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向思洁  贾波 《世纪桥》2012,(11):136-138
推进重庆少数民族旅游产业发展是体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重庆的重要内容,是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从民族旅游的相关概念出发,通过分析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优势和现状,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旅游发展的必要性及如何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提出推进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民族教育也只有主动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才能解决民族地区知识贫困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做更大的贡献.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特别是要加快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民汉双语教育一直是我国建国以来的重要举措.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国家稳定、民族融合,有利于提高民族教育质量,提高少数民族个体文化素质,增加升学就业率,增强少数民族生存技能,促进社会流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缩短少数民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差别,使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现代化的过程中跟上时代步伐.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化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与西部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现代化的成效如何 ,现代化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是个决定性的因素。近代以来 ,真正把西部开发提到国家建设的议事日程上来 ,以国家的力量督导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是 194 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按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区域发展战略来区分 ,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地区均衡发展战略 ;二、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非均衡发展战略 ;三、地区经济非均衡和均衡相结合的协调发展战略与西部开发。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是实现我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汤波 《世纪桥》2007,(8):35-36
人才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人才资源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智力支撑力量;人才发展也是科学发展观在现代社会的具体体现,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加大制度创新、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的力度,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张文  尹继东 《求实》2006,(5):42-44
在当前中部地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它是中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基础,是中部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战略核心,是中部地区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支撑,也是中部地区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下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集中回答和指导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问题。这一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应称之为邓小平民族理论。当前,我们应坚持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正确处理民族问题,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1邓小平民族理论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主要解决了在我国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实现各民族政治平等,初…  相似文献   

8.
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金华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从总体上说,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仍属于低水平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仍属于低速度的增长,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仍属于欠发达地区。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发展市...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末开始,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在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创新,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主要标志是科学发展观的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化与发展、执政党建设纳入了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创新成为现代化战略的核心等。这种创新使中国的现代化适应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新潮流,促进了国际上发展观念的发展,增强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10.
刘紫春  刘建明 《求实》2005,(10):37-40
正确的战略选择是加快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欠发达地区发展民营企业应重点放在核心竞争力、人才社会化、规模发展、优势选择等战略选择上。与此同时,还要从战略意识、战略创新力、战略效率等方面入手,提高战略成熟度。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新中国一成立,周恩来就努力探索如何尽快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正确途径,其中蕴含着不少精辟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重温他的这一光辉思想,不仅倍感亲切,而且对缩小地区差距、加快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一、现代化启动的战略意义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启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更是个政治问题。周恩来在探索民族地区现代化时,总是站在振兴中华民族的高度,从巩固各民族团结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高度来认识民族地区…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的落实,对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文章选取边疆民族地区耿马自治县及M村中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文本内容为分析对象,运用R软件进行关键词提取、绘制聚类图谱,采用Nvivo软件进行编码、词频统计和词云制作。结果显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实施的主题包括:新农村建设、“三农”工作、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社会发展等热点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文章总结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实施模式的基本架构。最后,从协同治理理论的视角,提出以政策协同、项目协同、服务协同为分析框架,以乡村社会体制吸纳为着力点,实现生态共治的现代化乡村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呈现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等特征。而少数民族的减贫工作需契合少数民族的发展模式,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特殊性需求。因此,文章基于少数民族贫困和减贫的特点,分析了少数民族发展的特殊性需求,从主体视角、民族视角、生态视角、文化视角、能力视角,探讨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减贫政策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支德才兼备、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加强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快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和保证民族地区安定团结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探索》2016,(6)
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有以下重要内容: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立了社会主义革命与现代化建设并举的基本战略,确立了速度与规模并举的现代化"赶超战略",确立了以农轻重为序、工农业同时并举的"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确立了"党治"与法制并举的政治现代化战略,确立了"鸣"(百家争鸣)"放"(百花齐放)并举的文化现代化战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继承、发展了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这些战略推动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世界性的历史潮流,现代化不可避免地冲击着各个民族的思想体系和生活方式,也日益成为我国民族地区发展的新变量。在现代化进程中,我国民族地区出现了一些新状况,如居住格局改变使民族矛盾增多、"我"族意识凸显、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等。因此,为了促进少数民族科学发展,必须加强民族间的交往,增进民族间的认同;构建超越民族的共同体,建立增强各民族间情感的纽带;完善制度设计,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中,由于诸多的原因,形成了制约该地区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文化变量.这些变量包括边疆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的多元结构和包括原始公社、封建社会成份的历史残存等。这些残存作为今天从事现代建设的消极元素主要表面为禁忌多、男女平等观念普遍薄弱、进取精神不足、创新能力弱等。另外,随着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少数民族传统精神文化受到了巨大冲击,并面临诸多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新世纪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阶段,实施并完成现代化建设第三步发展战略大体上分为三个步骤,即所谓的“新三步走”战略。在新世纪的现代化建设中,西部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体现在西部地区的区位、资源、人口、民族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诸方面。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推进西部大开发进程,必须采取一系列重要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英格尔斯对“人的现代化”的阐述入手,阐明少数民族现代化对于少数民族自身以及民族地区现代化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在分析我国少数民族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少数民族实现现代化的三大障碍,并积极探索实现少数民族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西部地区12省区的国土面积达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有少数民族50多个、3000万人(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以上),是全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一个地区。由于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以下简称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对滞后,是当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