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BOT与政府保证的相关法律问题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BOT与政府保证的相关法律问题分析●严锡忠楼晓一、BOT项目中的政府保证BOT项目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获得政府保证,而根据我国法律法规,我国政府能否作出政府保证呢?一般观点认为,我国政府不能作出政府保证①,其理由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2.
论BOT的核心法律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种及灵 《现代法学》2000,22(2):34-38
本文认为, BOT与项目融资的关系、特许权协议的法律性质以及政府保证的范围构成 BOT的三大核心法律问题,并明确指出:BOT作为一种特殊的私人直接投资,与项目融资有着本质区别,决非项目融资的一种特殊形式;作为BOT基础协议的特许权协议,应属行政合同;而BOT的政府保证,不仅应包括政府就有关政策、法律问题所作的承诺和担保,而且也应包括对投资回报率等商业性条件所作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BOT方式与中国法律的融合和冲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BOT方式是由政府通过协议方式将基础设施建造、经营和管理权让渡给项目发起人,并由其设立一项目公司专门进行经营所得偿还贷款,获得收益。它是一个围绕特定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融资、建设、经营回报转让的活动过程。由于BOT方式涉及到众多当事人的一系列权利、义务的安排,从而形成了复杂的法律关系,特别是与我国法律有融合有冲突,应该对BOT合同及其法律性质、项目公司的有关法律问题、BOT项目风险与政府保证、BOT方式争议解决及其法律适用等进行深入研究,建立适合于我国的调整BOT制度。  相似文献   

4.
政府介入与BOT特许协议专项立法初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BOT是一种新兴的特许权投资方式,其运作基础是一系列有机联系的协议。在BOT协议结构中,特许协议是其他协议存在的前提,是运用BOT方式的先决条件与核心问题。BOT方式的特点客观上要求政府介入BOT特许协议。我国亟需就BOT特许协议进行专项立法。BOT特许协议专项立法必须对立法原则作出准确的定位,才能有效地解决政府授权和政府保证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BOT的法律问题与我国BOT立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BOT的法律问题与我国BOT立法慕亚平赵康BOT是本世纪80年代初才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利用国际私人资本进行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方式,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已经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和广泛采用,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也注意到了BOT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199...  相似文献   

6.
BOT政府特许权工程项目的法律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OT政府特许权工程项目的法律特征●于安建设、经营和移交是实施BOT工程项目的基本经济活动环节,它在法律上的表达方式是:融资建设、经营回报、无偿移交。这三个环节是研究BOT法律特征问题的基础。一、BOT方式的法律本质特征是利用非公共机构的资本力量和经...  相似文献   

7.
“BOT”项目工程投资的特征及其法律适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BOT”项目工程投资的特征及其法律适用●西南政法大学教授韩天森“BOT”项目工程投资是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对东道国政府特定项目综合投向的一个系统工程,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投资方式,属于融资范围的一部分。这一新型投资方式对...  相似文献   

8.
BOT(Build-Operate-Transfer)是东道国政府授权外国投资者对东道国的某个项目进行筹资、建立,并按约定的年限进行经营,在协议期满后将该项目无偿转让给东道国政府或指定机构的一种投资方式。通过BOT方式建立的项目即为BOT项目。从8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要求政府加快改造和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但是政府财力有限,于是,为适应经济发展,1984年,土耳其总理厄扎尔首先提出BOT的概念,其出发点是将某些公共工程项目私营化,以解决政府资金不足。之后,许多国家,尤…  相似文献   

9.
BOT投融资模式中的基本法律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OT投融资模式中的基本法律关系探析●顾长浩吴坚勇BOT投融资模式是一个围绕特定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融资、建设、经营回报和转让的活动过程。它涉及到众多当事人的一系列权利、义务的安排,从而便形成了多样复杂的法律关系。BOT模式的当事人或参与人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10.
BOT投资方式在我国的适用冲突及其法律分析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BOT是80年代以来全球兴起的一种投资方式。本文从应然角度,以实证为方法,说明了BOT方式的运作特点。从实然角度,以比较为方法,分析了我国适用BOT的法律冲突。本文最后得出结论,应通过立法实现BOT与现行法律体系的衔接,使BOT成为可操作的规范的投资方式。  相似文献   

11.
孟国碧 《河北法学》2006,24(1):40-43
BOT方式中投资者面临的极大的政治风险和重重法律、政策、经济体制等方面的障碍,要求政府提供各种保证.政府保证不同于民法意义上的债务担保,而是政府的一种履约承诺.我国有关政府保证的法律规范及政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空白,严重阻碍了BOT方式在我国的顺利开展.因此,有必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通过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政府保证的必要性、法律性质、种类和内容.  相似文献   

12.
BOT项目协议的法律性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BOT是一种新型的私人直接投资方式。BOT项目协议是东道国政府与项目公司之间关于项目开发、运营和移交各阶段彼此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BOT项目协议的法律性质,是解决其法律适用问题的前提,直接决定着BOT项目中各方当事人的法律角色。本文认为BOT项目协议不是所谓的国家契约,而是国内法契约,并在比较BOT项目协议与行政合同的基础上,提出BOT项目协议是类似与政府采购合同的特殊的民事合同。  相似文献   

13.
孟国碧 《时代法学》2006,4(3):62-70
我国现行BOT立法不仅与国情不符,更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不相适应。法律体系不科学、不完整、不具前瞻性,导致BOT在我国的适用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这些问题和障碍不仅严重阻碍了BOT方式在我国的顺利开展,也不能满足我国更深更广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为此必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立足国情,借鉴国际经验,从立法模式、立法原则、立法体系、游戏规则等方面全方位重构BOT立法。  相似文献   

14.
钱叶芳  何平 《政法学刊》2003,20(5):29-32
BOT投资方式能有效缓解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政府资金短缺而私人又不愿投资的矛盾,但必须有清楚的游戏规则才能鼓起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所以,澄清一些思想误区,协调好相关的法律政策,尽快出台一部明确具体的BOT法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BOT是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的一种方式,它以政府和私营机构之间达成的特许协议为前提,由政府特别授权私营机构筹集资金建设某-基础设施并许可其在一定时期内经营管理该设施.BOT方式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应当成为我国现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受到国家及各地政府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未来应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中,应当明确规定风险分担事宜和政府可以提供的保证以及责任承担事宜等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6.
BOT 作为近年来十分重要的投融资形式,越来越受到大多数国家的青睐和关注。由于 BOT 投融资各方分处于不同的国度,各所属国有关债权担保的法律规范迥异,涉及问题众多。  相似文献   

17.
都业明 《行政与法》2013,(12):65-68
政府在低保政策的制定、低保对象的认定及低保对象的管理和服务等问题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践的开展,低保责任主体的责任划分、相关职能部门自身能力建设以及各项制度的衔接等问题对政府的低保工作提出了挑战.为此,各级政府为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BOT投资方式的若干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蔡奕 《现代法学》2000,22(6):82-85
BOT方式是国际上为利用私人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衍生的一种新型投资方式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多方当事人和多种法律关系。本文首先从实证角度剖析了BOT投资方式的法律框架及BOT当事各方间的法律关系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推行BOT投资方式的若干法律障碍 ,而后辨症施治 ,提出了消除法律障碍和解决法律冲突的立法对策———进行统一的BOT专项立法 ,并阐述了BOT专项立法应涵盖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In what ways is the conduct of prosecutors constrained by the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To address this question, I first develop an account of the presumption in the trial context, according to which it is a vital element in a moral assurance procedure for the justified infliction of legal punishment. Jurors must presume the factual innocence of defendants at the outset of trials and then be convinced beyond a reasonable doubt by the government’s evidence before they convict defendants. Prosecutors’ responsibilities to promote the integrity of this moral assurance procedure are then divided into pre-trial, during-trial, and post-trial phases. Since most charge adjudication is effected through plea bargaining, the ways in which plea procedures must be modified to conform to this moral assurance procedure, and thus honor the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