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北京教育行政学院曾向62名脱产学习的中学领导干部调查,愿意继续任职的仅有7人。一些中学要从教师中选拔校长、教导主任,被选上的教师竟说:“您饶了我吧,我哪儿得罪您了?”就是一些在位的校长,用他们的话来说,也是“欲干不能,欲罢不忍。”  相似文献   

2.
读书不读画,不仅可能让人感到枯燥,而且还可能使人与书之间产生深深的隔膜。特别是在读一些介绍西方文化的书时,更是如此。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对西方社会和文化没有什么直接的感性经验。没有适当的插图,书中的知识形不成一个完整的场景。活生生的历史,一下子变成了个木乃伊。 但是,读画不读书,也容易糊涂。近来世界名画流行起来,然而,又有多少人能知道那些画里所讲的故事呢?如不了解这些,也就看不懂画的意义。有些人假‘高  相似文献   

3.
蕴涵 《学理论》2008,(17):87-87
读书养德:一个人可以通过读书怡情益德。古言道:“不读圣人书,难有圣人德。”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说:“读书之于思想犹如运动之于身体,运动使人健壮,读书使人贤达。”读诸子百家这类富含哲理的书,使我明白了人生的价值;读蕴藏着先进思想、优秀品质、浩然正气的先进人物传记,激励着我,充实自己的人生;读书使我心地思善、为善,  相似文献   

4.
闲话读书     
来新夏 《民主》2009,(4):36-39
如果从识字始,便算读书,那我至今已经读了80年书了。在书海中翻腾这么长时间,说没有可说的经验或窍门,容易被人怀疑为不说实话,欺瞒后学,甚至是学问上的吝啬鬼,但我确实说不出什么成本大套的读书法.也不会开连自己都没有读过的书目,更不愿故作高深,侈谈经验,把后学说得云山雾罩.反而让人望书却步。因此,每当有学生或晚辈问起我如何读书时,  相似文献   

5.
×××先生: 这封信我想谈谈前不久我与我的男孩黄河(37岁)的智利南方之行。目的地是智利的大冰川,最初由于不了解情况,听了许多不正确之传闻,例如,听说是要去南极,或靠近南极之处,要乘飞机去,等等。之所以听信了这些不实之词,原因一是智利为全世界最靠近南极的国家,我主观以为既然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读书也是这样,啥人读啥书,爱读他才读。雷锋同志生前就特别喜欢读有关英模人物的书。他在日记中写下读书心得:“黄继光这本书,我不止看过一遍……我每当看完一遍,就增加一分强大的力量,受到的教育也一次比一次深刻。”雷  相似文献   

7.
《瞭望》1996,(26)
十年前,本刊组织过一组报道,总题是:“他们在读什么书?”按照起初的计划,这组报道想介绍几十位政界、学界的知名人士读书的情况——读了什么书,想向读者推荐什么书?希望借此倡导一下读书的风气。 学界那部分进展顺利,许多专家、学者、作家都寄来了他们的回答;政界部分则大致搁浅,只有个别已退居二线的老同志作出了回答,而在职的同志大多诚恳地向前往采访的记者说:“真想好好读点书,但实在太忙,所以实际上没读什么书。” 我们理解这些同志的处境,也确实知道一些负责同志每天需要批阅的各种文件便有十几、数十万字。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开许多会,见许多人,谈许多话,加上迎来送往,种种应酬,想坐下来读书时,已感到力不从心了。  相似文献   

8.
冒怀谷 《民主》2006,(10):40-41
书生嗜书被书恼,买书倾囊心愉悦;卖书易米心不甘,永不买书心凄惶。郑振铎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主要发起人和创始人之一,也是著名作家和文学史家。他1898年生于浙江温州,其父过早逝世,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境清贫。郑振铎从小刻苦学习,好学不倦,因家贫买不起书。他说:“我要看书总是向人借”,读书贫里乐。他对自己读书要求严格,在日记上写道:“读书毋草率,每读一书必一页一页读过,随有所见,即做札记。”郑振铎20岁时到北京读书,常常去附近图书馆借阅图书。在那里,他结识了瞿秋白、耿济之和许地山等有志青年,在思想上和学术上进行交流。他们因志趣…  相似文献   

9.
薛涌 《瞭望》1989,(49)
绘画从表面上看很容易欣赏,特别是一些写实作品,似乎一看就懂,而且还可以如此这般评论一番,如画得象不象等;但真正的伟大作品,即使是非常写实的,也是不容你“一目了然”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几百年来一直让人们神魂颠倒,总觉得那神秘的微笑让人琢磨不透,甚至据传有人为此而自杀!可见,大作品“一目”无法“了然”。中国人说“读画”就是指看画要慢慢地、反复地看,象读书一样读出其中的深义。更有些作品、你读也读不明白。  相似文献   

10.
还是反推     
据说,中国识字的群体,每月至少读一次书的比例,只有52%。也就是说,大约有半数识字的中国人不读书。中国人向来提倡苦读,头悬梁,锥刺股,夏囊萤,冬映雪,种种范例打小儿就不停地灌输,怎么会不读书?费解。试试反推法:过去读书,是为了做官--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如果一个识字无多的人,一旦当了官,就可以轻而  相似文献   

11.
人生隽语     
<正>黄蓓佳(著名作家):童年阅读,一本书,或者一个人物,或者是书里的一句话,很可能会改变孩子的一辈子,影响他的一生,影响他的成长,他会照着书中这个人物的轨迹去成长。长大以后你再读书,书是书,你是你,你读书的时候可能有一点小感动,但是你回到现实当中,你还是现实当中的人,它绝对不会去改变你了。所以我觉得童年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自己的本性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阅读会改变自己。  相似文献   

12.
沈宝祥 《党政论坛》2009,(20):20-21
耀邦嗜书。他爱读书,勤读书,善读书。 胡耀邦同志在指导我们办《理论动态》的过程中,经常谈读书学习,既对我们提出读书要求,也谈他自己读节的体会,更多的是谈领导干部的读书,使我深受敦益。他论读书的一些精辟之言,我至今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3.
<正>解放周末:您对当下国人阅读传统经典的现状如何评价?鲍鹏山:今天,人们阅读传统经典,既需要意愿,也需要能力。确实,面对古代典籍,很多现代人读不懂,阅读有障碍。而且越是浮躁的时候,他越读不进去,可能就去读一些快餐式读物。但这样的阅读往往营养不多,甚至很容易让人的精神肤浅,心智平庸。打个比方,曹雪芹那么大的才华和学问,那么深厚的人生阅历,一辈子就写了大半部《红楼梦》。而今天的某些网络作家,读书有限,才华有限,阅历也有限,一天就要写近万字。你想,这两种文字的差距有多大。  相似文献   

14.
跳着读     
一位朋友也是位嗜书之人,某日,忽发妙语道:“人到中年的标志之一,就是猛然发现,即使家中现有藏书,这辈子也读不完了。”个体生命的有限,与知识积累的无限之间的矛盾,古人早已觉察。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有一次有幸“深入”过校图书馆的书库,站在密密麻麻的书林中,“殆已”之感突然那么强烈地袭来。怎么办?庄子主张“取消主义”,既然路是如此地长得无限,多走一步少走一步就无所谓了,最好一步也别迈。先辈里善读书的亦总结过很好的经验,说  相似文献   

15.
漫谈读书     
我很羡慕那些一目十行的读者。英国有位教授,据说他在火车上看书,车窗外每掠过一根电线杆,他就能翻一页。国内也有学者,据说一家大旧书店的书,你随便指哪一本,他都能道出内容梗概。我人很笨,读书慢,近年又有随读随忘的毛病,这最要命! 我读的书,大致分这么几类:甲类是业务上需要的,必得有目的有系统地去读——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曾对王任重说过:对于你们这些省委第一书记,我不担心你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干事,你们不会犯这样的错误。我所担心的是什么呢?你们忙忙碌碌,陷入事务主义、官僚主义,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没有时间读书学习想大问题,这样你们非犯错误不可,犯就犯大错误。毛主席的“担心”是很发人深省的。我们现在一些领导同志,年纪轻,有干劲,能吃苦,但是缺少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热情。挂在他们嘴边的理由是堂而皇之的:这成堆的工作都忙不过来,哪有功夫坐下来读书?等等。毛泽东同志为一党一国之首,可称得上是最忙的人了,然而他嗜书成癖也是尽人皆知的,其…  相似文献   

17.
春天 《侨园》2013,(5):67-67
<正>我是老三届初中68届毕业生。我仅读了半年初中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从此再也没进过学堂。我这点文化放在当今来说,可以说是半文盲了。但庆幸的是我爱读书,在文化大革命那段非常日子里,我顶着家里的指责四处搜罗文学书藉看。甚至冒着风险到学校仓库去偷那些被当作"毒草"封存的书读。在那个年月,我疯狂爱上了读书,而且,从此不论在什么环境下,我都坚持读书。我16岁下农村,17岁招工到一家水泥厂。读书让我在艰苦的日子里,心里总像有一团火,对生活对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指出,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作为组工干部,如何践行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认真读哪些书呢?  相似文献   

19.
人之调和     
<正>20世纪80年代,我疯狂读书,到了90年代就很少读书,现在又开始零零星星地读,但读的不再是文学、哲学,而是中医学。这个中医学也不是治病的中医学,而是跟认知有关的中国古代的知识和学问。确切地说,我读它,是因为我越来越想弄清楚,人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正在读的这本书,叫《本草问答》,谁问的、谁答的不重要,关键是它把我吓住了。它吓住我的有三句话:一句是"大地调和为宇宙",一句  相似文献   

20.
说玩具     
姿凭 《瞭望》1990,(49)
近读一位老学者的自述,其中谈及他儿时何以对读书如此着迷,甚为有趣: “古人说,诗穷(多指不能腾达)而后工。我想可以扩而充之,说书也是穷(多指财货少)而后能读。专说我的幼年,依普通农家的传统,是衣仅可蔽体,食仅可充腹。娱乐呢,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家里一件玩具也没有,冬闲的时候,男顽童聚在一起,只能用碎瓦片、断树枝做投掷、撞击的游戏。这很单调,而精力有余,只好谋消磨之道,于是找到最合用的,书。何以最合用?因为可以供神游,而且长时间。总之,因为穷,就读了不少。现在,也可算作进步之一桩吧,不要说幼儿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