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林容  花传国 《求实》2003,(11):11-13
毛泽东一生中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渊源。毛泽东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批判地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宏扬与光大。但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晚年的失误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并创造性地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成功地指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他在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的种种失误,与他所受的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思想家,被外国思想界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在思想界,梁漱溟可谓大名鼎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他与毛泽东在政协会上那段唇枪舌剑的争论,却是鲜为人知的,充其量,也只能是在“文化大革命”对他的大批判中,人们能从字里行间发现一些他当年的“错误”和“反动”。 中国最后一个大儒/与毛泽东交往几十年/他两次到延安,向毛泽东请教。与毛泽东结下了深厚情谊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梁漱溟与  相似文献   

4.
汪志强 《探索》2001,1(1):19-22
毛泽东建党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与中国党建实际相结合的结晶,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建党学说的直接理论来源.但是,毛泽东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国土壤中成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他以后革命生涯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使他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合理成分经过继承、改造和升华,已经成为毛泽东建党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他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具有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一位哲人说过人不能超越历史来塑造自己.毛泽东正是批判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琼浆玉液才丰富和完善了他的建党学说.  相似文献   

5.
一、毛泽东为什么发动“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有一个过程。1962年重提阶级斗争,经过不断升级的中苏论战,特别是经过“四清”运动,毛泽东越来越感到中国有出修正主义和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他认定,中国有走修正主义道路的社会阶层,而且相当广泛,人数不多,但有影响。他还认定,中国会不会放弃社会主义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关键不在基层,而是在上层,尤其是中央。防止出修正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成为毛泽东晚年思考和担心的焦点。怕党和国家改变颜色,这就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根本出发点和主观动机。有一次他对身边护…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是以对“文革”的惨痛教训和由此激起的对于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反思为发端。在正确认识毛泽东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特殊贡献的同时,也必须深入分析对他晚年错误的反思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作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这两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的形成,都与中国共产党这一反思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反思中,党领导的中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再认识、再思考,并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新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也作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7.
从五四运动开始,毛泽东与胡适之间就有交往,毛泽东对胡适的态度在思想和政治上经历了一个从推崇、分歧、争取到决裂、批判的过程,这一过程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1936年,在延安保安的窑洞里,面对来自大洋彼岸的新闻记者斯诺,毛泽东讲述着自己早期的人生经历。他说道:“《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影响绵延久远。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吸收、借鉴并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主要有:经世致用、实事求是;民本思想;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等。毛泽东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是学争论、研究的焦点,于是本文试从毛泽东思想精髓阐述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相似文献   

9.
1938年初,梁漱溟访问延安,在此期间他与毛泽东进行了六次“交换意见”,交谈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策略的转变及对国家政权建构的态度、抗战的局势和前途、抗战胜利后的政局走向等主题展开.毛泽东与梁漱溟在近代以来中国落后的原因、中西文化产生差异的根源、救亡图强民族振兴的途径等问题上分歧较大,存在分歧的根源在于二人一个是马克思主义者,一个是文化改良主义者;一个侧重以政治的视角认识和改造中国,一个侧重以文化的视角认识中国.毛泽东与梁漱溟的六次“交换意见”,对毛泽东进一步系统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化什么、怎么化、化作什么,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现实要求相契合等重大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毛泽东“是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势中产生的伟大人物”,他革命战争实践中形成的军事思想以及所蕴含的哲学思维,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规律的探索,这个“寻道”过程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完美结合的典范。一、毛泽东立志为救国救民、“改造中国与世界”而“寻道”毛泽东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农民家庭,他的祖上20代、近500年都是生活在“十户人家九户穷”的韶山冲。他从小受到祖辈“农耕”思想的影响,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对土地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是他的哲学思维之“根”。  相似文献   

11.
发动“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晚年的重大错误,但纵观他的一生,成绩是主要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的思想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者的光芒.然而,社会上有一些人对毛泽东的晚年给予了不公正的评价.本文从政治、思想、经济、外交四个角度整理论述了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思想和决策,对于纠正毛泽东晚年问题上的认识偏差,指导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历来主张“中国人民要有骨气”、“有志气”、“有朝气”,还要有“那么一种拼命精神”,并提倡在这方面要向鲁迅学习。他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这也是毛泽东本人形象的生动写照。打开毛泽东的著作和回顾他的伟大革命实践,总是可以感觉到一股铁骨铮铮的浩然正气扑面而来。毛泽东的“骨气”思想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一、不迷信任何权威,敢于斗争的“自立”之气。并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同崇拜真理、相信科学相结合,以独立思考的批判态度,向一切权威和“大人物”挑战,为我们树立了“自立”之气的楷模。二、不屈服于任何压力,勇往直前的“自强”之气。如果说,破除迷信是毛泽东“骨气”的思想内涵的话,那么勇于承受压力,在大风大浪中劈波斩浪、勇往直前,则是他“骨气”思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晚年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发生的失误是我们应当认真总结的,特别是他的理论失误更应当认真研究。笔者认为,毛泽东晚年探索社会主义的理论失误主要有两条:一是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到认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二是急于求成和求“纯”,有超越革命...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的名字永远与毛泽东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在中国革命的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使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一个胜利走向了另一胜利。毛泽东是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位伟人。但作为一位伟大人物,毛泽东到晚年为什么会犯下发动“文化大革命”那样大的错误呢?这实在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1980年3月到1981年6月期间关于起草、修改《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的九次讲话以及同意大利记者法拉奇的谈话要点,这些珍贵材料充分印证了邓小平为我们党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做出的不朽的贡献.在认定毛泽东同志晚年错误性质的前提下,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功和过.毛泽东同志晚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是犯了“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的错误.这是全局性的长时间的错误,给我们党和国家造成了灾难性影响.为此,如何评价毛泽东同志已成为当时全国的“热点”问题.邓小平同志从维护毛泽东历史地位出发,提出要正确认识毛泽东同志,首要的是认定毛泽东同志错误的性质,这是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前提条件.邓小平同志指出,尽管毛泽东晚年犯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性质与林彪四人帮的问题性质不一样、林彪四人帮是反党集团,利用毛泽东发动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和邓小平年龄相差11岁.他们在人民革命和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中,为中国人民做出过许多贡献,是把握历史趋势的伟人,举世瞩目.他们以马克思主义智慧、魄力和功绩,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他们都多次挨整,甚至撤职,几落几起,但都得到了历史选择,博得更多人的信赖和爱戴.他们的一生,形成了协作、继承、发展的关系.毛泽东赞誉邓小平“人才难得”,又抱怨邓小平有时不听他的话,甚至把他起用的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两次“打倒”.邓小平一直非常崇敬毛泽东,他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他曾是毛泽东的得力助手,但对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进行了抵制,对毛泽东思想做到了继承和发展.1927年8月上旬的一天,毛泽东顺着汉口沿江大道向左拐,穿过英租界进入俄租界,按照事先得知的地址,轻轻推开了汉口三教街41号的后门.毛泽东进了楼上的会议室,与会者已到了10余位,大多数都是老熟人,生疏的只有1人,当毛泽东的目光注视他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 “烟酒不分家”。可对于毛泽东来说,却是如此地泾渭分明:喜好抽烟,不善饮酒。然而,作为党的领袖的毛泽东,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在中国几千年灿烂文明中,酒已成为一种神奇的文化,毛泽东有时也不得不随大流置身其中。正是因为毛泽东不胜酒力,从他为数不多的饮酒活动和对待酒的态度上,我们也不难看到他待人接物和性格风貌的某些侧面。  相似文献   

18.
尊墨非儒。蔡和森幼年读过一些孔孟之书,但到长沙求学时,却接受了五四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儒家传统思想,取批判态度。这时他把墨子兼爱学说和西方资产阶级平等思想融合起来,要求在消灭差别的基础上实现“兼爱”和平等原则。  相似文献   

19.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十八年了,毛泽东同志去世也已十八年了。对于这场“大革命”,对于毛泽东同志的晚年功过,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已经做了结论。这个结论是实事求是的,因而是完全正确的。这场“文化大革命”确如《决议》所说的,是一场“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无论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还是对于毛泽东同志个人来说,它都是一场巨大的悲剧。毛泽东同志在他晚年病重之际,曾对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他对华国锋等人说:“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了那么几…  相似文献   

20.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为重要的命题。这一命题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关系,具体来说与以岳麓书院为标志的湖湘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毛泽东是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熏陶出来的,湖湘文化的经世务实传统和注重现实实际的实事求是精神,深刻地影响了青年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使得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能够独树一帜地提出和阐发“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名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