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持续动荡,以地区金融安全合作为导向的金融区域主义逐步兴起,且成为一种显著的地缘政治经济现象。金融区域主义对地缘安全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地区金融安全,地区金融主义有助于构筑地区金融安全网络,推动地缘经济整合;二是地缘政治安全,地区金融主义会扩大地区大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以及增加地区排斥外围国家干涉本地事务的能力。金融区域主义产生的这些地缘安全影响对不同的行为主体而言,具有不同的意义。首先,东盟作为地区性的经济共同体,会极力反对东亚大国利用金融区域主义将东盟纳入其势力范围之下,威胁东盟的地缘政治安全环境。其次,作为最大出资方,中日对地区货币金融领导权的争夺变得日趋激烈,且形成了持续的冲突性关系,从而削弱了东亚金融安全合作的政治前景。最后,东亚作为美元回流机制中的关键一环,如果将美国排斥在外,无疑会增加东亚地区与美国的地缘政治矛盾。因而,东亚金融区域主义在兴起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其稳定地区货币金融秩序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其有可能制造地缘政治安全问题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熊洁敏 《东南亚》2005,(2):5-9,45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区域货币一体化的潮流使东亚货币合作成为东亚各国和地区讨论的热点。1999年东盟10+3会议签署的《东亚合作宣言》及2002年5月的签署《清迈倡议》将东亚货币合作提上了议事日程。2003年8月的东亚合作财长会议决定建立东亚金融合作基金,成立专家组对深化金融合作进行研究。本文结合最优货币区理论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行性进行一些分析,并试图提出一些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的对策。一、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发展“最优货币区”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定义是:“在此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或是一种单一的共同货币,…  相似文献   

3.
熊岚 《现代国际关系》2023,(7):104-123+145-146
在东盟和中日韩的共同努力下,东亚金融合作取得丰硕成果。近年来,受到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美国滥用金融制裁等因素影响,东亚金融合作呈现出积极适应外部变化的新趋势,特别是“10+3”成员国开始推动本地货币在跨境交易中的使用。东亚金融合作新动向主要受到国际货币体系变动和地缘政治博弈两方面的影响,东亚国家在外汇储备库、地区债券资本市场和本地货币上的合作,意在持续降低自身和地区的脆弱性,并非主要是内生驱动的金融一体化努力。鉴于现有制度安排为美国与东亚国家之间、中国和日本之间以及东盟与中日之间三组关系相互作用下的平衡选择,为维护地区金融稳定,中国应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深化东亚金融合作、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为地区金融稳定创造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同时积极谋划亚洲货币基金方案,为解决地区金融治理赤字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4.
东亚货币互换机制的进展及其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经历了 1 997年金融危机之后 ,东亚国家提出了许多金融合作的构想 ,如日本政府提出的“亚洲货币基金” (AMF)、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的“东亚货币基金” (EAMF)、韩国经济学家提出的“亚洲借款安排” (AAB)等。然而 ,这些构想大多脱离实际 ,无法在东亚国家普遍实践。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是《清迈协议》 (ChiangMaiInitiative,CMI) ,它让东亚金融货币合作从构想迈进了现实。一、货币互换协议产生与发展的背景所谓的货币互换 (currencyswap)原是一种金融创新工具 ,具体做法是两个独立的借款人在资本市场上从不同的贷款处获取不同…  相似文献   

5.
新地区主义与中拉关系的前景曾昭耀目前,关于“新地区主义”问题的讨论,特别是关于地区一体化区域间未来关系问题的讨论,开始“热”了起来。这是不奇怪的,因为“新地区主义”的兴起及其发展方向直接关系到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这是每个国家都不能不深为关...  相似文献   

6.
东亚货币金融合作机制及其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至今的约14年里,东亚的货币:金融合作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现今的东亚货币金融合作机制是在传承和发展原先的金融合作安排,并加入了新元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方面,原先的合作机制仍在发挥作用,并从“松散”和“非正式”的基础上向较为“紧密”和“正式”的方向发展,有的还扩大了规模并增强了功能。另一方面,新的合作机制不断涌现,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以“10+3”为核心的相关机制,取得了较大和具有实质性的进展。本文还讨论了东亚现有的货币金融合作机制的特点,并对东亚货币金融合作先于贸易投资合作的合理性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东南亚地区主义是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地区主义发展最成功的。如果说地区主义指的是“在地缘意义上接近的、彼此间有着复杂关系的民族国家之间的一种交往、自愿的联合与合作进而一体化的过程,是国家之间通过合作(建立国际制度或建立国家间的安排)实现调节国际关系的一种组织控制形式”①,那么;可以很清晰地发现,以冷战结束为界,东南亚地区主义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可以姑且将其简称为旧地区主义和“新地区主义”②阶段。冷战结束前,东南亚地区主义更为迫切的任务是国家之间通过建立国际制度或建立国家间的安排等合作形式来调节地区间…  相似文献   

8.
亚太经合组织( A P E C) 在1998 年底召开的“吉隆坡会议”上,就区域金融合作、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方面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从格局状况来看,由于东盟经济整体实力的急剧下降,而使发展中成员在 A P E C 中越发处于不利的局面。随着美国在东亚战略的进一步渗透以及美日主导权争夺战的日趋激烈,这种不均衡的格局特点显然不利于以“开放的地区主义”为原则的亚太经济合作的良性发展、 A P E C 这种合作模式仍将在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前提下“磨合前行  相似文献   

9.
非洲地区主义是非洲国家间的一种政策选择 ,在本质上属于国家主义 (民族主义 )的发展范畴。它是非洲国家促进社会发展和增进人民福利的一种发展战略 ,也是一种适应全球化需要的新形式的南南合作 ,其目的是通过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和一体化进程解决内在的发展问题与紧迫的跨国性问题。就功能而言 ,非洲地区主义主要表现为“发展型地区主义”和“安全型地区主义”。  相似文献   

10.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危机时代,为了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东亚货币合作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借鉴欧元主权债务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东亚货币合作应进一步扩大共同基金规模,稳步推动地区金融与货币合作,并在区域内建立经济与金融状况监管体系与救助退出机制,有效防范各国金融与财政风险;加强政治对话与经济合作,在市场选择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区域货币合作发展;同时,推动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改革,妥善应对信用危机。  相似文献   

11.
针对国际关系学界新兴的安全区域主义研究,本文提出一种综合的“理论框架”,即安全区域主义(securityregionalism)进程是一个从已启动区域化的“安全复合体”开始,经由“安全机制”(区域安全合作),最后到“安全共同体”(区域一体化)的变化的“安全连续统一体”;它涉及国家、区域政府组织、公民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等多元行为主体。东南亚安全区域主义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证明了这一分析框架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东盟经济合作的国际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光盛 《东南亚》2007,(1):7-14
一般认为,东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弱制度”(shallow institutions)或“软制度”(soft institutions)。本文对此并没有异议,也没有假设说东盟经济合作的前途就在于加强制度化。本文所要做的是说明以下问题:(1)国际制度的相关概念以及国际制度与地区主义的密切关联;(2)东盟经济合作所采取的制度的现状及特点。一、机制、制度与组织本文所说的机制、制度和组织都是国际层面上的,即国际机制(international regime)、国际制度(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和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①关于国际机制的最有影响力的定义来自史蒂…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区域金融合作也深入开展起来。欧元的成功实践为东亚国家(地区)开展货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提出及发展为东亚货币合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东亚国家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有了很大的提高,为进一步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了保证。东亚国家可以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选择最优合作伙伴,逐步推进次区域货币合作,最后通过长期的努力建立欧盟那样的货币联盟。  相似文献   

14.
大致从2007年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再度执政并推行“新奥斯曼主义”政策以来,泛突厥主义获得新动力,相对于之前的泛突厥主义进程(1991年至2005年间),类似现象或可称为“新泛突厥主义”。2009年,土耳其明确以“新奥斯曼主义”作为治国和外交方略,其实是对之前政策的确认,而泛突厥主义正是“新奥斯曼主义”意识形态兼容的部分。与此前相比,土耳其与中亚、高加索相关各国互动更加频繁,中亚、高加索各国积极配合,各方合作水平提升;初步具备了机制化的合作平台,进行突厥语国家的多边合作。土耳其政治家不仅用“新奥斯曼主义”凝聚国民,也在争夺中亚、高加索的“大牌局”中,获得地缘文明、地缘政治优势,其影响不断扩大,是一个值得观察的现象。现在,俄罗斯、西方国家和土耳其在东欧和中东的激烈争夺必将影响中亚形势,而中亚地区与中国国家安全紧密相关。泛突厥主义也会给中国带来意识形态-文化的挑战、甚至安全威胁。因此,必须深入观察其动态和趋势并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5.
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即“入篮”,是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崛起的必然结果.其背后也有中国对自身正当利益的合理诉求,即改革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参与完善全球货币金融治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制度担保,借助外力倒逼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并提升中国加快改革开放之承诺的可信度.人民币“入篮”将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多极化,未来国际货币格局更可能是“一超”(美元)、“两强”(欧元、人民币)、“两小”(英镑、日元)并存.为此,中国需要准确定位自身角色,广泛寻求深层共识,参与供给国际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16.
在国际经济学中,通常把地区主义看作是地区经济一体化,也就是单个民族经济在制度上结合为更大的经济集团或共同体①。在国际关系中,地区主义界定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了较为宽泛的地区合作安排到地区制度的建立以及更深层次的政治一体化现象。地区主义第一个方面的含义,正如“ism”(主义)这个后缀词所体现的,是一种意识形态和观念信仰。用一句话来说,地区主义就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坚持地区层次的安排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最有效方法。它体现的是一种秩序价值的追求,这种秩序可以指特定地区内的秩序,也可以指作为实现世界秩序的一种方法。地区主…  相似文献   

17.
浅析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必然性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及金融国际化的发展,东亚地区国家加强金融协调与合作,并逐步走向货币一体化,是一种必然选择。这对加强东亚地区国家的竞争力,进而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有战略意义。一推进东亚区域合作,是适应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发展变化的客观需要。(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经济全球化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外在影响体现在  相似文献   

18.
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业已进入了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阶段,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和合作更加紧密,其货币金融合作迫在眉睫。支持货币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就是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于1961年提出的“最优货  相似文献   

19.
东亚货币合作及中国货币政策的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7年对于许多亚洲国家来说是一段痛苦的回忆,一场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大地。顿时,俗有“亚洲奇迹”之称的东南亚国家变得满目创伤。痛定思痛,许多亚洲国家认识到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难以抵挡住金融危机的,区域经济金融合作是它们的最好选择。近年来,亚洲金融合作步伐在不断加快,许多国家政府领导人在不同场合提出了许多构想。特别是东亚货币合作问题被许多国家提上了议事日程,从而进一步加速了东亚货币合作的进程。一、东亚货币合作的背景与动因1997年7月,首先在泰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很快在亚洲的许多国家蔓延开来,随后又波及到俄罗斯、巴西…  相似文献   

20.
大欧亚伙伴关系是俄罗斯的宏观区域战略设想,其在概念上对欧洲主义和"转向东方"都是一种修正,但它亦非欧亚主义的简单放大。欧亚主义的核心是俄罗斯与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关系,而大欧亚伙伴关系的实质是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与欧亚地区其他国家的关系。除一般性经济利益外,欧亚地区在反恐、安全、能源、产能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中国意义重大。中国应与俄罗斯共同推进大欧亚合作,并对其内涵进行丰富和发展,使之增加中国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