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薛秀娟  魏华 《世纪桥》2014,(5):36-37
顾问团制度在行政管理中存在着理论与现实的双重逻辑。在理论上,顾问团制度的运作以政府行为的有限性、行政管理的专业性以及法治理念的实现为基础。在现实上,顾问团制度的发展是基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引发的对于社会管理模式创新以及新领域、新问题应对的思考。顾问团制度的建设应当在汲取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从原则上确保中立性与专业性,并辅之程序与制度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社会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宪政的终极目标是在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利平衡中实现个人权利的保障。在价值基础、实现方式上,社会管理和宪政存在内在的逻辑,公民社会权利是两大目标实现的逻辑起点与终点。以社会权利为视角,分析社会管理和宪政内在联系,可以发现社会管理创新就是公民社会权利实现方式的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就是公民社会权利的保障。以社会权利建设为导向的社会管理创新,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自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制度创新始终是改革的重要推动力。文章以大陆自贸试验区建设为例,就如何理解自贸试验区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予以阐述,进而分析地方制度创新中的困境,即存在行政逻辑代替市场逻辑和用政绩导向代替问题导向两个病症。在困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福建自贸试验区立法的相关思考,指出地方制度创新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中央事权与地方事权的关系;借鉴复制与本土经验的关系;改革创新与法治保障的关系;集中规制与分片调适的关系。同时,进一步明确地方制度创新的方向和轨迹:产业合作——社会融合——治理改善——制度创新;管制思维——法治思维——法治路径——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4.
信访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邓玮 《求实》2005,(3):57-59
信访问题已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信访现象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 ,信访存在有其独特的制度基础、权力文化逻辑与社会功能。信访问题的根源在于法治不昌。要解决信访问题 ,就必须加强法治、转移现有信访制度的功能及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5.
在转型期,由于社会管理方式保守、僵化,滞后于现实社会需求,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应在法治的总体框架内进行,并与法治建设形成良性互动。要注重培育人们的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科学立法,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以人为本,拓宽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合法渠道;维护司法权威,建立健全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强化管理,与立法、行政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积极创新社会管理,通过牢固树立民本、法治的执政理念,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注重从党群管理向党群治理转型,着力健全基层社会组织网络,使得执政党与社会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局面。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加强社会管理的实践经验,对中国共产党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夯实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顾华详 《唯实》2012,(4):67-71
法治建设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制度基础和根本保证。依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构建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和谐稳定的法治机制,构建保障公共安全预警防控体系高效运行的法治机制,构建强化宗教事务和虚拟社会管控的法治机制,构建并强化各部门联动共抓、共同维护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责任机制,确保依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并且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工作格局与方式的选择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息息相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遵循现代法治演进规律,以权利保障和权力规范理念指引社会管理。这就要求以法律制度为保障完善社会管理体系,以法律方式为基本改进和完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只有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与制度,社会管理建设才会走上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生活的主要逻辑,如自我保护、怀疑、功利、追求完美等,逐步确立了法律在社会调控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并促成了人们对于法治的信仰,可以说生活逻辑是法治发展的动力。而同时,法治也会对生活的逻辑加以改造,或促生新的生活逻辑。因此,把握生活的逻辑与法治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对于我国的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范式正朝着法治化方向转型。国家治理范式法治化转型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转型的逻辑必然,是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繁荣的逻辑必然,也是人民大众主体意识不断提高的逻辑必然,还是我国和平崛起融入国际社会的逻辑必然。国家治理范式法治化转型必须遵循六大基本逻辑:一是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二是努力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三是始终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新法制原则,四是努力实现改革发展与法治建设的良性互动,五是注重促进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同频共振,六是始终注重"历史传承、本土创制和借鉴吸收的有机统一",并注重实现领导力量与推动力量、大众力量与精英力量、体制内力量与体制外力量、自发力量与自觉力量的协合。  相似文献   

11.
社会管理创新是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大报告提出‘觉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创新要求,而且,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2月23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又强调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议’,这对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依法治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方略,表现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就是大力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建设,使既体现中国特色又顺应时代要求的社会管理创新在法治的轨道上不断取得进步。  相似文献   

12.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加强组织工作法制化,必须强化法治化理念,在实践探索中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在破解难题中推进制度创新,在整体谋划中进行总体设计。一、扎紧制度的"紧箍咒",把依法依规使用干部、管理干部作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  相似文献   

13.
司法行政权是一项行政管理权,包含着培育社会自治、促进公民民主法治等内容.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不仅是司法行政机关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价值追求,而且,司法行政权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它在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当前,司法行政机关加强与创新管理体制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的需求迅速增长与司法行政工作科学发展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为此,必须重点处理好几项关系: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之间的关系、“惩罚”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公权执行与社会力量参与之间的关系以及法制宣传与依法治理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4.
法治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社会管理创新应当沿着法治的轨道进行,应当以法治为基础,探寻社会管理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应当遵循法治原则。在法治轨道上进行。法治原则的要义是:依法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外特权。按法治原则进行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应当注重三个方面:一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构建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二是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培育社会组织,构建公民社会;三是加快社会法律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内在逻辑统一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法治"逐渐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矛盾已经不能回避,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在"法治中国"的建设中培育与践行以"法治"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在实践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在理论上参透法治的内在逻辑。法治作为一种现代治理模式,体现为从宪法到普通法律再到行政法规等一整套层级化的规则体系;法治本身要求公共权力分为"论证与达成规范理由的民意表达、整合与确认"、"已确认的法律规范的执行与实施"与"运用规范理由的公民权利保障与救济"三种职能。这种功能性分立尽管与部门的分立紧密相关,但绝不是纯粹部门化的;法治可以有效地设定整个政治与社会的规则框架,实现权力与权利之间、权力相互之间、权力与责任之间、权利与权利之间、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平衡。法治的关键与精髓在于这种平衡;法治要呈现为一种良好的治理模式,必须在制度的完善合理、运行的切实有效、法治文化的建设三个方面形成相互作用的良性反馈循环。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场城下,人民性应该成为管理主体的首要意识与治理理念。因此,面对何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逻辑起点,人民性自然成为其唯一的答案。人民群众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人民意识是社会管理创新有序开展的前提,人民满意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评判指标。因此,人民性是社会管理创新始终贯彻的理念,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更是其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9.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保障。应以尊重和保障人权、民主参与、程序正当、权力制约等法治理念为指导,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法律体系;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加强相关法律机制建设;加强基层民主自治,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20.
傅坤 《实事求是》2023,(6):75-8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同时提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其生成逻辑包括内生逻辑、外生逻辑和结构逻辑三重向度。然而,当前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面临法律制度不健全、农民群体法治意识淡薄、法治资源和法律人才供给不足等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以规制权力、保障权利、培塑理念为核心,在夯实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制度基础、构建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加强农村基层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农村基层法治理念培塑等方面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