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1988年1月30日至2月1日在台北举行的“台湾史研究会第一届台湾史学术研讨会”,宣读了本所陈孔立教授的论文:《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的特点——以问俗录为中心的研究》,该文收入《台湾史研究会论文集》第一集,1988年6月出版。陈孔立的另一篇论文:《清代台湾社会发展的模式问题——评“土著化”和“内地化”的争论》提交在香港大学举办的“台湾经济、历史。文学、文化国际研讨会”,并在台湾《当代》杂志第30期上发表。杨锦麟助理研究员所写的《李万居后期思想的转变》是本所主办的“海峡两岸首次台湾史学术交流会”论文,在1988年12月9—10日台湾《民众日报》上发表。  相似文献   

2.
清代台湾移民在台湾定居的过程,是一个地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双重调适过程。在中国南部,血缘关系往往决定着移民结构。但由于这种血缘关系在台湾比较微弱,所以,早期移民通常根据相同的姓氏、方言和祖籍选择移居地点。在开垦土地、防御土著中,他们互相帮助。边境的生活状况加深了他们对超自然力的信仰。互相帮助与宗教信仰提供了最普遍的“文化构成的行为环境”(“culturally constitllted behavioral environment”)并促使台湾移民自发组成各种各样的社团。虽然一些常见的自发社团诸如结盟拜把、秘密会社、宗教会社、商郊、会馆、合会以及丧葬互助的团体能促  相似文献   

3.
清代台湾给垦字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试图通过对清代台湾的契约文书形式之一——给垦字的研究,对清代台湾的小农作一些探讨。康熙22年清廷统一台湾之后,大量福建、广东移民来到台湾,开垦荒地谋生。其中有钱有势的人向清政府递上一纸禀呈,即可请领大片荒地,然后再将荒地租给小农耕种。俗称前者为业户(或业主),后者为佃户。他们之间订立的契约文书习称“给垦字”(或“给佃批”等等。先住民受到汉人习惯的影响,电将自己占有的土地租给汉人耕种,订立的契约也称给垦字,本文仅研究汉人之间的给垦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纂的台湾文献丛刊第152种《清代台湾大租调查书》第二章汉大租·第二节“给垦  相似文献   

4.
清代台湾少数民族与汉族联姻 ,既与早期移民性别比失衡有关 ,又与少数民族婚俗及汉化程度有关。少数民族与汉人联姻不仅扩大移民生存空间 ,也加快了少数民族融合汉化的步伐 ,最终促进台湾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清代前中期,因汉人移民拓垦台湾丘陵山地,引发了许多"番害"问题;而在平地的拓垦中,"番产"的保护则成了一个十分棘手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清廷平定台湾之初针对台湾全岛分布着许多土著民族的事实,未制订专门的少数民族政策,而适用全国的政策.在以后"防番"和"护番保产"的过程中,经朝廷和地方官之间反复的调整,终于在清代中期初步形成了"番政".该"番政"虽然以"三层制分布"模式为基础,然而我们不可过分强调该分布模式的政治性目的.  相似文献   

6.
台湾曾经是一个移民社会,但在以往台湾移民史的研究中,有关女性移民的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本文从清代实行禁止赴台者携眷政策的概况、官方查获"偷渡"案中的女性移民、族谱资料中的女性移民、女性移民与清代台湾人口性比例的分析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清代大陆向台湾移民中的女性移民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7.
清代台湾平埔族在和汉人移民的接触中 ,引进了汉人移民的地权观念、租佃习俗和农耕模式 ,使平埔族群内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竹堑社为例 ,利用土地文书 ,研究这一变化的进程和由此产生的平埔族社群内部的贫富分化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关于台湾移民社会(或称移垦社会)的特征,李国祁教授在《清代台湾社会的转型》一文中已经做了很好的研究。他的结论是: “在人口的问题上,人口增加迅速、男女比例悬殊、家庭成员众多,造成了婚姻困难、养子之风盛行的社会现象。在社会的组合关系上,我国传统社会的家族制度尚未普遍建立,地缘的成份远重于血缘,再加上移入份子的良莠不齐,流浪汉充斥各地,于是结盟之风流行,械斗与叛乱时起,社会的秩序因而紊乱。在社会的权力结构上,因渡海移垦是冒险的行为,故其领导人物大多是豪强之士。更由于开垦的制度影响,使财富的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6,(21)
正听者诸君可以发现,本次主题和副题各是"双元结构":分类械斗/省籍矛盾,旧伤/现代病。为了讲述的方便,我依次解读如下"双元结构":移民社会/定居社会,地缘组合/亲缘组合,分类械斗/宗族械斗,民间私斗/政治操弄,旧伤/现代病、分类械斗/省籍矛盾。移民社会/定居社会台湾在历史上经历过移民开发的阶段,即移民社会的阶段。大约在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台湾社会逐渐从移民社会转型为定居社会。移民社会的人口增长约等于移民  相似文献   

10.
清代台湾乡族组织的共有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乡族组织,既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一种经济组织,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乡族组织的基本构成,包括以血缘联系为甚础的宗族组织和以地缘联系为甚础的民间社团;乡族组织的共有经济,亦即由宗族组织和民间社团集中经营的各种“公业”。本文主要依据清代台湾的契约文书及日据初期的调查资料,考察乡族共有经济的所有权形态和经营方式,并分析其社会性质与作用。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宗族组织的共有经济清代台湾的宗教组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由同一支派衍分面成的“阄分字”  相似文献   

11.
清代前中期的台湾,清政府(中央与地方政府)无法解决“番害”问题,以“隔绝番汉”的策略把它掩起来,实际上问题还是存在的。晚清,在“开山抚番”与樟脑生产中,这个问题重新又爆发出来。因汉人深入山地,不断侵占山地土著生存、活动空间,并与山地土著直接交易,产生军火走私等问题,汉“番”冲突比清初激烈许多。19世纪下半叶,清政府虽采取“开山抚番”政策,但长期的“隔绝番汉”政策所形成的后果,并无法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2.
清代西南民族地区的发展与汉族移民的进入密切相关。本文主要探讨清代汉族移民在四川彝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 ,指出汉人在彝区从事的农业、工商业等经济活动 ,加快了彝族社会的发展。汉彝各族在社会经济交流的同时 ,文化上也相互渗透 ,促进了民族间融合  相似文献   

13.
清代台湾发生过许多次“分类械斗”事件,其中主要是闽粤械斗和漳泉械斗。惟独咸丰三年(1853年)发生了一次“顶下郊拚”。它是居住在台湾北部艋舺甲附近的泉州府籍移民内部发生的械斗事件。所谓“顶郊”,指的是晋江、南安、惠安三县的移民,又称“三邑人”;所谓“下郊”,指的是同安县的移民。这次事件以及咸丰九、十年间发生的漳泉械斗,形成了清代台湾分类械斗的高峰,时间很长,损失很大。由于史料记载十分简略,以致  相似文献   

14.
“客家”是中国汉民族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宏大居民体系。“客家”的祖先本是黄河流域的汉人,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从公元4世纪以来,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多次南迁,直至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海南等地定居,开基立业,这些人自称为“客家”,久而久之便被称为“客家人”。清代移民填四川时期,客家人中的一部分从广东梅县、兴宁、大埔、五华、惠阳等县迁入四川落籍,组成了四川居民的重要部分。现新都石板滩、泰兴、木兰、三河都是客家人的聚居地,由于他们长期使用广东话,又被称为“土广东”。据统计,仅新都一个县就有8…  相似文献   

15.
多民族互嵌式村落共同体是地缘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路径,是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内容。移民村落是中国传统村落共同体的重构与延续,既传承了中国血缘与地缘重合的共同体传统,又呈现出时代新特征。民族地区多民族移民村落共同体建设,强化地缘意识,实现了由血缘“多元”走向地缘“一体”。文章选取AH村为研究个案,探究了宁夏易地扶贫搬迁的多民族互嵌式村落共同体建设及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意义。多民族互嵌式村落共同体建设是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民族互嵌结构体系建设是移民乡村社会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村落共同体精神培育是移民村落基层社会治理发展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6.
平埔族,是对居住于平地的台湾先住民的通称,在清代主要分布于台湾西部及北部的沿海半原、丘陵地带。他们是汉族移民到台湾后最先与之接触的民族,早在荷兰入据台湾之前,两族人民就已开始了密切的接触和往来。嗣后的荷据时代和郑氏时代,汉族移民迅速增加,很快超过了平埔族,对平埔族影响大大加强。不过,平埔族大规模地接受汉文化乃至为汉民族同化,则是在清代。清政府统一台湾之后,闽粤沿海成千上万的人民突破清朝禁令,渡海来台,开荒垦殖。在短短的两个世纪中,平埔族很快融入汉族移民的滚滚浪潮中。到19世纪末,汉化过程基本完成。虽然平埔族各个分支被同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赵世玲 《思想战线》2005,31(5):94-101
加拿大华人社会从19世纪中叶至今,经历了巨大的社会文化变迁,老移民团体在制度性种族歧视下受到了各种限制与压迫。新移民团体在不平等法案法规废除以后,通过社会流动取得了一些改善与进步。“唐人街”(中国城)的产生、发展及加拿大华人群体面对文化霸权所进行的各种适应性改变,体现了他们在面对白人社会主流文化涵化与融合的过程。加拿大华人自身对于苦难的承受力也促使他们形成新的文化身份,争取到更加有利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一六二四年以前最近的考古学资料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认为台湾原始居民仅仅是来自东南亚的菲汉族土著部落的正统观念。然而,现今人种学在台湾土著居民问题上的分歧,以及在空间和时间上各不相同的考古学资料使任何人都没有信心写出一部该岛的史前史。由于这些和其它的原因,虽然人们也曾经试图从那些能说明大批汉人来台之前岛屿的性质的中文文献中作出恰当的叙述,但是,台湾土著的早期历史在这里将不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9.
清代早期台湾中部北部平地的乡村经济和业户经济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清代台湾移垦社会的重建工作是台湾史研究的一个热门。特别是乾隆中期以前中,北部平地的移垦史,更因集中了汉番关系,大小租制分类械斗。农民起义等清代台湾史上的重大课题而引人注目。但是,这个时期的乡村社会往往被重建成以“垦首制”开发模式为中心的移垦社会。笔者认为这种重建是错误的,并将对许多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产生误导,因此必须予以纠正。由于乡村经济是乡村社会的核心,因此笔者的重建工作将从乡村经济开始。在开始清代台湾中,北部平地乡村经济的重建工作以前,我们先来看看所谓的“垦首制”开  相似文献   

20.
道光十二年(1832年)台湾嘉义张丙起义是清代前期台湾历史上一次比较大的起义事件,这个事件与闽粤械斗交错在一起,因而出现了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况,例如,起义者多是漳州府属的移民,而粤籍移民则基本上站在对立的一方;起义者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朝官员,打出“开国”“兴汉”的旗号,而凤山县的起义者则提出“灭粤”的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