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2 毫秒
1.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人类生态意识的演变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敌对关系,而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建设生态恩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应转变国民价值观念,加强周边生态合作,加快地方生态立法,加大生态科技投入。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历久而恒新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经历了“和谐一失衡一再和谐”的曲折发展历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现实困境,建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平等观与价值观、生态伦理意识、生态文明、文明体闲和制度环境等是实现人与自然终极和谐的有效路向。  相似文献   

3.
吴畏 《求索》2008,(6):25-27
农业经济下,人类在无知中破坏环境,人与自然之间保持低水平的和谐,工业经济阶段,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经济由此生产。生态经济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共生,随着在各种人类活动领域中日益增长的生态意识,促使人类从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考虑奥林匹克运动实践。生态经济伦理由此成为“奥运经济”的理论支撑,北京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理念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促进了以体育运动为先导的国际技术和文化领域的合作以及经济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陈丽 《前沿》2013,(10):70-72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过程中始终伴随的一个重要认知问题,也是古今中外众多哲人热衷探求的一大哲学命题。随着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资源的日益枯竭,人类必须重新认识和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文明理念在对生态整体论、生态价值论和生态道德论的哲学反思和超越的基础上所实现的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升华,开启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今天,一场旨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们纷纷举起价值理性的大旗,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深入反省技术革命的双重意义:一方面为改善和提高人的生存状态作出了贡献,同时又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革命的核心在于否定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树立一种崭新的生态意识,将以往只从人类的角度考虑与自然的关系,转变为从自然的角度综合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反省过程中,我们不妨将视野回望于中国古代圣哲.思索、总结、缕析一下他们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基本思想,对我们有着不可小视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视阈中的绿色环保意识内涵及其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文明备受瞩目的当下,人类一直在谋求适度、合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绿色便是求解之一,并日益引领时尚潮流,逐步形成绿色环保意识.这种意识强调用全局的、整体的思维和简约、低碳、质朴的方式减少消耗,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在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生态自然伦理观的批判和超越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吸取了人类哲学史上自然观的优秀成果。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现实状况的思考而作出了对人与生态自然认识的哲学概括,提出了人与自然之间辩证的对立与统一的新的认识理论。而当今工业社会的发展却使人类和生态自然走上了相分离的道路,人类征服、支配、主宰甚至可以说是虐待自然,结果导致了人  相似文献   

8.
生态实践哲学观坚持人与自然一体观、人与自然交往观和人与自然和解观,奠定了城市生态美的哲学基础。人类基于追求自身生态本质力量与自然界发生的对象性感性活动,表现为生态(规律)主体化与主体(存在方式)生态化的辩证运动,构成城市生态美的生成机理。城市生态美是人的生态本质力量在城市生态文明实践中的确证和体现,其本质内涵是"家园意识",最高境界是"诗意栖居"。城市生态美的存在方式是城市生态景观,其基本特征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整体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生态性与文明性的统一、参与性与建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纵观人类历史进程,人与自然之间维持着一种统一与分裂、斗争与联合的辩证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从“以人类为中心”到“以自然为中心”,最终转向“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自然”到“人民—自然—人民”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治理思想,倡导重塑生态劳动、生态生产力和构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和生态正义的现实伟力。  相似文献   

10.
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基于不同的价值预设、分析层次和视角形成了不同的生态观并提出了各自的应对思路.在当前治理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必须在对三者进行借鉴反思并对人与自然关系不断重构基础上,塑造新的生态伦理观和生态危机治理理念,在实践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培育生态道德意识,增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危机治理的制度供给,发展并合理使用科学技术,构建生态危机的全球协作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自由意志是道德责任的前提。传统伦理学仅仅局限于在人类自身及人与人之间探讨人的自由意志及责任与义务问题,因而对自然的生态道德责任几乎无从谈起。自由意志的存在源于人自身与其内在自然的和谐,它的实现有赖于人与外在自然的和谐,即自由意志的生成与发展必然与自然相关。要实现最终的意志自由必然是自然和谐的自由;自由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证成自由意志具有生态性,不仅为人类改造自然界实践活动提供了合法性理由,也为保护自然环境提供道德合理性和生态正当性,从而成为生态道德责任的生成基础。  相似文献   

12.
美国当代生态批评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晓明 《思想战线》2005,31(4):90-96
美国当代生态批评首次在文学研究领域内引入生态视角,将生态思考融入文学研究的理论探索与批评实践,在跨学科的生态与文学视野中重新思考人类的自然观,积极构建蕴含生态智慧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推动关注生态和谐的新人文主义思想,以提升人类的生态责任意识为己任,形成了以生态整体观为核心的思想内涵。同时,美国生态批评作为新兴的文学批评流派,其理论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有些理论尝试还有待于改进,需要在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符合时代精神与生态文明前景的生态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13.
从已经和将要遭遇的生态危机出发,本文着重思考的是:(1)人在经济上的恶噬性,乃诱发生态危机的因由之一;(2)人在文化上的自大性,乃诱发生态危机的因由之二;(3)人在政治上的贪权性,乃诱发生态危机的因由之三。从避免大的危机着想,必须重塑社会与人的文明理念:既要占有自然,又要补偿自然;坚持占有与补偿同一的原则,推动知识经济彻底转变到生态经济的发展轨道上来,在根治人的社会劣根性的基础上,整合历史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之结果,以开启一个全人类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4.
论文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认为人类生态学这一分支学科的主要特点在于关注点从生态学单纯针对动植物和生态系统等的研究转向了对人与自然的关注,而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又体现:使生态学从研究自然的学科到与人文交叉研究的学科、使生态学从关注小环境到对大社会的关注、使生态学从有机论走向生态人文主义、使生态学从生态中心论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技术创新因其生态功能而蕴涵着生态价值.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单一目标的追求,导致了技术创新生态价值的背离.需要探讨造成生态价值背离深刻的认识论原因和社会原因,实现技术创新生态价值的回归,确立技术创新生态化的范式转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物质循环理论是在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其具有了生理学、生态学的科学含义。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他第一次把劳动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使劳动过程同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过程实现了本质的统一,马克思把它称之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循环)。21世纪人类进入生态时代,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已成为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命题。在这一历史条件下,重新探讨马克思的物质循环理论,尤其是站在循环经济的角度对这一思想深入研究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目标导向作用、方法论意义和现实启示。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包含深远的生态意蕴,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目标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全人类视野、群众立场、实践观点、辩证方法和未来向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启示在于建立空间相对有限的自然观、重视对资本生态负效应的规避和致力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张莉  吴倬 《甘肃理论学刊》2007,(3):40-43,87
科学发展观有着深厚的人学基础,主要表现为:现实的人和人的存在是科学发展观的立论基点,人的需要和利益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动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价值,人与人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命价值,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9.
西北内陆河流域历史生态问题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经历了自然因子为主和社会因子为主的不同时期。现在面临生态恶化、生态危机等问题主要是人为因子 ,特别是农耕过度发展造成的。所以 ,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和定位内陆河流域的开发问题 ,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