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何哲 《电子政务》2023,(8):48-60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正在进入新的社会阶段并催生出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数智文明。一个文明由技术、制度、文化三个显性维度和道德隐性维度共同构成和标度,数智文明的技术基础是以网络数字化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人类科技体系的普遍数智化,从而支撑整个社会生产生活的数智化。数智文明的制度架构是依托于充分数智化改造的制度体系,以消减传统时代人类科层官僚治理体系的种种弊病。数智文明的文化是建立在打破地域界限而形成的充分交流基础上的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重组,形成主体认同、尊重个性多元化的文化共同体。数智文明的道德体现为个人道德发展与社会道德发展的趋同,形成合理的利己和积极利他的共同发展。数智文明的治理则要充分结合数智时代的技术、制度与文化变革,形成基于普遍个体参与和泛在智能辅助的多元平等高效民主法治的新的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面对文明社会的普遍堕落状况,卢梭主张"回返自然"。在自然状态,人是自由幸福的,而文明社会导致人的道德堕落和人的异化。卢梭对科学与艺术的批判对于科技理性肆虐、消费日盛的现代社会无异于一副清醒剂和解毒剂。  相似文献   

3.
制度评价本身蕴含着一定的价值标准和客观尺度,这个标准和尺度不是唯一的,而是一个立体的四维体系:即生产力发展程度与人的生存状况的有机统一;制度文明的历史尺度与社会发展文明程度的现实尺度的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生态评价尺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标准和尺度。制度评价的四维体系是内在统一的,构成制度评价体系的客观性、时代性与实践性。  相似文献   

4.
环境伦理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文化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卫军 《前沿》2010,(7):179-181
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环境伦理学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它以全新的视角来解释世界,把自然、人、社会所构成的整个世界视为一个生态共同体,在这个生态共同体中,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使自然获得应有的“权利”和道德关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环境伦理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5.
"道德世界"是与"伦理世界"相对应的意义世界."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关系的概念基础,是道德哲学体系中"伦理"与"道德"的概念区分.在现象学与法哲学体系中,伦理与道德具有迥然不同的地位.道德世界是以道德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问题所构成的内在的德性世界,由此形成"道德世界观"."冲突"与"和谐"是道德世界的两个基本事实,应当以和谐为文化基地,确立道德世界"预定的和谐".道德世界"预定的和谐"是道德的和谐,道德世界的和谐具体展现为道德和自然之间的和谐、道德规律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和谐.现代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和伦理精神,必须进行辩证复归,扬弃社会公正与个体德性、道德与幸福、义与利的对立与冲突,建立道德世界"预定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论“科学发展观”的社会发展评价尺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是否进步,是否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类需要,是否符合历史前进的方向,客观上存在一个评价尺度。“科学发展观”从生产力、制度、人的发展三个方面建构了符合社会发展本质的社会发展评价尺度体系,使社会发展评价尺度更加科学、完善。  相似文献   

7.
《呼啸山庄》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视阈中描写人-自然-社会的关系,在表现由于伦理选择而形成伦理困境并进而导致伦理悲剧的同时,也表达了人的生命寓于自然,人的终极存在就是与自然融通的伦理诉求。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把书中的世界描摹成一个"人-自然-社会"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中人与自然亲密无间、协同进化的情形,真切地反映出人类的道德关怀向自然界扩展,人类中心主义通过微妙的辩证法扩大了边界。人-自然-社会三者错综交织,彼此隐喻,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交叠,小说《呼啸山庄》于是成为一个显性的生态共同体,其中不仅有爱恨情仇的伦理纠葛,也有呼之欲出的深层生态伦理自觉。这种生态自觉在艾米莉的诗歌中也随处可见,比美国生态学先驱利奥波德提出生态共同体的概念早了一百年。  相似文献   

8.
课程所育之“人”,不仅要关注学科视域下的学科育人,而且需要兼顾完整人视域下的全域育人。思政学科的全人视域可从人的“关系”维度确定其尺度,即处理好与自然、社会及自我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筑思政课育人的“三重世界”:自然世界、文化世界和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9.
蓝媛慧 《青年探索》2006,3(5):32-34
应对当前我国高校德育自足性缺乏、主体性缺失、忽视实践的问题,注重德育的人本特质,恢复大学生主体性地位及返回实践的生活世界,便成为构建高校德育有效性途径的依据和要求。由于青年志愿者行动具有:主体间“对话”与普遍道德共识的形成及道德主体地位的恢复;回归生活世界与道德本质和德育目的的契合;社会化融入过程实践与个体的自我实现三个特征,能够成为构建高校德育有效性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0.
陈伟 《求索》2010,(3):109-111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的日趋开放及文明的勃兴,道德个体自由之选择度也得以广泛扩张,然而道德自由度的过度膨胀将会造成道德责任的缺失和道德权威的丧失。从古希腊的“努斯精神”到文艺复兴的“天赋观念”、卢梭的“人生而自由,道德无不被缚”于“枷锁”之中。也就是说,现实之道德自由是有边界的。这种边界就是道德责任,它构筑了道德自由的理性维度。惟有把握道德自由与道德责任这一孪生性维度,方可促进社会和谐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化是每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起源的多元和发展的多向,每一个民族文化的知识形态和作为文化传承过程和知识传递手段的教育形式也不尽相同。形成于13世纪初的游牧文化是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为适应传统游牧文化发展的需要,蒙古社会出现了部族历史知识、原始宗教知识、军事知识和蒙古文字这样几种知识形态和传授这些知识的教育形式即家庭口承教育、萨满教仪式、怯薛制度和宫廷教育。  相似文献   

12.
战争法是历史的产物。战争法的历史发展既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社会历史规律,又体现了其作为人类法制文明的内在发展规律。战争法发展的历史规律的形成,是社会历史发展客观动力机制作用的结果。认识和理解战争法发展的历史规律及动力机制,有助于我们传承人类文明成果,以战争法约束战争,维护和推动世界的和平事业。  相似文献   

13.
张莉  吴倬 《甘肃理论学刊》2007,(3):40-43,87
科学发展观有着深厚的人学基础,主要表现为:现实的人和人的存在是科学发展观的立论基点,人的需要和利益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动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价值,人与人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命价值,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推进,势必涉及多方的利益关系并将改变现存的经济格局。作为价值观念和规范体系的伦理道德,总要反映和维护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伦理道德的变化,因此科学发展观与伦理道德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从伦理学的视域看.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强调以人为本理念,彰显了人的目的性和主体作用;(二)追求全面协调发展、注重公平的伦理精神;(三)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伦理价值目标;(四)突出可持续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5.
现实生活中,人具有多方面的需要。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的需要之所以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主要在于人有理性。然而,理性是人的福音也是人的祸因。因为正是理性使人处于一种永恒的不可避免的不平衡状态中,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类、人与自我的深刻矛盾。这种种矛盾在现实中无从解脱,常使人去寻求另外超越的途径。这就是信仰。对于吃饱穿暖的当代人而言,信仰是其强烈的需要,如何寻找人的精神家园正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矛盾的二律背反,表明了人类正面对着严峻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人与自然的这种二律背反迫切地呼唤着人类的理性思维和哲学意识。马克思自然观中蕴含着许多难能可贵的解决生态问题的思想、意识、理念和路径,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启迪。  相似文献   

17.
人类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创造文明的历史,人的文明是社会一切文明的前提,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永远鲜活的力量,是社会一切文明的核心.现代社会要稳定、持续和健康地发展,必须以人的文明为其引导.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进程中,经济、科技、世界格局等因素从正面促进了全球关联和共同利益的形成,而全球性问题则从反面促成了全球性的相互依存。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这三重关系的内在矛盾表明,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实质上与全球性问题具有内在一致性。强调人类相互依存与共同利益的后现代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9.
生态危机是生命教育的基本背景,人类若要避免各种危机,必须从青年生命教育做起。青年生命教育以生态文明未来建设者的青年为教育对象,是生态文明对教育的需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在我国,近年来努力开展青年生命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对生命的认识、生命观的认识上与生态文明的要求等方面,与预期还存在一定差距,现状还不容乐观。生命教育中应树立"生态人"教育目的观、"天人合一"的生命观、生态道德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幸福观,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应为生命教育创造生态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20.
尊重规律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同样,尊重规律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也是一脉相承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尊重规律的前提和基础,而尊重规律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根本目的和归宿。只有尊重规律,即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的发展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才能更好地体现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