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近11年来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进行计量性评估后发现,我国学者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关注度很低,现有研究成果较少获得制度性资金的支持,研究更多是概念化的、非经验主义的、非理论取向的,整体研究质量不高,研究的规范性不强,研究方法不够科学,缺乏对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真实世界的了解.加强对西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成果的挖掘、学习和借鉴,积极深入到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去,加强公共行政学方法论的教育、训练和研究,是当前迫切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合理有序的流动,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实现新陈代谢,增强生机和活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在合理流动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流动态势中的"逆流"、"盲流"等问题仍不容忽视.对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机制创新就必须重点创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市场配置机制、协调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3.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合理有序的流动,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实现新陈代谢,增强生机和活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在合理流动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流动态势中的“逆流”、“盲流”等问题仍不容忽视。对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机制创新就必须重点创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市场配置机制、协调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4.
张薇 《理论导报》2005,(2):27-28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是对政府公共部门在管理和提供服务过程中的投入、产出、管理和服务的成果、社会公众的满意度等进行评价的方法和机制.我国加入WTO后,在政府公共部门内部建立起符合各自特色的绩效评估的机制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文以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理念为理论基础,从我国公共部门的特色出发,以期对我国政府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机制的建立提供些许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机制呈现一定生机,但流动态势中的“逆流”、“盲流”等问题仍不容忽视。创新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机制,就必须重点创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的市场配置机制、协调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6.
论公私部门战略管理的差异及其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新的研究途径或新的学科分支,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与战略规划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基于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在性质及运作等方面的不同,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在性质、方法等方面必然区别于私人部门的战略管理。文章即从这一角度分析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与私人部门战略管理在性质、目标、环境及内容过程等四个方面的差异,并由此阐明了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薇 《学习月刊》2013,(16):17-18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约束是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等对公职人员行政行为进行的管制.它存在于各国的公共部门人事制度和法律体系之中。但由于行政生态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中、西方在约束机制的建立与应用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异。比较和借鉴西方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约束,对优化我国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约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公共管理运动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它主张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新公共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我国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方公共部门管理中的顾客导向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在西方管理实践中出现了一种以顾客满意作为目标取向的管理模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许多国家的仿效。顾客满意战略在西方公共部门管理中的广泛运用,是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一场变革,预示管理学科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有力地推动了西方国家的重塑政府运动。正如管理专家罗萨多所说的那样:顾客取向和质量优位意味着与传统的决裂,意味着新的游戏规则,是一场管理上的革命。探讨顾客满意战略在西方公共部门管理中的运用,对我国当前的行政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顾客满意战略的理论渊源   公…  相似文献   

10.
文章探讨了公共部门效率低下的原因,认为内部绩效评估及以评估结果作为依据的晋升制度,刚好弥补了这一缺失,给了公共部门管理者降低成本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必须从思想认识、系统保障、人才开发和激励机制方面做出努力,探索绩效评估的发展途径,建立规范的绩效评估体系,提升公共部门效率。  相似文献   

11.
刘璐 《世纪桥》2010,(23):122-124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是由企业绩效评估演变而来的,是企业绩效评估在公共管理中的借鉴和发展。目前,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单一评估主体的选择,以及评估内容的界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要实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公平性",必须从转变评估主体的观念入手,依靠评估内容界定清晰及信息的及时公开化消除公共部门与公众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因此,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着评估的公平性。而明确评估指标体系的设立原则又是科学界定评估内容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2.
越南、老挝、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形成了诸如增强执政党责任感以获取合法性认同、构建全面系统的法治框架、引入公共服务与激励机制、优化公共管理机制、构建有限政府与责任社会等特点。在我国全面推进社会治理,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三国执政党社会治理实践对中国共产党更好地推进社会治理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共部门的公共性质决定了它应该具有最大的公众亲和力,但在实践中公共部门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本文借鉴国外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运作,融市场效率、政府权威与人文情怀三位一体的成功做法,竟在推动我国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研究相对薄弱,而实践上的应用已经如火如荼。这样,理论上的欠缺和实践上的急需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公共部门,尤其是国有企业和第三部门的绩效评估工作已经成为部门评价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也逐渐在推行,但效果不甚明显。这就客观地要求对相关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基本范畴,诸如主体选择、价值设定、指标量化、制度规范等内容给以充分地重视,在此基础上提高绩效评估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国有单位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公职人员从政的直接载体。当前一部分公职人员在特定单位从政环境中出现了背离规范行为模式的趋向,在单位层面净化公职人员的从政环境应当成为我国政治生态治理的重要目标。当前要以公共部门治理的一般规律及公共部门治理理论为指导,通过政治生态监测把握公职人员单位从政环境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依据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明确治理的关键点,针对问题滋生及蔓延的主客观原因明确治理要求,在此基础上,遵循积极治理的理念,研究构建公职人员单位净化从政环境的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16.
西方高校渗透式道德教育及其启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龚志宏 《探索》2006,(2):139-141
西方高校崇尚渗透式道德教育,既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也是西方社会个人主义文化长期发展和熏陶的结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高校的新形势下,研究、借鉴西方高校渗透式道德教育的理论、实践与经验教训,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运作机制和长效机制,构建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高校德育网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政府绩效评估就是对政府公共部门管理过程中投入、产出、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所反映的绩效进行评定和划分等级.由于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政府绩效评估的制度、机构、程序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政治环境,逐步探索、建立、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体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激励机制的理论分析,提出了对教员实施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为军队院校激励机制的构建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 6 0年代末以来 ,西方世界普遍兴起了一场公共部门民营化改革浪潮。引领和支持这场民营化改革的理论主要来自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公共服务的安排和生产理论。然而 ,民营化改革在实践中取得成效的同时 ,也凸现出了一些内在的缺陷与不足 ,集中表现在公共价值危机、腐败危机和“顾客”隐语三个方面。对西方民营化改革的积极反思 ,对我国的公共部门民营化改革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公共部门正经历由经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重要阶段,对公共部门进行流程再造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所在。公共部门在流程再造中采取CRM理念,并且与公众、企业互相信任合作才能达到共赢,才有可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公共部门在再造过程中是否选择应用CRM理念的行为势必也会影响到公众、企业对其选择,其关键问题在于公共部门、公众和企业能否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达成一致,公共部门能否本着"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来进行流程再造。为此,应构建和谐的公共部门与公众和企业的互动关系;建立以民众为基础的广泛的监察制度,避免出现纳什均衡;引入市场经济理念,增强公共部门竞争意识;以电子政务驱动并提升公共部门流程再造;流程再造强调效率的同时更要注重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