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哲学问题都是令人困惑的,而最令人困惑的问题就是"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古今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而且会永恒地持续不断地探讨下去;然而哲学应该有自己相对确定的研究领域,但凡那些关涉无限性、永恒性和终极性的问题都属于哲学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哲学思想有许多相同之处。在理论逻辑上,马克思开辟的哲学现实化道路,契合了后现代哲学回归"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零距离化"的走向,成为"不可超越的意义视界";在实践逻辑上,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主题的现实资本主义批判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核心维度,在批判现代性的负面效应时肯定其历史价值成为马克思与后现代理论家的基本共识,而揭示人的异化的历史性和以"历史性"消解超历史的"非神圣形象的异化"的批判深度则使马克思走进后现代哲学道路;在辩证逻辑上,马克思追求"否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方法论自觉,与游戏规则法、解构法等强调知识的断层性、差异性、不可通约性与不可预见性的后现代主义方法的思维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出现,西方后现代政治宽容哲学开始出现。后现代政治宽容哲学,以汉娜·阿伦特的"对无思之恶的宽容"、雅克·德里达的"宽恕一切不可宽恕的人"以及尚塔尔·墨菲的"将敌人转化为对手"为三项代表性理论。三项代表性理论在如何消除"恶"之根源方面,存在着几乎相同的理论误区,我们在借鉴国外的政治宽容思想来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理论体系时必须避免进入这些误区。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哲学     
关于哲学是什么,有多种不同的回答."哲学是爱智慧"、"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研究纯粹概念的学科"."哲学是逻辑","哲学是哲学史","哲学是哲学问题"等命题或者过于宽泛,没有指明哲学的特性;或者过于模糊,引起严重误会,甚至含有错误.马克思主义把哲学看作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哲学的恰当规定.  相似文献   

5.
闫顺利 《岭南学刊》2007,4(6):90-94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一种观点认为现代性已经终结,代之而起的是与现代性断裂的后现代性;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死了",根本不存在一个后现代性,所谓后现代性不过是现代性的激进化或现代化的第二波,因此拒绝后现代。无论是现代性主张还是后现代性主张都直指现代社会发展之弊,在解决现代性的重大后果问题上具有异工同曲之妙。他们的争论对于处在一个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背景下的中国发展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敏 《前沿》2012,(19):65-66
西方后现代主义逐渐成为西方社会思想主题的一大潮流,其思维方式的产生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后现代转向后,人类对生命形式的安顿问题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西方后现代转向对于我们正确看到中国哲学的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就西方后现代转向和中国哲学的当代意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国家出现了以对现代性解构和否定为基本特征的后现代主义.一些学者认为后现代社会思潮的本质是"非理性"的.笔者认为这一思潮是对现代社会所产生的"非理性"后果的"理性"反思."理性"、客观地对待后现代社会思潮对于中国当前社会的影响,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是一个自20世纪后期以来至今仍被西方哲学广泛关注的概念,这种关注在于现代性始终处在批判与重建的论争中.在批判与辩护中,哈贝马斯不失为一个核心人物,他通过对传统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的双重批判,力图实现以语言为媒介、以交往为途径的哲学范式转向,提出了他的重构现代性理论.重建现代性的提出尽管有其“乌托邦式”的幻想,但理论彰显的反思批判传统、紧扣现实改革的精神对当今社会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问题"的定义是多维的、多义的,企图一劳永逸地作出一个完善无缺的定义是不可能的;问题哲学不同于具体问题,它力图在众多具体问题中寻找那些实证科学无法实证而又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问题哲学的推进必须以本体哲学为指导寻找感兴趣的切入点提炼问题哲学,并结合当今中国实际进行合理的问题定位。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只是现代哲学在特定的条件中提出来的。由于现代哲学所关注的只是哲学存在的合法性问题,这样就决定了现代哲学只能局限于哲学与科学的二元关系来寻找其答案。必须跳出哲学与科学的二元关系,把哲学置于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之中,从而把握哲学的独特性。与此同时,也必须改变问题的提问方式,不应再局限于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追问“什么是哲学?”而应追问“如何哲学地思考?”哲学是人类思想的反思性维度,哲学就是哲学地思考,简称“哲思”。  相似文献   

11.
<正>对于"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通常是用"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进行回答或作出解释。那么什么是世界观呢?回答和解释一般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即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的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科学哲学是科学哲学中历史主义学派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学派、反科学实在论反对科学实在论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费伊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和法因的“自然本体论态度”。后现代科学哲学的本质是要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的融合,但他们的理论取向并不是科学哲学走出哲学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学哲学到底有什么用?无论是在哲学"圈内"还是"圈外",相信不止一个人考虑过这个问题。而对此,周文彰有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哲学追求的不仅是真理,而且是价值,因而是知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统一;哲学把人与世界的总体关系作为自己反思的对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体现了哲学思维的特殊逻辑,即反思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逻辑。哲学的基本派别包括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现代唯物主义"。无论在自然观上,还是在历史观上,现代唯物主义本质上都是辩证的。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包括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同时,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又为哲学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谭智奇 《传承》2011,(21):68-69
逻辑哲学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还是一门正在形成中的新学科,尤其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备受理论界的关注。目前这一学科还处于起步阶段,学者对它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尚有各种不同的见解。从逻辑哲学的定义出发,结合相关学者对逻辑哲学的学科性质与定位的探讨,对逻辑哲学的概念和涵义作一般的阐释,有意于对哲学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的最大悲哀在于哲学"无我",哲学成了对各种文本的解读、成了概念积木的混搭,不再是源于热爱的批判和关切,不再是苦难生存中的引路阳光,也就不能在对现实的伟大满足中实现自己。因此哲学必然边缘化,个中缘由除了今天的实用社会对哲学的排挤以外,哲学自身的问题不容推卸。我们没有给哲学以时代根基,没有给哲学民族品格,没有给哲学以个性风采,自然也就失去了哲学应有的救赎功能,丢掉了哲学应有的位置。因此,将哲学从教科书背景中解放出来,真正创造中国自己的"有我"哲学,是时代交给哲学家的使命,也是当代中国哲学应尽的本分。  相似文献   

17.
任何发展观的形成和确立都是在一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对当前时代和社会根本性问题的反映.揭示科学发展观的本体论基础对于准确、深入地理解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那么,科学发展观建立的本体论哲学基础是什么呢?是自然本体论、神学本体论、物质本体论?还是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如果以物质本体论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体论哲学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发展动力和方法等问题就无法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本体论,以实践视角理解科学发展观,正确地理解了"以人为本"、发展动力和方法,才能深刻领悟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周鹏 《理论月刊》2012,(7):132-137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充满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讨,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曾多次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这使得人们更加渴望破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之谜,对其研究更是到了几近疯狂的地步。但人们往往由于忽视或误判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而造成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错位。这就使得从哲学和历史两个维度考察二者的逻辑关系成为一种必然。本文拟从哲学和历史两个维度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逻辑关系提出探索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该认为,“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已被替换为先秦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而中国先秦哲学之合法性构成问题,往往是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系和标准的。实际上,不存在一个千古不变的“中国哲学”,当然也不存在一个千古不变的西方哲学。哲学到底是不是科学,一度成了严重的问题,这可看做是西方哲学的合法性焦虑。但是,西方哲学的这种合法性焦虑却产生出肯定的结果,产生出存在主义哲学、生命哲学、语言哲学、现象学、科学哲学等纷繁多样的哲学流派。因此中国哲学之合法性问题乃是一伪问题,真正应该提出的问题是中国现在如何建立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20.
哲学的存在形态问题是关涉如何理解和研究哲学的重要问题。在西方传统哲学“终结”之后哲学将以何种形式存在?西方现代与后现代哲学给出了一些回答,但这些回答尚未形成共识。中国传统哲学的“蕴含性”存在形态对于理解当代哲学的存在形态问题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对于这种启示,通过考察传统哲学的词性,可以形成一种新的理解:哲学将以“哲思”的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