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来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展现出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内容。生态不等于自然,单纯用自然诠释生态恐怕不够。生态是人与自然及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系统范畴,需要完整有机地认识和把握,需要特别注意人和社会的发展维度对其进行的锚定和透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新要求,是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及其之间关系的必然结果,也是正确解决人与自然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矛盾的根本选择,具有多重维度和多元意蕴。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是生态主义)的哲学基础不是超验自然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解决离不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内容,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问题与主义、生产与生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在对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上,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飞跃。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焦点是解决经济发展模式的“价值转向”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提供了价值支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反思与批判工业文明模式下的价值困境。构建生态文明绿色经济的价值内涵需要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责任,遵循马克思“人类发展最终目标”的价值实践。  相似文献   

3.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将人与自然的矛盾尖锐地呈现出来,促使生态主义在抗疫政治对比的座架下转向抗疫议题。围绕野生动物保护、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中医存废、生态文明定位、绿色发展走向等问题,生产主义和生态主义、环境主义和生态主义、人类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绿色资本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等思潮展开了激辩。只有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整个社会生态、自然生态才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现代文明在带给人类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始料未及的负面效应———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为此,只有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和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偏颇,进而建设兼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互补与共同发展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相统一的高级文明社会。这就要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确立“生态至上”的自然价值观,在人与社会关系上树立科学的社会价值观,在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上告别物质至上主义,在人与自身关系上确立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在毛泽东时期的生态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过渡至"生态人类中心主义"的心路。作为"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映,毛泽东在"大跃进"前后的生态意识是"向自然开战"──人作为绝对主体而征服自然、造福自身──的思想。它具体表现为:在本体论意义上,单向度的"人多力量大"之发展生产力的构思;在认识论意义上,单向度的"积极平衡"之发展经济的思路;在价值论意义上,单向度的人类利益视角之"改天换地"精神。这种生态意识指导下的实践对新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促使毛泽东经过实践检验而扬弃"极端人类中心主义",改择马克思的"生态人类中心主义"。这具体反映在毛泽东的思维上:在本体论意义上,中国应该确立人口规模与"生产的自然条件"相协调的生产力发展模式;在认识论意义上,认知与实践要做到"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在价值观意义上,改造自然的活动应做到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的双赢。毛泽东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源头,为以后的生态文明思想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前提。  相似文献   

6.
宪法法理基础的发展,决定着宪法价值、宪法制度和宪法实践的发展。作为近现代宪法法理基础的个人主义和团体主义不能作为当代宪法的法理基础,生态主义也不能作为当代宪法的法理基础。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当代宪法的环境伦理基础是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当代宪法的法理基础是能够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新的团体主义。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至主导地位。为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应进行三重逻辑的变革,即在外围逻辑中促进生态与社会子系统的深度耦合,在中层逻辑中实现生态文明制度间的衔接整合,在深层逻辑中定位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价值内核,这三重逻辑表现出相互作用的关系。与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逻辑转化相对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推进路径表现为生态与社会子系统的关系改革、生态文明制度结构的综合改革以及生态文明体制目标的民生化改革。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仅构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动力,同时也为全球范围内的社会生态转型贡献出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具有深刻的哲学反讽性,在现代哲学看来,生态与文明处在尖锐对立之中。以人类中心主义为特征的现代哲学主张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体性,主张人对自然的文明统治,文明—野蛮二元对立范式排斥生态。而生态中心主义,则反对人类文明,主张生态的内在价值。本文立足于主—客—主交往实践观,转换哲学视角,为生态文明提供一个可以理解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9.
话语、权力、责任是生态后现代主义政治哲学的中心范畴.生态后现代主义通过对"主人"话语、"非共相主义"话语的批判,倡导人们建立具有生态智慧的"关系"话语形态;通过对父权制、权力游戏的批判,鼓励人们抛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传统的权力模式,使人人都成为宇宙过程的参与者而非主宰者;通过对传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批判,确立责任价值在当今世界的重要地位.生态后现代主义政治哲学中蕴涵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乔纳森·休斯是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批判了生态中心主义者的抽象伦理价值观,揭示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差异;他批判了马尔萨斯主义者的意识形态意图和人口决定论,彰显了技术和社会组织对生态问题的解决的重要性;他也批判了本顿等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解,凸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价值和内在的生态意蕴,初步挖掘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内涵,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基于不同的价值预设、分析层次和视角形成了不同的生态观并提出了各自的应对思路.在当前治理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必须在对三者进行借鉴反思并对人与自然关系不断重构基础上,塑造新的生态伦理观和生态危机治理理念,在实践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培育生态道德意识,增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危机治理的制度供给,发展并合理使用科学技术,构建生态危机的全球协作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传统环境民事、行政责任规制的疲软与对外部不经济性的内化不足要求环境刑事立法。扭转人类中心主义的道德伦理范式,转向更为科学合理的生态中心主义是环境刑事立法的应然选择。立基于社会利益格局的改变、道德共同体内涵的拓展与社会风险管理的需要,以生态中心主义为纲重塑我国环境刑法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走向理性化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学发轫于生命与生存的基本命题,凭借对生命本体慎终追远式的发问而跻身文学殿堂。生态文学完成创作话语权的重要转换,但也存在创作选材对象、意义系统建构与呈现问题空间诸层面的差异。因此,在其价值取向角度需要调适三种关系,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文学局限,进行自然中心主义的文学选择,明确社会中心主义的文学担当;在其逻辑架构层面需要建构三个世界,即生态文学起步于生活世界,寓居于意义世界,诉求于规范世界;在其实践途径方面需要应对三类危机,即揭露生态危机,消弭心理危机,缓解文明危机。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多重意义,除了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外,对于精神文化层面的意义也同样深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文化在发展中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相互影响,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同时中国人对中国自然山水的热爱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爱国主义产生的重要来源。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生态文明,有利于培育和传播生态文化,促进文化自信的提升,同时也为爱国主义精神注入了新时代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生态主义思潮围绕如何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找寻人的真实需要与树立健康生活方式、树立生物多样性伦理和建构保证生物安全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其价值和意义在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当树立人类与自然有机联系的生态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倡导生态法律法规和生态道德价值观建设并重的生态治理观和生态文明建设观,并在科技创新和科技生态化的基础上,实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绿色化。  相似文献   

16.
滕兆梅 《前沿》2010,(17):155-158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加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生态文明建设重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体现了新的价值转向,促使人们伦理道德观念的深刻转变。本文通过具体阐述马克思环境伦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密切关系,并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提出在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如何通过具体的举措以取得更好更快的进步。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与自然环境的突出问题、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建设和谐世界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环境伦理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人类中心主义主要从认识论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非人类中心主义往往偏重从本体论来看,这使环境伦理陷入困境。用和谐理念整合二者的合理之处,超越二者的对立,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依靠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保障人与的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18.
正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明形态。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出发点,以资本的无限扩张为手段,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的破坏。马克思主义用自然辩证法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一个生态和谐的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消费伦理是建设生态文明必不可少的道德支撑。工业文明时代的现代性消费伦理是人类中心主义在消费领域中的体现,由它主导的消费方式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威胁。超越现代性消费伦理,倡导生态消费伦理,将会引导人类走向生态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20.
易显飞  张昊天 《求索》2011,(11):138-139
传统技术评估只注重技术的经济价值,有必要对传统技术评估理论进行价值反思,从而实现技术评估的价值转向与重建,从追求经济价值为中心转向追求技术的生态价值。在生态文明理念下,现代技术评估必须遵循生态性、综合性、客观性、微观性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生态文明的生态化技术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