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演义》是一部蜚声海内外的古典名著,是反映三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人事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我国社会一个时期分合兴衰的历史缩影,它充分体现了国情与地方特色,前不久,在中央电视台无锡外景基地“三国城”召开的《三国演义》暨同名电视连续剧国际研讨会上,笔者对多位学者进行访谈,代表们认为:只有把《三国演义》的应用研究搞好了,搞活了,才能进一步推动本体研究向更深的层次推进,而10月23日在  相似文献   

2.
大型电视剧《三国演义》播出以来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它不仅在社会各层面获得为数众多的观众,而且成为社会文化生活领域里具有广泛性的热门话题。从这种意义上说,电视剧《三国演义》和由它所带来的“三国热”完全称得上是文坛的一件盛事。无论是从创作的角度看,还是从欣赏领域看,长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都堪称一项宏伟的艺术工程,而如此规模和气魄的艺术工程是不可能经常出现的,因此对它所取得的成就和深远影响加以理论的总结就显得更加必要。  相似文献   

3.
自儿时听三国故事开始,就知识诸葛孔明是智者的化身,以后自己读《三国演义》,孔明始终是我崇拜的至圣偶像。所以,对他错用马谡、通失街亭总认为是小节,并为先生的这一错不知惋惜了多少年。84集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后,我几乎一集不拉地看完,最喜爱的人物当然也是也明,可渐渐地我对孔明的过失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以为孔明  相似文献   

4.
这次看36集电视连续剧《井冈山》,"朱毛"二字是全剧的一个高频词。毛泽东先上井冈山,接着朱德带着毛泽东派人送去的《三国演义》下册,也抵达井冈山,来了个"二册"合一,"朱毛"会师。剧中,通过朱德、毛泽东和陈毅等人之口,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就是:"朱毛不  相似文献   

5.
谢振华 《学习导报》2012,(11):48-50
在上海龙华革命烈士陵园,长眠着一位年轻的湘潭人。他是我党早期著名的领导人、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指挥者罗亦农。1928年,年仅26岁的罗亦农牺牲后,党中央发表《悼罗亦农同志》的专文,深切悼念这位党的卓越领导入,称罗亦农同志是中国无产阶级的“一位最热烈的领袖”,中国共产党的“一位最英勇的战士”。  相似文献   

6.
三国时期的外交斗争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时期是曹操、刘备、孙权三大政治集团鼎足而立、裂土而治的一个历史时期。此间,伴随着连绵不断、时急时缓的军事争夺,三方间的外交斗争也潮涨潮落、无有已时。毛泽东同志主张看三国“要看战争,看外交”(薄一波:《再忆毛泽东同志二三事》,1981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把外交斗争与军事争夺并重,这是深中肯綮的。本文谨对三国时期的外交斗争作一概要论述。  相似文献   

7.
张鸣 《廉政瞭望》2014,(21):50-50
张邰在《三国演义》的篇幅上,是个三流的小角色。但实际上这个人却是个智勇双全的战将,比起三国任何一员排在前列的猛将,都不逊色。可是.《三国演义》奉行的是蜀汉正统,刻意突出诸葛亮。这样一来,三国舞台上的次要角色变成主角,曹魏阵营整体被矮化,张邰这样的。自然就数不上了.  相似文献   

8.
赵大年 《前线》2010,(8):61-62
<正>近期文化生活中又掀起"三国热",直接原因是新版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在几家电视台热播,而且公开叫板同时重播、已经相当成功的《三国演义》,不怕观众心存"先入为主"的认同感,不忌重复,不信观众会厌烦,硬是要比上一比,而且比得众说纷纭,热火朝天。  相似文献   

9.
记得在电视上看到过,江泽民同志看罢豫剧《焦裕禄》上台去同演员们握手祝贺致谢时,曾激动得面向台下观众振臂高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使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为之耸心动容,因为看到我们党的总书记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无数以善于用兵而名垂青史的杰出人物,但影响最大的、被民间广泛誉为用兵如神者仅有两位。一位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位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三国演义》在民间影响非常之大,但它是演义,是小说,而非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真正史书是《三国志》。我认为,诸葛亮是被《三国演义》高度神话了的历史人物,历史上  相似文献   

11.
《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 我看了你们《中共党史研究》今年第三期发表了我的“关于向忠发叛变的问题”证明材料,认为还要作一点说明。由于陈云同志很关心这件事,所以,在我把报告送中央以前先送陈云同志审核,在他看后,由陈云同志处注:“这件事,陈云同志说:向忠发确实叛变了,邓颖超同志讲的意见是对的。”因为,他当时在上海,知道事实经  相似文献   

12.
张蕾 《理论导报》2012,(6):59-60
每天“听”《新闻联播》的时间,是退休后的李岚清的篆刻时间。 “电视里的许多同志我都认识,不用看我也听得出谁在讲话。另外,我一边‘听’惭闻联播》一边练篆刻,可以起到一个手脑并用的效果,对健脑是有好处的。”李岚清说。  相似文献   

13.
正张郃在《三国演义》的篇幅上,是个三流的小角色。但实际上这个人却是个智勇双全的战将,比起三国任何一员排在前列的猛将,都不逊色。可是,《三国演义》奉行的是蜀汉正统,刻意突出诸葛亮。这样一来,三国舞台上的次要角色变成主角,曹魏阵营整体被矮化,张郃这样的,自然就数不上了。  相似文献   

14.
曹晋杰 《湘潮》2005,(8):14-16
陈毅巧对《红楼梦》陈毅爱读中国古典文学,其中一本是《红楼梦》。陈毅刚满10岁时,寄居外婆家,在青海寺学堂师从陈玉堂就读,看过残本《红楼梦》。若干年后,陈毅在成都学校读书时,在《雅俗抄》书中看到这样一段话:“看了《红楼梦》、《西厢记》、《三国演义》等书,就会诲淫诲盗。”陈毅看完后,在这段文字的旁边写批语道:“余幼时曾读过《红楼梦》、《西厢记》、《三国演义》等书,并未学偷盗。看书不能看表面,要看实质。”1927年,陈毅随朱德上井冈山。有次毛泽东与贺子珍谈到《红楼梦》,这启发了陈毅再去找《红楼梦》来读。当时处于十年内战时…  相似文献   

15.
喊罢三声“谁敢杀我”,一颗人头落地.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孔明死后魏延受诛的镜头。小时候听人讲“魏延喊·马岱斩”的故事觉得颇有趣,深深佩服诸葛亮生前算定死后事,预伏锦豪妙计除掉了造反的魏延。而今七十几集连续剧看下来,至此却为久经沙场屡立战功的魏延如此结局而惋惜,禁不住要发问:魏延为什么会“反”?倘若诸葛亮对他少一点疑忌多几分信任,后劲乏人的蜀汉是否可以不失去这位智勇兼备的大将军?  相似文献   

16.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凡是他作出的决策,都认为是正确的。诸葛亮说魏延脑后长有反骨,日后必反,我也深信不疑。因而,我一直对魏延没有什么好感。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增多,再看《三国演义》,便觉得诸葛亮在用人问题上,对魏延是存有偏见的,是不公正的。魏延后来的所谓“谋反”,也是诸葛亮给逼出来的。我弄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从一开始就对魏延印象特差。当魏延杀韩玄、救黄忠,投奔刘备帐下时,诸葛亮便喝令刀斧手推出去斩首。幸亏刘备出面说情才免于一死。此后,诸葛亮一直对魏延心存猜疑。当诸葛亮六出祁山时,魏延曾提…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历来脍炙人口,数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毛泽东对其更是酷爱之至。 1 毛泽东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三国演义》这部书。1936年他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说:“当时,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我读过《岳传》、《水浒》、《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  相似文献   

18.
<正>毛泽东一生读书无数,其中对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更是爱不释手。毛泽东从少年时代到人生结束,至少读了70年《三国演义》。他熟读《三国演义》,经常运用并赋予《三国演义》以时代含义,传播他深刻的思想。从小就是"三国故事大王"少年时代,出生于韶山农村的毛泽东就爱看书。当时在他老家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三国演义》还不多见,毛泽东第一次读到这部书,就爱不释手。毛泽东不但爱看《三国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历来脍炙人口,数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毛泽东也很爱读这部古典小说,并发表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 毛泽东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三国演义》这部书。他1936年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就有回忆。他说:“当时,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我读过《岳传》、《水浒》、《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的确,就《三国演义》而言,在好些方面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反映在他后来的言行中的例子很多。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对《三国演义》可谓情有独钟。从13岁起始读《三国演义》,到逝世前还在谈论三国人物,他读三国持续时间之长、评价涉及范围之广,均为世所罕见。仅就三国人物而言,经毛泽东仔细评点的就多达30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