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0 毫秒
1.
生态文化的内涵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幼君 《求索》2007,(9):88-89
生态文化概念自20世纪末诞生以来,随着近年来对该领域研究和探讨的不断深入,“生态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业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在拷问生态环境环境问题。“生态文化”也赫然成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如何构建生态文化的研究,无疑也为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本文以生态环境为剖析点,试探究了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2.
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学基础●李培超刘湘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凝聚了当代人的忧虑、信心、勇气和使命感,表现了一种全新的生存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因而它成为众多学科争相研究的重大课题,从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学基础在于:它全面地...  相似文献   

3.
我国政府早在“九五”计划期间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但是现实情况是,环境状况从总体上说不见好转。国家环保局官员2006年8月指出,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环境恶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我们的产品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思路是不相容的。在西方发达国家,为了促进消费  相似文献   

4.
站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这个时点,透视中国,可以发现,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解决这一被国际公认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需要进行战略思维、策略设计和战役部署,否则打不赢这场向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开战的“人民战争”。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安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工业化的发展,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环境安全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时至今日,它已不再仅仅是自然科学所研究的课题,也为社会科学所关注。本文仅从生态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做一粗浅探讨。生连环境安全的含义及其户客所谓生态环境安全,主要是指人类的生存免于受到环境恶化的威胁,以及国家安全和国际社会免于受到环境破坏和生态恶化的威胁。将环境与安全联系起来并作为一个全新概念提出,是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对环境恶化所引起的安全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90年代初,欧洲环保组织布伦特兰…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温家宝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是说。温家宝指出,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也成为今年“两会”关注的焦点。众多代表、委员就环保问题建言献策,呼吁加快环境立法,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和措施,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7.
夏兴雷 《西部社会》2002,(9):33-33,35
江泽民总书记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重要讲话,再次精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刻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说明了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自工业革命打破地球碳循环平衡,人类社会进入高碳时代。科技的发展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加速了资源消耗和碳排放,这使得人类文明日渐陷入“生态环境过载陷阱”。从长时段文明史的视角来看,人类文明作为命运共同体正面临着严重的可持续性危机,这也对构建全球治理体系提出了紧迫的要求。尽管中国率先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提供了一个普遍性的解释框架,但由于世界范围内国家中心主义的深刻影响,使其在实践中难以超越全球治理目标与现代民族国家利益优先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面对全球日益紧迫的“生态环境过载”危机,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史观和数字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臻成熟,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探索可实现路径。借助中华文化“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传统生态文化观念,结合日益发达的人工智能技术,探索培养文化观念和技术相融的结构性文化生态理论,建立人类文明体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共识以及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治理观,方可形成21世纪创新全球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李莉  程燕 《学习与实践》2009,(7):151-155
如何在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是我们目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在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情况下,仅靠政府来解决经济与生态的双重压力远远不够,需要扩大公共参与,发动各社会组织和企业共同解决这一问题。环保组织“阿拉善”的出现及其作用与影响,为推进“两型”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它所倡导的社会责任理念为社会环保提供了新的价值取向;它的社会参与行动模式为环保的推进提供了可持续性动力;它的高组织化、高效率的管理模式为我国环保组织发展提供了借鉴范式。  相似文献   

10.
谷文昌同志1954~1964年任东山县委书记。面对当时贫困落后的经济状况和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他十几年如一日,团结县委一班人,带领全县人民植树造林,治理风沙,把荒凉海岛变为“东海绿洲”,从根本上改善了生态环境,营造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位于我国“三江源”地区的青海省,生态环境正在不断地恶化,缺水、大气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三大问题日益突出,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任重而道远。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是威胁三江源生态的首要问题。作为“中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是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人口压力增加、资源承载力下降、经济发展失调等问题的出现而提出来的。最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外一些经济学家和环境学家发表了不少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论文和专著,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直至1987年,才由“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概念,即: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13.
郑雯  付宇  桂勇 《人民论坛》2023,(3):25-31
围绕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主要问题的认知及其变迁趋势,“中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2015—2020)”数据研究发现,“三距一房两挑战”代表了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主要问题的基本理解。其中,“三距”即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社会流动机会差距,以这三者为代表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大学生群体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一房两挑战”即高房价是引发焦虑感的主要来源,人口老龄化与国际环境复杂化成为新的挑战。食品安全、主流价值观缺乏、环境污染及腐败问题提及比例大幅下降,相关方面的国家治理得到青年群体认可。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社会问题认知导致了差异化的社会心态取向。其中,关注城乡差距问题的大学生群体在社会评价和发展效能方面更加积极;关注贫富差距问题的大学生群体在政策偏好维度凸显了“有国才有家”的态度取向;认为社会流动机会差距是社会主要问题的大学生群体表现出消极的社会评价和发展效能、民粹主义倾向的公平观与财富观以及对国家在道德和绩效层面的较高要求;房价问题与社会流动机会差距问题导致的社会心态后果存在一定相似性;关注老龄化与国际环境复杂化的大学生群体呈现出对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的政策偏好。本文结论表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4.
领导干部的生态道德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直接威胁着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安全。解决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 ,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已越来越成为全人类普遍关心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 ,不仅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政策和法律的完善 ,而且要依靠人们生态道德素养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们生态道德素养的普遍提高 ,特别是领导干部生态道德素养的提高 ,对改变“先污染 ,后治理”的发展模式 ,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试就领导干部的生态道德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一、领导干部的生态道德在…  相似文献   

15.
共产党人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生态观,是借用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而来的。“可持发展”理论本原意义上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共产党人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生态观强调的是共产党与执政环境,特别是党与人民群众之间血肉相联、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建设与民族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民族贫困山区干部、群众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民族贫困山区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必须建设好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由于贫困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恶化又加剧了贫困,所以,民族贫困山区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着诸多困难。困难之一,缺乏统筹规划。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已被民族贫困山区部分干部、群众所认识,但对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7.
《北京观察》2012,(8):22-25
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紧张……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作为特大型城市的首都北京,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渐突出。如何实现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2008年,新一届北京市政协城建环保委员会组建后,按照市委提出的“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要求,确立了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可持续发展组织委员开展议政建言活动的工作思路。几年来,城建环保委员会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助推“绿色北京”建设过程中,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专家型”委员的智慧,前瞻性地开展调研、座谈,攻坚克难,取得了一系列不凡的成绩。  相似文献   

18.
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紧张……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作为特大型城市的首都北京,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渐突出。如何实现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2008年,新一届北京市政协城建环保委员会组建后,按照市委提出的“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要求,确立了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可持续发展组织委员开展议政建言活动的工作思路。几年来,城建环保委员会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助推“绿色北京”建设过程中,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专家型”委员的智慧,前瞻性地开展调研、座谈,攻坚克难,取得了一系列不凡的成绩。  相似文献   

19.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作为一个煤炭生产大省,山西近一世纪的过度开采致使本来就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更趋恶化,一是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二是水资源更加匾乏,森林覆盖率仅为正回.7de,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人均林地也不足全国的一半。冬春两季,黄沙黑尘漫天飞,让人睁不开眼。山西省委、省政府拿出了最大的决心和气魄面对这种生态危情:他们在认真学习和领会江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批示和朱总理‘“32字”方针的基础卜紧急行动,J=l998年9月召开了全省生态环境建设广播电视动员大会,明确提出了“123”奋…  相似文献   

20.
一 中国共产党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去发展 ?我们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简称为“党的可持续发展” ) 众所周知,“可持续发展”是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在 1987年主持的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来的。主要强调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即有效利用资源、保持环境、控制人口以求得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将这个“可持续发展”借用于一个政党的建设有没有可行性 (科学性 )?回答是肯定的。原因有三,其一,既然自然、经济和社会有持续发展的问题,作为人类社会突出代表的政党,特别是如中国共产党这样居于执政地位,领导着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