩。这种关系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上,郑和船队将中华文化远播海外,在东亚乃至亚非建立起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国际交往准则,凭借这些准则,在区域内建立起和平秩序,成为区域合作的基础。这是对中国汉唐王朝“德被四海”的发扬光大,与暴力掠夺的强权政治有着根…  相似文献   

5.
池敬嘉 《台声》2004,(11):68-73
郑 和下西洋这一人类的伟大壮举,可谓家 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大多数人是仅知 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大多数人只知道郑和七下西洋。其实,作为中华民族征服海洋的杰出代表,郑和是三上东洋、九下西洋,还不包括二次到台湾的活动。由于明 · 成化年间反对下西洋的兵部车驾郎中刘大夏担心后人步郑和之后尘,一把火烧毁了郑和出使东西洋各国的详细资料。致使后人对郑和下西洋知之不详,甚至为什么下西洋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最耸人听闻的说法是:踪迹建文帝。杜撰的故事当年,燕王朱棣高擎“靖难”旗帜攻入京都应天(即南京)…  相似文献   

6.
郑和是中国明朝著名航海家和外交家,他七次率领大船队下西洋的壮观之举,使中华民族的和平、文明形象声威远播,对今天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当今世界国际关系发展,都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启发意义。2005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央决定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纪念活动的主题是:“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非同寻常的波澜壮举郑和,云南晋宁人,回族,原名马三宝。有传说认为,他的第三十七世祖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祖父和父亲都曾前往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少年时,家道中落的郑和被送到北平燕王朱棣…  相似文献   

7.
赵毅 《今日民族》2005,(7):16-19
关于郑和的评价,中西方有很大不同,西方对千年以来影响世界的百名伟人排名中,中国共有6人上榜,其中郑和名列第一。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为此评论:当年中国统治者没有根据郑和海洋思想和实践继续推进中国的海洋事业,没有将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转变为商业化、外交化的贸易和知识国家,留下了蜗居、孤立状态的历史遗憾,然而现在中国的发展完全有可能弥补这个缺陷。2005年是郑和七下西洋的600周年,但是郑和的海洋思想、历史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同,中国的海洋地位、海权现状依然无法同600年前郑和时代相比。与政府科学进步的海洋思想相比,民间和社会舆论还有相当差距。时值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政府、民间发起了大规模的纪念活动,不仅对先人表达崇高怀念,更对“走向海洋、和平崛起”理念进行广泛诉求和宣传。  相似文献   

8.
郑和是十五世纪初我国伟大的航海家。他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4年)七下西洋,功表海甸,震惊海内外。此间,他曾为下西洋事,刻石铸钟无数,有的为表达和海外诸国“民物咸若,熙皞同风”“永示万世”的友谊;有的为下洋军官“祈保西洋回往平安,吉祥如意”或“颂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7次远渡重洋,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七下西洋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致力于同各国人民进行睦邻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云南是郑和的故乡,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本刊特辑这组文章,积极宏扬600年前的这位云南少数民族杰出人物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以激励后人沿着郑和的足迹改革开放,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从小就与海结下不解之缘的他,带着蓝色的梦,提出轰动全国的“设立中国航海节”的建议。从此,一个值得中国人民骄傲和纪念的节日——中国航海日,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为契机,在北京、上海拉开了帷幕。在锣鼓喧天、百舸争流的热烈场面中,人们真切地感受到郑和七下西洋“云帆高张,昼  相似文献   

11.
一今年7月份在北京举办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是一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活动。郑和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他七下西洋,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作出了伟大贡献。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远渡重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达红海  相似文献   

12.
封面简介     
《群众》2005,(2)
南京郑和宝船厂遗址公园是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由南京市鼓楼区政府在三汊河中保村龙江宝船厂遗址上投资建设的(承建单位是南京华泰基础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该遗址公园是对1405年郑和下西洋所乘宝船建造遗址的保护性发掘利用。公园在总体规划上以“人脉———水脉———文脉”为线索,按照“造宝船、去远航”的理念,挖掘大明文化,致力于打造百年精品,繁荣旅游经济。公园将恢弘的史实从时间和空间上高度浓缩,在再现历史风韵的同时,因地制宜地融入文物保护、自然生态、体验参与的理念,实现了开发与保护并重,充分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历…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在我国和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辉篇章。郑和下西洋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对亚非各国的出使任务,除了明初所具备的经济、政治的因素外,还与郑和本人所具有的非凡军事才能及船队强大的武备力量的保证作用分不开。从1405年到1433年二十八年里,郑和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海上远航,突出地反映了明初海上的军事力量。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明代海  相似文献   

14.
600年前郑和七下西洋开创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但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人的远航存在着巨大的目的动机差异、文化背景差异、制度设计差异;错失了近代海洋贸易与重商主义的战略机遇,中国由盛而衰持续悲哀;珍惜和抓住新的战略机遇,努力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利弊,早在永乐、宣德、成化年间,明王朝君臣之间就有过争议。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郑和历次出使西洋耗费钜万,对国家经济却不见有益影响上。成化中,车驾郞中刘大夏更是激烈抨击郑和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为此,他把明朝府中所藏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全部档案付之一炬,绝后人效仿。人此有关郑和出使西洋的记载,在封建正统史书中,仅《明史》、《明实录》有所存录但却既少且略,又偏重于记载出使西洋的政治原因和成就,难以窥视郑和下西洋的全貌。那么,郑和本人是否有经济意识?他七下西洋,在完成明王朝的政治外交使命外,是否进行过贸易活动?是否为明以后对外贸易的更大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些问题,不可能在封建正统史书中找到满意的答案,只能求助于非正统的私家著述了。  相似文献   

16.
郑和出使东西洋各国的详细档案资料,已被兵部车驾郎中刘大夏一把火烧了个精光,而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通事马欢、费信和巩珍等人在所留下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等著作中,对郑和首次下西洋具体日期均未作详细记载。包括郑和在太仓与长乐亲自所立之碑,七次下西洋虽有案可查,然而也仅仅只有年月,缺乏准确的开洋之日子,可供后人稽查。因而,后人在研究郑和下西洋历史时,对郑和舟师首次扬帆开洋的具体日期,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国内外许多研究郑和下西洋的专家学者对郑和历次下西洋的年月,大多给出了界定。就笔者手边资…  相似文献   

17.
老陋 《今日民族》2004,(6):56-59
2005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中央决定成立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在全国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在我国正式开始举办6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之际,作为郑和的家乡的一份民族性期刊,我们登载这篇文章,从一个角度来探讨和回顾中国航海的辉煌历史,这是一件令人激动和振奋的事。  相似文献   

18.
今年6月7日,国务院法制办对我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十届三次全会上提交的关于设立中国航海节建议的提案进行了批复:同意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 日为“航海日”,同时作为“世界航海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今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 600周年纪念日,将这个日子作为中国的“航海日”,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作为  相似文献   

19.
《时事资料手册》2005,(4):87-88
今年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奉明廷之命率领船队七下西洋。郑和从南京下关宝船厂出发,沿江、浙、闽、粤海岸南下复西行,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肯尼亚的蒙巴萨,访问了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七下西洋,传播了友谊的种子,促进了经济贸易发展,增加了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流。  相似文献   

20.
距今600年,当整个欧洲还沉睡于中世纪的氤氲之际,在遥远的东方,中国明王朝正处于鼎盛时期。从永乐三年至宣德六年(1405—1433)的28年间,一支庞大的远洋船队,以无所匹敌的阵容,浩浩荡荡,先后七次,航行于从中国海至印度洋并数次远达东非海岸浩瀚无垠的辽阔海域,问鼎蔚蓝而沉静的海洋,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这就是郑和将军和他率领的中国明朝皇家远征军船队。在郑和下西洋600年之际,我们回首遥看这一段历史,感觉它像一颗闪耀着灿烂光芒的流星,划过中国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一明朝的洪武、永乐、洪熙、宣德之际,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