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鲜活实践,具有高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是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整体,系统发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论、历史观底蕴,深入理解其科学性、辩证性、实践性和人民性,对于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对于运用新思想的哲学精髓武装全党、团结人民,对于建设伟大工程、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时代与全球化时代本质上属于非对抗时代.作为这一时代精神之精华的哲学,是以和谐为其思维特征和以自由为其价值特征的堪称"和谐自由生活论"的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以"和谐"与"自由"为基本范畴的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与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在观念上既有相通的一面,又有着原则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巨大的当代价值就蕴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寻求"人类解放"的永恒主题、"从两极到中介"的思维方式革命、"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辩证统一"的解释力、以及"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的本性之中。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实际上首先是哲学理论基础上的创新。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寻找立场、观点和方法,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自觉和发展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由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等各种哲学要素构成的严密体系,  相似文献   

5.
从1987年《对所谓"马克思主义普遍价值概念定义"的否证》公开发表起,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经历了30年的学术历程,从起始对所谓"普遍价值概念定义"的"破",一步一步走向剩余价值哲学的"立"。首先从"劳动力价值等同于生活资料价值"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这两个传统观念取得突破,然后延续列宁和卢卡奇这两位哲学巨人的思想方法,进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和两对社会基本矛盾,再由两个基本范畴和两对基本矛盾形成了剩余价值哲学的本体论以及范畴体系。剩余价值哲学有"劳动力价值二重性""剩余价值二重性""分工与分配基本矛盾""剩余价值哲学历史观"等10个创新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具有时代的特征,体现着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辩证性和科学性决定了它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勃勃生机的哲学学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习近平新闻思想,同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诠释,它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党的新闻事业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互动的哲学原理,用"一项重要工作""一件大事""五个事关",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性质定位作  相似文献   

8.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取得重大的革命胜利,是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典范,具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从空间视角出发,很容易发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理论的现实依据来自于毛泽东对中国城乡的实际境况的空间判断和精准的唯物主义时空观思考。革命理论在实际的革命斗争中演化出了多种微观理论样式,具体包括"土地革命"与空间法权再分配;"工农武装割据""地方主义"与空间重塑;"根据地建设"及其内部空间生产;农民斗争艺术与空间解放等等。由此可以看出,空间视角不仅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理论当代创新的重要一环,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新成果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理论探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言说模式误读和曲解了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它哲学在言说方式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别.本文从哲学言说方式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提出了几点思考,如系统性、简明性、准确性、生动性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既与时代跳动的脉搏同频共振,又在回答"时代之问"的过程中不断扩展新的理论空间。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重申"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哲学基石,紧扣重大时代课题的"问题转向",顺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要求,旨在引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半程",彰显宽广深邃的"世界历史眼光",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奠定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石。科学把握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要求,需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坚持战略自信与增强忧患意识相统一、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既与时代跳动的脉搏同频共振,又在回答"时代之问"的过程中不断扩展新的理论空间。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重申"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哲学基石,紧扣重大时代课题的"问题转向",顺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要求,旨在引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半程",彰显宽广深邃的"世界历史眼光",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奠定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石。科学把握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要求,需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坚持战略自信与增强忧患意识相统一、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  相似文献   

12.
王柳丽  闯晓燕 《传承》2006,42(11):22-24
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的建构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主体性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理论的辩证统一。在当代,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建构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对重建本体论者哲学,夯实伦理学的理论基础,挑战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利于改善人类生存状态,架构中西哲学对话的桥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我们应当深刻认识、科学把握这一科学判断,把握其认识拓展、时代升华、理论创造的深远意义和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4.
龙佳解  蒋红群  阮德和 《前沿》2010,(21):34-36
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钝化具有深刻的现实根源。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只有重拾马克思的"批判的武器",践行"武器的批判",去对我们时代的困境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和总结,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地走进人民,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延续着其对当下时代的解释和召唤力量,正在于她以其独特的哲学精神历时性、共时性地契合于时代问题的哲学和实践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必须在对中国面临的时代性问题的深刻解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坚持中求得其实际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6.
通过解读艾华的《中国的妇女与性》,对1949年以来尤其是革命和改革两个时代,中国妇女与性的主流话语的对立和延续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作者就性别差异的建构、男女平等及边缘化的女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崭新阶段,它总结和吸取了先进的科学成果、思想文化精粹,代表着现代哲学发展的主流.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站在它的时代之外,而是对它的时代实质的知识,每个人都是它那个时代的产儿,它是被把握的思想中的它的时代.马克思有句名言:"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文明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洋溢着时代精神,与时俱进是其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8.
周峰  尹素琴 《岭南学刊》2006,1(4):45-49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延续着其对当下时代的解释和召唤力量,正在于她以其独特的哲学精神历时性、共时性地契合于时代问题的哲学和实践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必须在对中国面临的时代性问题的深刻解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坚持中求得其实际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9.
武经伟 《思想战线》2012,38(4):96-103
中国传统哲学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及生存智慧。张尚仁先生《道家哲学》,深入阐释了道家哲学范畴体系及道家和道教中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和谐宽容等中华文化精髓,揭示了其对重构人类生存发展基础理论的时代价值。这是中华文化传统及其哲学的反思与重构,对于认识中国文化传统和哲学的自身特性,自觉把握民族复兴的精神品格,"觉解""中国性",并在批判现代性缺失中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建构和谐中国及和谐哲学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史表明,她是独立于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一大新型哲学形态,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的哲学传统,因而不存在、也不需要进行所谓追寻别类哲学传统的“归类”。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自我意识,即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他种哲学的独特性质、功能和目标,强化其在世界哲学大家庭中的类意识,永葆其精神实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方法的自觉,使其独特哲学形式和实质在与时代、实践和历史、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真正实现一眯相承和与时俱进。这种自我意识的旁落、淡漠、错位或缺失,是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逐渐边缘化的重要根源。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明确建构中国化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