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纪行》2020,(1)
正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基础平台,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中部创新高地,既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落实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推进实施"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战略布局的实际需要。建议:一、充分利用国家战略机遇,加快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一是积极申报,力争武汉列入第一批国家  相似文献   

2.
<正>本刊讯3月2日,省政协主席杨松率队实地考察北京紫光展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百度公司、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学习、了解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发展经验与做法。北京市政协主席吉林一同参加调研。杨松在座谈会上仔细听取了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高新区创新发展情况介绍。他指出,湖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武汉东  相似文献   

3.
《世纪行》2021,(3)
正3月初,住鄂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杨松作为第一提案人,向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提交联名提案"关于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建议",建议将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加大对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湖南省政协主席李微微,江西省政协主席姚增科,  相似文献   

4.
《世纪行》2015,(6)
<正>本刊讯6月1日,省政协主席杨松到东湖高新区调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情况。杨松实地调研考察了元光科技有限公司、斗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光谷金融港创业咖啡等,召开座谈会,听取武汉高新区汇报和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研究所、中地数码集团等负责人情况介绍。杨松充分肯定武汉高新区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做  相似文献   

5.
<正>根据日前出炉的《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总体规划(2014—2030)》,湖北省提出到2020年把武汉全面建成中部金融中心、全国性科技金融中心及金融后台服务基地,金融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力争到2030年形成与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全国性金融中心,金融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该规划的出台正当其时,顺应了中部经济崛起的发展大趋势,为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建设和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各国提升和保持国家综合竞争优势的主要依托。武汉市具备建设国家乃至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条件。对标硅谷、纽约、新加坡以及北京、上海等国内外成功典范,当前武汉市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首要之务在于:激活高校院所潜力,释放其知识技术创新活力;完善"学—研—产"接力机制,构建创新产业价值链;加快培育创新主体,打造梯次集团军;加强招才引智,充分释放人才红利;借力长江新城,打造"武汉科学城";借助"一局一团",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完善科技投入体系,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强孵化体系建设,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7.
提升各城市间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关联程度,对于实现该区域的协同创新和经济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选取湖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4—2016年湖北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关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关联特征明显,网络密度呈现下降的趋势,网络等级、网络效率呈现上升的趋势;(2)湖北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网络结构由"一核(武汉)多次(襄阳、宜昌、荆州、鄂州)"逐渐向"一主(武汉)两副(襄阳、宜昌)"的特征发展,武汉、宜昌、襄阳、鄂州、荆州的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值处于上游水平;(3)板块一(仙桃、神农架、潜江、荆门、襄阳、十堰)属于"净溢出"板块,板块二(天门、宜昌、荆州、恩施)属于"经纪人"板块,板块三(咸宁、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属于"双向溢出"板块,板块四(孝感、随州)属于"净受益"板块。应从多途径构建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空间关联"通道"、增强"一主两副"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和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合作平台的构建等三个方面进行政策引导,提升湖北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空间关联程度。  相似文献   

8.
吴福生 《政策》2013,(4):44-46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武汉作为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已获中央支持,发挥好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中的龙头支点作用,是武汉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必须以更加广阔的视野,科学搞好顶层设计,争取实现弯道超越,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大而强、富而美的国家中心城市。强力推进体制改革,提升、优化发展的软环境武汉要建设成为国家中心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多次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体现了武汉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武汉承担国家发展战略经历了由参与者、重要承担者到主要承担者的过程,作用一次比一次显要。新时期,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在武汉聚焦和叠加,为提升武汉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带来了重大机遇,有利于武汉加快建设中部地区龙头城市、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有利于武汉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大胆先行先试,率先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有利于武汉创新发展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切实成为全国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6月14日,省政协主席杨松视察武汉新港三江港区、武汉阳逻集装箱港区三期工程、武船双柳基地建设情况。杨松沿路听取武汉新港建设规划情况汇报,认为武汉新港建设成绩明显,功能和地位迅速展现,前景广阔。他指出,武汉新港定位不仅仅是长江中游枢纽港,而是要辐射整个长江流域。在打造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和武汉建设国家  相似文献   

11.
《世纪行》2017,(3)
<正>住鄂全国政协委员郭跃进、田玉科、郑心穗、丁烈云、马敏、尹镇龙、陈平平、郑军、胡树华联名吁请国家,支持武汉建成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在这份以郭跃进委员为第一提案人的重点联名提案中,委员们列举了武汉具有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雄厚、创新能力位列副省级城市前列、国家创新战略部署成绩斐然、创新生态环境优越等优势,68位两院院士、三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批国家创新战略相继部署是武汉承接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世纪行》2015,(6)
<正>本刊讯6月24日,省政协主席杨松在武汉专题调研促进军民融合发展问题。当天上午和下午,促进湖北省军民融合发展专家座谈会、军民融合发展"民参军"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分别召开。与会人员围绕座谈会主题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杨松说,军民融合发展是国家战略,是湖北的重要战略机遇,是需要研究的大课题。我省是科技大省、工业大省、军工大省,高科技民营企业较强,军工企业进入民品生产领域较早、  相似文献   

13.
《长江论坛》2022,(3):封3-封3
武汉是国家重要的科创文教重镇,武汉城市圈的各项科技指标在中西部城市圈中均居前列.《武汉城市圈科技同兴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指出,要逐步形成"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城市圈,孵化在武汉、加速在城市圈,头部在武汉、链条在城市圈,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城市圈"的科技创新和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湖北目前正在实施的"一主两副"战略中,武汉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使命。这一战略是对湖北"金三角"战略的完善和发展,确立了湖北区域发展和城市带动的总体思路。武汉要努力创建国家中心城市,不仅要带动湖北发展,还要代表中部参与全国竞争,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这是武汉肩负的"中部责任"和"国家责任"。  相似文献   

15.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我国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部署. 纵观世界主要国家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历程,呈现出"高要求、大格局、高起点、全链条和新模式"等规律和特点.一是高要求,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全球科学中心为目标,高标准设计实施方案,高效率组织实施,高规格配置创新资源要素,致力科技自立自强.二是大格局,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结合各地创新要素禀赋,打造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中心,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高起点,依托国际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国际一流的拔尖人才,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环境,致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相似文献   

16.
高波 《长江论坛》2021,(2):34-38
中共武汉市委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了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总体发展定位,着力把武汉打造成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目标。加强新城区建设,打造实力新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本文在分析新城区(相对于老城区)一般特点的基础上,以新洲区为例,对十四五期间武汉市推进新城区发展应采取的发展模式和必要的政策举措提出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世纪行》2016,(8)
正本刊讯8月10日,省政协主席张昌尔到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现场督办省政协"关于加快推进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建议"重点提案,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技三会"和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定位高远、发挥优势、创优环境、集聚发展,在创新示范中体现更大作为。位于光谷生物城生物医药园内的喜康生产基地,今年建起全球  相似文献   

18.
阮成发同志在中共武汉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而努力奋斗》为题,对市委过去五年所作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武汉市的奋斗目标及市委的主要工作任务。报告涵盖面广、亮点多多。本文在叙说武汉面临的发展机遇基础上,重点解读建设"三个中心"(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和"三个武汉"(生态宜居武汉、文明武汉、幸福武汉)这几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世纪行》2021,(3)
正3月2日晚,住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焰新作为第一提案人,向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提交联名提案"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议"。中国科学院院士舒红兵、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永良、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琳和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何建华等住鄂全国政协委员参与提案联名。  相似文献   

20.
荣秋瑾 《世纪行》2014,(6):23-23
<正>本刊讯6月17日至19日,省政协主席杨松在武汉市、黄石市调研民营经济及台资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杨松在黄石大冶、阳新考察了沪士电子、隆成日用制品、宝加鞋业、新冠食品、奥莱斯轮胎,在武汉黄陂、东湖高新区、东西湖区考察了爱帝集团、武汉仟吉食品、武湖花卉基地、富士康科技集团、元茂光电科技、长芯盛科技、武汉长兴电器、湖北周黑鸭、天喔食品、台玻工程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