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当前,图书市场上仍然面临着“卖书难”、“出书难”、“买书难”的严峻局面。表现在书店方面,图书库存增加,大量占用资金,超过承受能力,不得不采取“泻肚子”的方法,少订多销。而存书不少是滞销书,结果是“卖书难”带来“买书难”。表现在出版社,由于征订减少,订数在五千册以下的图书急剧增加,仅据辽宁科技出版社1986年87种新书统计,订数在5000册以下占54%,使出版社以书养书能力大为下降,不得不压缩出书,以减少亏损。“卖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读书也是这样,啥人读啥书,爱读他才读。雷锋同志生前就特别喜欢读有关英模人物的书。他在日记中写下读书心得:“黄继光这本书,我不止看过一遍……我每当看完一遍,就增加一分强大的力量,受到的教育也一次比一次深刻。”雷  相似文献   

3.
《党政论坛》2009,(18):36-37
毛泽东是个终生与书为伴的人,他热爱学习热爱读书无人能比。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目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相似文献   

4.
雷颐 《瞭望》1993,(46)
到书店买书,总是先看版权页上的书价,由此渐渐引发了对“版权页”的兴趣,每拿到一本书,总是先看版权页。别看只有短短几行,所蕴含的信息量却极大,堪称“书的身份证”。它不仅能告诉人们书的“出生”时间、地点、作者、版次、印次、印数、字数、价格等等,甚至还能折射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感受最深的,自然是书价的变化。细查“书的身份证”,从50年代到现在,书价上升十倍左右,近几年涨幅尤大,不必一一细列。书价的猛涨,亦反映出经济生活中的“通胀”。若将这些年读书  相似文献   

5.
郭风 《瞭望》1989,(15)
晚年雅爱读书,所以经常留意国内诸出版社的出版态势。有好书则爱据为己有,因之经常罄囊中无多钞票,购之携归。如见及出版社出版好书,也时或说几句恭维话。譬如,我给湖南人民出版社的散文译丛,便写过两篇文章,投《读书》代为“宣传”。这回又想为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些书说几句恭维话,甚至感到在目前,对于某些自己所知的出版物,说几句恭维话,是很必要的。 海峡文艺出版社出过“福建文学创作丛书”、“孤岛文学丛书”,出过郑振铎、冰心等闽籍著名作  相似文献   

6.
漫谈读书     
我很羡慕那些一目十行的读者。英国有位教授,据说他在火车上看书,车窗外每掠过一根电线杆,他就能翻一页。国内也有学者,据说一家大旧书店的书,你随便指哪一本,他都能道出内容梗概。我人很笨,读书慢,近年又有随读随忘的毛病,这最要命! 我读的书,大致分这么几类:甲类是业务上需要的,必得有目的有系统地去读——  相似文献   

7.
一方面是“买书难”的呼声日甚一日;一方面是“卖书难”的抱怨不绝于耳。毛病出在哪里?不是没人读书,也不是没人印书,关键似乎在于二者缺少沟通。如何沟通?还是一句老话:出版部门需要深化体制改革。这方面近几年有所动作,但需要做的事情依然很多。出版社、书店,应当共同致力于书与人的沟通。“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句药品的广告词,似也适用于出版。我们这个国家,有十多亿人口。不读书的人有没有?当然有。有的是因为不识字;有的是因为没钱买;有的借口没时间(其实,“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但读书的人毕竟是一个庞大的人群,这就为图书的销售准备了一个广阔的市场。我们不应该再抱怨市场的狭小,而应当真正努力于市场的开拓。  相似文献   

8.
罗日荣 《党政论坛》2013,(22):30-30
曾国藩是晚清末年的“中兴四大名臣”,他一生恪守“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训,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大儒。曾国藩读了一辈子书,在读书上是非常有心得的。在曾国藩的家书中,  相似文献   

9.
书价越来越贵,出书越来越难,买书的越来越少,特别是一些优秀的文学名著与社科经典,问津者与日俱减。所有这些关于书的话题,引起了人们的忧虑,甚至发出“读书今天不热门”的感慨。书,是经验的积累,知识的结晶。人们仰赖书籍,才能将前人的经验与知识承继下来,从而深化之、发展之、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因此,书籍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说,“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读书,可以求知,可以明理,可以解惑。正因为这样,世世代代,一切有成就的人,一切为人类进步作出贡献的人,几乎都“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从书籍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一个民族,没有浓厚的读书风气,是不能振作的。一个国家,没有浓厚的读书风气,是很难昌盛的。从读书之风,很可以觇见世情,推测将来。所以,“读书今天不热门”,就不是细事一桩,值得认真加以探访。探访所得,形成了下面一组文章。这组文章,角度各不相同,涉猎尚不深广,但也大致勾勒出了当前读书风气的趋向。  相似文献   

10.
夜读录     
读书,最怕读到那种材料与观点对不上号的作品。为了哗众,可以语出惊人,让人以为定有高见或发明。但细细一看,惊人的只是作者的大胆。 一本关于毛泽东的书,题目叫《毛泽东与佛教》,其中有一节讲毛泽东“善用佛家典”,听来大有意味。毛泽东读书甚博,我是知道的。他读过《六祖坛经》、《金刚经》、《华严经》、《心经》等佛典,也见诸他身边工作人员的记述。但若说他在著作中善用佛典,却颇感新奇,因  相似文献   

11.
对于那些嗜书成癖的人,古人有“书痴”、“书淫”之称;而对于周叔弢先生来说,绝不仅仅是爱书如命而已。他终其一生,汲汲于图书文物的收藏,既不图一时之快,更“不为一已之私”;他孜孜以求的,是为抢救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使其“浪迹海外”。从倾注了他毕生心血的图书文物上,我们感受到的是怎样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啊!  相似文献   

12.
某厂有个青工,喜欢看古今中外的文学书籍,由于没有处理好工学之间的矛盾,常常上班迟到,右时上班也抽“空”看一段。车间主任一生气,就把他的书没收了。可是这位青工无功于衷,不以为然。后来,车间党支部书记把书还给他,并肯定他喜欢读书是好的,同时指出应该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读书,还和他一起探讨作品里的人物和思想等问题。经过多次交谈,这个青工再也不迟到了,  相似文献   

13.
10多年前,家里的旧书一骨脑儿被抄去以后,堆在单位里一间大屋子里。我也被叫去帮忙抄写书目。一位小头头从地上零乱的书堆里抽出了一册《江南园林志》递给我,说:“拿回去吧。”这很使我吃了一惊。至今我还弄不明白他为什么把这本讲江南园林艺术的书发还给我,在当时,这不正被看做是典型的封资修烂货么?老实说,这确实是我喜欢的一册书。1963年初版,印数不多,费了不少心思才买得一册,翻阅一遍着实喜欢,曾在扇页上写过一点题记,这时就又添了几行: “此册本巳随家藏书卷同付劫火,后二日忽更来归。诧其眷恋不忍别去也,因重题记。壬子六月杪。”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宜宾地区供销社一位同志告诉我,泸县在一九八一年创造了五个历史最高纪录。他扳着指头,数了粮食产量,多种经营、人均收入,农村商品购销总额四项,然后伸着第五个指头说:“你猜!”我回答不出,他便笑着说:“买书热。”  相似文献   

15.
俗云:“有为之士,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他青年时代就“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徒步跋涉进行调查研究,以后又长征万里,信步过长江,走遍了神州的山山水水。他“道通天地有形外,入风云变幻中”,是一位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诗人……,他的渊博学问、崇高理想,伟大实践、卓越胆识,凡是与他作过长谈的人,都无不击节赞赏。毛泽东是读书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楷模。  相似文献   

16.
危险的追求     
他,刚刚三十岁出头,就有一段相当难得的历史:工农兵学商都干过,工龄十五年、党龄十二年,还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届大学毕业生。翻开他的档案,使人更感到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在部队,多次受到团一级的嘉奖;上大学又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难怪他所在机关的领导物色新干部人选时,首先看中了他。然而,“光荣的历史”到此为止。在他的档案里,多了这样一页:张建东,安徽省商业厅某公司干部,一九八四年四月因流氓盗窃罪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相似文献   

17.
宏图 《瞭望》1991,(32)
《耕堂读书记》,孙犁先生著于新时期。据《内容提要》,“所收四十篇作品,均是作者的匠心之作,体现了他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欣赏趣味。” 按,“深厚功底”云云,似与原著不符。孙先生在《读书记》中一再说明“我经书底子差,很多原文还读不懂”,《庄子》一书,“我不能探其深处,只能探其浅处”,章太炎先生的学术,“因为  相似文献   

18.
傅国涌 《各界》2010,(12):79-82
读书和“革命学” “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是孙中山一生的信条之一。他曾对日本友人说过,“我一生除革命外,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自香港西医书院完成学业以来,哪怕是在颠沛流离的流亡岁月,或者政务繁忙的从政时期,他也不忘读书,可以说,读书伴随着他一辈子,尤其革命受挫之际,读书更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读书便会跟不上时代,变成一个落伍者。  相似文献   

19.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朴素的辩证唯物论哲学家、宋明气学重要开创者张载的语录。当代中国舆论界出现“四为句”热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社会现象。对“四为句”理解的重点难点是如何理解“为天地立心”的内涵。这应从他的“太虚即气”“太虚者天之实……太虚者心之实”的辩证气本论,从他对佛教的“以心为法、以空为本”和老子的“无中生有、以无为为道”的批判,以及从他为复兴儒学而建立朴素的辩证唯物的哲学基础去理解“为天地立心”的内涵。解读“为往圣继绝学”旨在继承和发扬儒家的道统,以阐扬他的新儒家理论。儒家道统论有明显的宗派性、狭隘性和保守性。张载无历史进化的观念,他的“法三代”复古历史观与“继绝学”圣人文化观是完全一致的。他的理想社会只是“三代之礼”的社会。张载思想存在着两重性:即在朴素的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认识论上“勇于造道”与他在社会历史观和政治文化观上的复古守旧之间存在着矛盾。他的“继绝学”的圣人文化观和“法三代”的复古历史观应当被摒弃,但他为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志向和担当精神值得提倡与发扬。  相似文献   

20.
丁毅 《党政论坛》2013,(22):10-11
《三国演义》是一部充满政治、军事智慧的长篇历史小说,毛泽东早年到韶山井湾里私塾读书时就喜读此书,三国故事从此“在毛泽东生命中扎下了根”。后来,毛泽东在一些论著、讲演、谈话中屡屡提及此书,可以看出他从中汲取到不少有益的养分。这部小说是否影响到他的诗词创作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