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期“三创三先”的江苏精神,是江苏抢抓战略机遇期,更加自觉地推进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行动的生动诠释.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江苏新时期以“创”、“先”为核心的精神具有不同于江苏的文化传统,也不能仅仅作为口号性的解释.而应当从一个多世纪的工业化历程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工业文化的角度加以理解,才能更好地诠释新时期江苏精神的思想文化底蕴,从而使之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和持续的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2.
朱祥海 《前沿》2011,(19):151-153
在全球化时代,西方自由主义观念获得了普适化扩展而成为支配性话语。不同国家都在主动或被动地变革着自身的文化传统观念和法律制度。对于非西方的民族国家,重要的是应立基于民族国家立场,来进行具体的制度建构并培育民族精神的理性发展。应当持有世界性眼光和民族性立场,而不是消解民族精神和对民族国家观念的简单拒斥。  相似文献   

3.
张文莉 《求索》2011,(10):214-215,85
本文论述了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历史碰撞中,闻一多致力于中国新诗的民族化建构。阐述了闻一多以身体力行,在新诗格律关、神秘美、民族精神等三个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在时下鲜有听见人们议论国民性问题之际,《探索与争鸣》1997年12期发表的《陈独秀“改造国民性”的主张是正确的》一文,打破了许多年的沉寂,重新提起了这个至关重要的旧话题。港京理抢融舒了国民者极性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民性问题。什么是国民性?最权威的《辞海》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均未收入这个词条,这使我们难以凭籍精英们的智慧对国民性作最直观的理解和认识。笔者认为,国民性就是国民的普遍性格或社会性格。国民的社会性格具有二重性.国民性中的闪光点我们常称之为优秀品质或传统美德,不良国民性我们常称之为弱国民性或…  相似文献   

5.
林平乔 《求索》2007,(5):171-173
朦胧诗人们对儒、道文化有一种自觉的孺慕。在精神血脉上他们既有对五四文学精神的承接,更有对延续不绝的儒家与道家文化的继承。道家文化追求自由、反叛理性权威的精神和清高淡远的生命情调,儒家文化“忧”与“刚”的思想内蕴构成了朦胧诗人文化根性的重要内容。由传统文化人格酿造的诗歌,其内在精神一定会和民族的文化精神同在。  相似文献   

6.
作为现代新儒学大师的徐复观,何以在艺术思想上独钟情于庄子并称之为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呢?时人对此多有争议。本文从徐复观生活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入手,结合徐复观本人的性格、遭遇以及儒道思想的特点,从台湾的历史文化传承、现实专制政治的压迫、儒道思想的相通与相异、徐复观的内心情感四个方面来探讨影响徐复观归向庄子精神的几个因素。从庄子精神的视角去发掘和把握中国艺术精神,这体现了他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独到理解。  相似文献   

7.
郭艳春 《前沿》2009,(5):72-7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同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任务”被提了出来,如何科学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本文从当代民族精神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和谐社会思想与当代民族精神建设的内在统一性角度,阐述了和谐社会思想对当代民族精神建设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岱年先生将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民族文化中.自强不息体现了道家天道平等的人本观念和达致长久的人生态度:儒家以德应道.在“人”的观念上承认了人的主体平等性和“道”的可认知性以及“德”的可传承性。如果说道家用自强不息回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儒家则用厚德载物的文化承栽培育了中华民族在承认和顺从自然力之下的人与人关系的准则。道家和儒家均以自然平等喻示着“人”的观念,从民族文化角度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9.
教育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期,“钱学森之问”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反思: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大学的精神是什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本刊选编“首届创新中国论坛”的部分观点,以及其他学者文章,以期使读者和学人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朱祥海 《前沿》2012,(11):84-86
在文化哲学上,法律表达着人类自身的普遍诉求和对生活意义的沉思,具有家族相似性。在民族国家的意义上,法律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凝聚并反映着特定的民族精神。每一种文化传统中的民族性,都构成了法律发展的意义支点和精神之源。法律文化的理性发展,应以民族精神为思想根基,并积极地吸取其他文化中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1.
姚超博 《湖湘论坛》2012,(1):97-100
学术论文的写作方向是要体现学术精神。具体应该在学术论文的规范、命题、结论等方面来体现,并且写作论文时要把握好学术精神的“冷”与“热”,最终通过学术论文来体现出学者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2.
朱文华 《岭南学刊》2008,4(2):92-96
以和谐文化视域研究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以和谐文化理念为指导,在多样性与主导性、民族性与开放性、传统与创新的和谐中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质。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立足于中国正在融入的全球化实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传统、他国文化相和谐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3.
所谓“宝气”,就是北方人所说的活宝,一般含有贬损之义。在四川,人们把那些思维、语言、行为异于常人的人叫做“宝气”。故事中的这些“宝气”,有的有点精神发育迟缓,有的性格孤僻,有的行为时有反常。他们在心理上大多离群索居,似乎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即便如此也时常会被人愚弄、讥讽、取笑。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俄罗斯联邦互为近邻,交往渊源已久.而且利益攸关。应该说,俄罗斯对中国的影响不可谓不广泛,这一民族的文学、音乐、芭蕾、绘画、电影等等.都曾给中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记。那么.中国在俄罗斯人眼中生着一副怎样的“面孔”?俄罗斯人如何理解过去和现在的中国?  相似文献   

15.
道德是幸福之基 古人有言:“德者,得也”。得什么呢?一谓“得道”,一谓“得到”。所谓“得道”,就是“得道于心,外施于行”,把握人类和谐发展的伦理规律及其要求,铭记于心,并使行为符合这种伦理规律和要求,这就是道德。所谓“得到”,就是孔子讲的“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概而言之,就是践行道德能使人或多或少获得一些利益和幸福。当然由践行道德而获得的这种利益不一定是物质利益,这种幸福也不一定是物质幸福,可能更多更根本的是精神利益和精神幸福。因此,自古就有“德者,福之基也”的说法,  相似文献   

16.
盛禹九 《同舟共进》2011,(12):59-61
最近,有人向我提出一些关于人性、阶级性和党性的问题。我的答复如下: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人性。什么是人性?苟子的解释是:“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也就是说,人性主要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或特性。人有两种属性:自然性,社会性。对这种与生俱来的本性,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争论。  相似文献   

17.
方娟 《公民导刊》2007,(11):50-51
在生活中。有的人身体站立着,精神却倒下了;有的人身体倒下了,精神却仍旧站立着。重庆测绘院高级工程师、因公致残的周文超,正是选择了精神不倒的活法,20多年来,他坚强地完成着从截瘫人到“健全人”的蜕变。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民委巡视员、省民族理论学会副会长段金录针对当前云南省民族理论研究现状,提出新形势下做好民族理论工作要注意把握政治性,突出民族性,着眼时代性,体现创新性,注重针对性,这“五性”对我们从事民族理论研究很有启发。  相似文献   

19.
《上海支部生活》2011,(12):31-31
“好香用以熏德,好纸用以垂世,好笔用以生花,好墨用以焕彩,好茶用以涤烦,好酒用以消忧。”笔墨纸砚、清茶浊酒里,都有慰藉人心的力量。人不同于鸟兽的地方,在于有情,人必须过一种有精神的生活。在物质生活远远不如今天的古代,我们就有过最美的诗句,最美的建筑,最坦荡开阔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大哲学家孟轲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家、一个人,在忧患环境中往往能顽强生存下来,而安乐的环境却导致了死亡。这是何因何故呢?我国古老而常新的一门学问———易学号称“忧患之学”,以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回答了这个问题。《周易·系辞上》明确指出:“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的历史也就是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发展史,易学和儒学的忧患生死观与中华民族之魂的塑造工程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忧患是民族生存的动力源。再塑民族之魂必须从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