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近二十年来,金钱政治以一种看似矛盾和不自觉的方式,破坏着台湾执政党和政府及官员的政治形象、权力结构和统治基础,以一种潜在的力量推动着它们的政党政治和政治体制由一元的模式向多元的模式变化,从而加快了多元政治的发展;同时,在巩固民主的过程中,它以一种瓦解体制的形式阻碍着民主制度的形成和稳定.进一步来说,这种腐败在政党政治和政治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它或是在巩固政治转型阶段推动政治转型和民主化,或是在巩固民主的阶段推动或阻碍民主的发展,但其总的表现形式都是瓦解体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近些年来德国围绕大型基建项目频发抗议示威,协商民主也成为热议的话题。人们试图通过推广协商民主,扩大地方层面的参与,解决德国民众与精英疏离的问题,提高政策的接受度乃至民主合法性。海德堡市制定的公众参与准则是协商民主推广过程中的重要政治创新,通过制度化、常规化的努力,避免了协商性程序随意性大、作用微弱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德国合法性危机原因、对应措施和海德堡模式的探讨,指出了海德堡模式对于改良德国民主制度所做的贡献及不足。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新加坡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通过对新加坡政治发展历史走向、政治体制特征和职能的分析,认为新加玻正处于政治现代化的早期阶段,以现代型集权政治成功地推动经济“起飞”和“转型”;特点是现代化导向明确,制度化水平较高,而参政系数值较低;这条道路的形成,是新加坡独特的历史文化环境和政治精英的主体性选择的结果,有利有弊;其前途是扩大参政系数,实现政治民主化。  相似文献   

4.
钮松 《德国研究》2010,25(1):12-18
德国中东政策与欧盟中东政策的相互影响是规范相互传递的过程。德国在积极引导欧盟制度建设的同时,展现其作为"欧洲的德国"的一面。德国的民事角色、经贸合作角色塑造了欧盟角色的一个方面,其规范与欧盟的发展需求相吻合,欧洲一体化的制度保障为德国规范的传递提供了有效管道,因此,欧盟中东政策表现出明显的追求和平、阿以和解、促进与中东的正常经贸交流等形式;欧盟积极促进民主人权价值观外交,并出现了向军事力量适度变形的迹象和实践,在欧盟内部长期被熏陶的德国主动接受并逐渐内化了这些规范,其中东政策表现出明确但又适度的维护民主人权价值观的倾向,以及通过在中东的军事行动突破来实现德国军事思想转型的迹象。  相似文献   

5.
民主政体在面临内部威胁时如何进行自我防卫?对于这个横跨古今的政治问题,西方学界已经做了诸多探索,却不为国内学界所熟知。本文从当前西方民主遭遇的内部挑战入手,概述了现代民主防卫在德国的兴起和民主防卫研究的现状。总体而言,民主防卫研究在规范理论上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相关实证分析则明显落后。鉴于此,本文呼吁在民主防卫研究中找回"比较政治学",并建构了一个考察民主防卫之领域和客体的概念性框架。其中,防卫领域处理的问题是"民主在何处设防",具体可划分为政治思想、政治言论与政治行为;防卫客体考察的是"民主要防范什么",大致包括暴力、反建制和分离主义等政治倾向和政治活动。新的框架有助于人们突破当前以法律专业主义和哲学思辨为主导的研究范式,推动民主防卫研究与比较政治学的融合,为学界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多样性的资本主义模式具有多样性的政治基础,约束着知识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瑞典和德国两国知识经济转型都体现出对协调资本主义模式的延续,没有复制美国自由资本主义的"硅谷模式"。与此同时,两国的转型路径也因政治联盟的不同呈现出显著的差异。瑞典通过国家、雇主和工会三方政治联盟协商,达成支持信息通信技术转型的共识,实现了激进的知识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德国的知识经济转型则因制造业联盟过于强大而呈现出保守性,按照行业组织的劳资双方都缺乏进军新产业的意愿,因此,只能在既有高端制造业基础上添加数字化成分。  相似文献   

7.
塑造公民文化--联邦德国的政治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超  娄亚 《德国研究》2005,20(1):26-30
本文对联邦德国的政治文化变迁的过程做了回顾.从联邦德国建立之初到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公民对民主政治体制的认同感和忠诚感有了极大的提升,产生了对民主制的普遍支持.同时,德国人的政治参与意识提高了,实际的政治参与也增多了.本文对产生这一重大变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肯定公民文化的塑造是联邦德国民主制度成功的重要标志和根本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缅甸军政府的转型出于国内外压力。转型后的文官政府在政治体制上有民主化变革;在行政人事上实行文官主导、军人公务员并存的体制;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扩大了民族自治权;在宗教治理上延续了对佛教的控制;保留了军人的主导作用。缅甸文官政府政治前景不容乐观,但其对民主制度的规定与对合法性的追求,也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政治制度、政治文化角度来探讨西方议会民主制度在东南亚受挫的原因,分析了政治体制、政党选举、利益集团及东南亚传统的政治文化与现代的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得出东南亚国家要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民主道路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从传统政治体制向代议民主制的转型已经经历了十余年,在对俄罗斯政治转型的研究中,西方学者依据不同的视角和切入点,对俄罗斯政治转型的过程、现状和未来做出了各不相同的判定.在很多研究者看来,俄罗斯政治制度民主化的改造远未完善,俄罗斯尚未彻底地与其漫长的专制主义传统最终告别,俄罗斯政治转型的前景堪忧;而在另外一些西方研究者眼中,俄罗斯的政治转型展现了另一种很不相同的景象,他们对一个结束了一党专制、建立了多党竞争、自由选举的民主政治的俄罗斯的政治转型的现状和前景作出了较为乐观的评价.这些或乐观或悲观的评价,对于我们完整而真实地了解转型时期俄罗斯的政治发展进程,全面、客观地判断俄罗斯政治转型的现状与前景,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中国—东盟关系以及东亚体系文化的转变这一问题出发,试图建立一个地区体系文化转型的理论模型。本文提出,推动地区文化转型的过程有两个:一是地区大国的国内进程,尤其是国内观念和规范层面的变化;二是地区大国与地区其他国家的互动,包括互动内容和互动方式。本文假设,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进程的变化导致地区大国在对外交往中与他者的互动方式和互主身份发生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地区大国与地区制度主导行为体的关系变化,如果大国在上升过程中能够与该行为体进行不对称互动,让其主导互动过程,并使互动的物质和规范收益向其倾斜,就能与之实现相互认同,并进而在此过程中被地区制度社会化,从而推动建设和平与合作的地区体系文化。本文以中国、东盟与东亚合作为案例对假设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2.
美国政治营销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营销学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大规模兴起的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旨在从商业营销的角度对政治行为进行分析和指导.由于民主政治渐趋成为金钱政治,美国政治成为专家和精英人物垄断的事务,降低了选民的参与热情.政治营销的兴起,标志着美国竞选模式从政党政治模式向候选人中心模式转变,它对美国式民主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从民主发展的世界范围来看,问题的关键并不是杜绝政治营销,而是如何把民众重新置于民主过程的中心.  相似文献   

13.
西方国家常以其透明和活泼的民主政治体制为傲,并不遗余力地在海外培植民主政权。这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即与西方政治体制不同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崛起时,应该如何在东南亚国家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并赢得这一经济上相对落后、政治上相对复杂地区人们的好评甚至有力的支持。本文旨在观察东南亚不同国家的民众对中国影响力的看法,并以此推断"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运用统计模型对2014年"亚洲晴雨表"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高速发展的经济仍然是中国在东南亚国家赢得民众支持的关键所在;其次,东南亚国家民众对中国政治体制的认同程度也会左右他们对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改革时期,印尼媒体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被认为是民主化最成功的领域。本文讨论的问题是:印尼媒体转型如何受到政治和社会领域变革的影响?媒体发展如何在政治领域塑造新趋势?本文认为政治和社会领域通过媒体所有权、监管制度和媒体文化影响媒体;而媒体通过塑造公共领域、促成集体行动和改变参与者行动方式对政治和社会领域产生影响。媒体扩大了适宜民主和多元社会发展的公共领域;商业资本对媒体的控制限制了媒体自由及其监督作用;一些非媒体领域的法律法规限制了媒体自由。  相似文献   

15.
自1932年立宪革命至今,泰国的政治转型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1932—1957年的民主建立时期,1973—1988年的民主扩大时期,1992—2014年的大众民主时期。在政治转型进程中,马来穆斯林分离问题大体经历了"产生—恶化—缓解—复燃"的演变过程。政治转型在其中扮演了较为负面的角色。其内在逻辑是:一是政治转型形成了政治多元化的竞争环境,不同的民主诉求与差异化的民族主义交织在一起,导致主体民族的控制型民主和少数民族的分离主义;二是恶性竞争加剧民族矛盾,会使不稳定的民族关系进一步恶化;三是泰国的政治转型呈现出周期性的政治动荡和危机,泰国政府无法在和平有序的政治环境下有效治理民族分离。2019年,泰国举行了2014年军事政变以来的首次全国大选,开启了新一轮政治转型。如何避免此次转型对泰南和平进程造成不利影响,是目前摆在新民选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6.
陈宇 《当代亚太》2021,(2):109-156
自现代国家建立之后,缅甸便致力于走议会制民主政治道路,但其发展却屡遭挫折.纵观缅甸跌宕起伏的政治发展进程,其命运始终与军人集团紧密关联,军政关系是直接决定缅甸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军政关系既是塑造缅甸政治结果的核心机制,也是理解其政治发展道路的关键密钥.在1988年"缅甸之春"之后,军人集团开启了"渐进性脱离"模式的政治民主化转型,军人集团全面领导、设计和构建了"有纪律的民主"这种具有缅甸特色的政治体制.事实上,缅甸"有纪律的民主"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西方式民主政体,而是一种兼具威权统治方式与民主政治规则的"混合政体".军人集团构建"有纪律的民主"这种特殊"混合政体"的根本目的是要继续维持自身对国家的领导,其缘起、形成及建构与缅甸的军政关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同时,"有纪律的民主"也是缅甸探索走具有本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结果.文章通过结合军政关系来理解缅甸在1988年后的政治发展道路的形成机制,这将丰富对于军政关系、"混合政体"及军人政权转型等方面的研究,也有益于认知当代后发国家自主探索走具有本国特色发展道路的特殊规律和前沿动态.  相似文献   

17.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以及中亚五国皆效仿西方实行总统制的国家相继确立了总统制共和政体,而俄罗斯的总统制更带有议会制的特点。如何认识这些国家在民主化过程中的制度选择?本文试图从六国总统制政体的确立过程、宪法所规定的总统地位、总统的产生和任期、总统所行使的职权、总统与议会的关系等方面,通过宪法规范的比较,结合历史、文化和民族的分析,深入了解这些国家在政治体制转型中制度模式选择的相似点与差别,并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洪静 《当代韩国》2014,(1):115-124
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波及影响下,20世纪80年代末的韩国,轰轰烈烈地拉开了民主化政治转型的序幕。近30多年的民主化发展历程给韩国的政治生态带来了万千变化。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国家立法机构的国会,其自身的法律地位、政治功能、权力运行模式,以及议员的行为方式等,也都发生了明显改变。在这些改变中,国会立法审议过程中的肢体冲突现象尤为值得关注。民主化转型和肢体冲突有着怎样的关系,转型前后肢体冲突现象有哪些不同?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以更好地理解民主化转型对国会及其立法实践的影响,以期提高对韩国民主政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末的金融危机中,印尼结束了苏哈托统治的"新秩序"时代,开启了"后苏哈托"时代的民主转型。1998至2014年,先后上台的哈比比、瓦希德、梅加瓦蒂和苏西洛相继对印尼进行了民主化改革。"后苏哈托"时代的印尼民主转型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进行文武关系改革,让这一支"政治的军队"变成"制度的军队"。本文以文武关系的变革为切入点,探寻"后苏哈托"时代的印尼民主转型历程,认为文武关系的变革不仅影响民主转型,民主转型也将影响对军队的民主控制。在实现对军队的文官控制的过程中,还必须加强文官控制的民主化程度。如果文官政府能够提供有效的民主治理,民主的规则和程序能够被广泛接受,暴力活动和政治斗争的程度较低,军队将很难返  相似文献   

20.
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进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一直到穆尔西时期,埃及社会发展始终具有自纳赛尔时代以来的威权主义色彩。在民主化浪潮下,威权主义模式逐渐式微,埃及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存在的种种矛盾不断显现,其民主转型过程也因此充满动荡与暴力。埃及民主的发展,需要从实际出发,实现威权主义的民主化转型,克服社会矛盾,从而实现民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