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台《认识台湾》教科书评析彭维学今年2月,台“教育部”所属“国立编译馆”推出一套初中一年级新教科书《认识台湾》,分“历史篇”、“社会篇”、“地理篇”,已于9月在岛内各学校试用,计划明年9月新学期正式使用。教科书宣扬“脱中国化意识”,鼓吹“台湾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李娜 《南风窗》2008,(1):48-52
台湾北部,新竹县尖石乡的高山上,是泰雅族原住民的家园,也是台湾水蜜桃的原乡。作为重要的农产,水蜜桃维系着族人的生活。2007年6月,一部由台湾财经杂志《商业周刊》委托制作的纪录片《水蜜桃阿嬷》,让泰岗部落的一个自杀遗孤家庭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并成功激发了面向全台的公益募款。当募款如火如荼时,无党籍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质疑募款的"目的"和"流向",指责《商业周刊》其实是在"消费"原住民的悲惨故事,"掏空社会的爱心"。2007的夏天,咬一口甜蜜多汁的桃子,却品出以"经济自由、政治民主"自傲的当代台湾社会的酸涩和迷茫。  相似文献   

3.
连横一生以搜集、记录、整理、保存、研究台湾历史和文化为职志,著述颇丰,尤以《台湾通史》名世。纵观《台湾通史》的出版史和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实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相契合,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也逐步彰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的《台湾通史》研究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无论视角还是视野、方法还是理论,特别是在学术性或学理性上,都有显著的推进和拓展。  相似文献   

4.
从《台湾通史》看连横的爱国思想林其泉研究连横的思想,不能不研究他的代表作《台湾通史》。《台湾通史》可说是一个壮丽的台湾历史百宝箱,被遮掩的光明,被遗忘的岁月,都在里面珍藏;那里收藏有苦涩也有微笑,有难忘的耻辱,更有辉煌的业绩——尽管时光流逝,永不退色...  相似文献   

5.
从甲午战争到《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始末蒋为清一百年以前,中国发生了两件震撼民魂的事件——中日甲午战争和签订《马关条约》,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讨论这段历史是有现实意义的。在台湾,有一些人由于这段历史而对大陆抱有怨恨情绪,也有的人利用这段历史煽动...  相似文献   

6.
关于唐诗《岛夷行》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俊 《台湾研究》2001,(2):92-95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两岸交往非常频繁,不但沿海劳动人民前往台湾从事渔业生产,而且文人前去也不少,并留下一些可以见证历史的诗篇。如唐朝诗人施肩吾就写了一首咏澎湖的诗即《岛夷行》:“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年少学采珠,手把生犀照咸水。”台湾著名的历史学家连横先生将此诗题  相似文献   

7.
试析台湾《贸易法》彭莉1993年2月,台湾“立法院”三读通过了酝酿十余年之久的《贸易法》。这项法律确定了台湾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和制度,重构并完善了台湾的贸易法律体系。该法被誉为“贸易宪法”,它不但对台湾的对外贸易发展有重大影响,同时也是台湾当局为谋求...  相似文献   

8.
正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概念通过语言赋予事物以意义,所谓概念史,简而言之,正是语言生成的意义在历史中的积淀和流变。方维规的这本《什么是概念史》,可以说是一本"概念史"的"概念史",对概念史这一历史研究领域的起源、发展、演变进行了条析理剖的分析。概念起源于对日常词语的反叛,它以理性逻辑之名,  相似文献   

9.
李业成 《法制博览》2010,(20):55-55
台湾学者侯文咏说“《金瓶梅》其实是在写当代社会”。一语道出众人的感受。  相似文献   

10.
2005年3月14日,中国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这不是一部针对台湾人民的法律,而是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法律;不是一部战争的法律,而是和平统一国家的法律;不是一部改变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现状的法律,而是有利于台海地区和平和稳定的法律。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尽管大陆与台湾还没有实现统一,但这丝毫没有改变两岸同属一个中  相似文献   

11.
张慧瑜 《南风窗》2014,(12):92-94
<正>值得追问的是,这种痛彻肺腑的爱为何最终无法化解冯婉瑜内心的郁结呢?这恐怕与去历史化的历史书写建立在对历史的刻意拒绝和规避上有关,使得这部看似涉及"历史"的电影却像患上了一种文化失忆症。很多年后,陆焉识依然陪着冯婉瑜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火车站,等待右派分子"陆焉识"从大西北归来,陆焉识举着"陆焉识"的牌子,出站口的大门缓缓关闭,这就是张艺谋新片《归来》  相似文献   

12.
张慧瑜 《南风窗》2014,(24):88-90
<正>以《北平无战事》为代表的新国共影视剧,实现了从国民党内部视角重述国共内战历史的"新境界"。人们以民国为镜,可以顺畅地完成对当下中国一些问题的反思和批判。讲述1948年国共谍战的电视连续剧《北平无战事》播出不久即引发热议。与一般国共暗战的故事不同,这部剧的亮点在于呈现了国民党内部的反腐斗争,尤其是把之前国共剧中很少出现的蒋经国及其领导的"铁血救国会"塑造为打击国民党贪腐和全心全意拯救"党  相似文献   

13.
北京。6月中旬。一位从台湾启程的传奇人物已经悄悄来了好几天了。几个月前,他刚在厦门海沧掀起一场大波——在赴大陆考察后,他毅然决定以72亿美元巨款在海沧大规模兴办石化厂。从去年底到今年2月,两个月内,中共中央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李瑞环先后踏上海沧视察。与此同时,一水之隔的台湾十公会集会声援“海沧计划”,呼吁台湾企业家做他的后盾。台《经济新闻》称,“90年代是厦门的时代”。这一切风云际会的主角,是和“台湾经营之神”、“世界十大华裔富豪”的称誉、和台湾最大民营企业之一——台湾塑胶企业集团董事长的头衔连在一起的。他的名字,叫王永庆。  相似文献   

14.
2005年3月14日,中国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以零票反对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它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统一的坚强决心,同时也使我们今后反"独"促统有法可依。☆《反分裂国家法》出台背景2003年末,台湾岛内备党选战正酣,民进党借机推出"公投绑选票"的选举策略。这一招看似选举手法,实际上意味着"台独时间表"的出台。李登辉在2000年就策划"公投、制宪、改国号"的"台独"三部曲,陈  相似文献   

15.
在台湾,少年(指12岁以上不满18岁之人)实施了犯罪行为,根据普通刑法的规定应当科处刑罚时,一般适用《少年事件处理法》(以下简称《少年法》),无明文规定的,适用普通刑法·《少年法》的刑事处分制度与普通刑法的刑事处分制度相比,有较明显的差异·现将台湾《少年法》中的刑事处分制度的主要特色阐述如下。 一、少年刑罚的先决条件 1.基于“教刑并重”的责任原则。 首先,少年刑法的立法思想,应为教育刑思想,这已是世界各国少年刑事立法的一大趋势。然而,综合台湾《少年法》的立法经过及其框架,可评断出其尚非“教育刑法”,仅属“教刑并重”之刑法。台湾少年法草案,着手于1954年7月29日,于1962年1月31日公布。公布后经两次修改,始于1971年7月1日施行。1976年1月20日再度修正。少年法难产及多次修改之主要原因在于,对于“以教代刑”之思想原则有争议。依照原来少年法草案的设计,少年犯罪除所犯者是最重本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且犯罪时年满16岁者外,不受刑事处分,一律受教育处分,台湾行政院认为,此种规定过宽,无异鼓励少年犯罪。公布9年半以后,台行政院提出折衷方案为“教”与“刑”双轨并行。这就形成了台湾少年刑法“教刑并重”立法思想的特色。其次,立法上未能揭示出“教”与“刑”的区分标准。  相似文献   

16.
台湾族群的性格脸谱——简介徐宗懋的《台湾人论》金奕徐宗懋的《台湾人论》于1995年刚一出版(由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出版),就在台湾岛内引起了极大的争论。赞赏者认为它真实地揭示了台湾族群的文化性格和精神状态;贬斥者特别是台独分子则认为这是对“台...  相似文献   

17.
征订启事     
《台湾研究》2012,(1):66
《台湾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台湾研究》现为双月刊,主要刊登有关台湾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宗教、社会、教育、文学、艺术以及有关两岸关系、祖国统一等问题的学米论文,兼载台湾人物介绍、书刊评价以  相似文献   

18.
一年前,在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零反对的高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标志着我国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台独”分裂势力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有法可依的新阶段。《反分裂国家法》颁布和实施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它是一部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法律,采取非和平方式是在和平统一的努力完全无效  相似文献   

19.
◆"反恐"部队扩编 20世纪50年代,在台湾的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此后,台军全面向美军靠拢,特种部队也不例外。此后50年间,台湾军方以美军特种部队为原型,相继恢复并"克隆"出10多支特种作战部队,作为与祖国大陆相抗衡的撒手锏。其主要特种单位包括:  相似文献   

20.
一 列宁曾指出,《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它又不仅是一首歌,它既是旗帜,也是哲学,是歌曲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样重视《国际歌》,在战争年代就曾赋诗:"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多年来,虽然历史和现实的因素纷繁复杂,但在我国,每逢党和工会的代表大会、庆祝大会及其他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仍然要高唱《国际歌》. 二 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国际歌》曾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列宁说,"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欧仁·鲍狄埃》)《国际歌》译成中文以后,在革命战争年代,《国际歌》始终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战歌.在和平建设时期,在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国际歌》也始终是与《国歌》并重的政治歌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