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三年前仲秋的一天,我们参加了一次让人难忘的家教研讨会,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几位母亲的谈话曾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一位中年妇女对身边一位稍年轻些的母亲说:“假如让你再生一胎,要不?”这位年轻母亲几乎不假思索就回答:“不要,打死也不要!”让人意外的是,年轻母亲刚说完,周围的几个人竟随声附和: “可不,现在的孩子太难带!” “心扒给他们,也感动不了他们!” 这使我们十分震惊。早就听说过欧美、日本一些年轻夫妇不要孩子,被称为“丁克一族”,原因是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对生儿育女承担责任,而眼前这些母亲们不同。事后,我们采访了这些母亲,得知她们绝不是一些不负责任的人,她们都非常喜爱孩子,对抚养孩子也都十分尽责。她们之所以不想再要孩子,是孩子伤透了她们的心。 那么,孩子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2.
──犹太家庭的 特色教育 在每个犹太人家里,知识和学问受到高度重视。当幼儿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让孩子去吻,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书本是甜的。犹太人每家的书柜都要放在床头,而不是放在床尾,否则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他们在墓园中也常常放有书本,寓意生命有结束之时,求知却永无止境。以色列人均拥有的图书量和人均读书的比例为世界之最。 在犹太人家庭,每个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自家的房子被烧毁,财产被掠夺,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呢?”如果孩子的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  相似文献   

3.
牛力 《中国减灾》2011,(2):22-24
汶川地震后,最让人们牵挂的是那些失去孩子的母亲——她们怎样接受这样的事实;她们如何度过无眠的时光;她们怎样挺过去,又怎么站起来迎接阳光?  相似文献   

4.
辣手     
学习好总是家长、老师、社会以及学生本人追求的重要目标,这本无可厚非,就像运动员都想在伦敦奥运会上拿金牌,警察都想擒住周克华这样的要犯,科研人员都想获得诺贝尔奖一样。可学习好又是为了什么?学生回答得也很有逻辑:学习好得高分——得高分进名校——进名校机会多——机会多赚大钱!这临门一脚,怎么就最终落到赚大钱上了?!难道我们教书育人让孩子形成的价值观真的只有“向钱看”了?!  相似文献   

5.
《精神文明导刊》2011,(10):46-46
据报道,李大爷的亲人对此感到难以理解,“难道现在老人倒地后,就真的没人敢扶了吗?难道助人为乐的美德就这样丢失了吗?”。  相似文献   

6.
回家     
回家已有十几天的滨还是不能完全适应家中的生活。早晨,他痴痴地站在河边的一棵树下已经有半个小时了,仿佛把周围的一切都遗忘了似的。此时他抬头看了看头上飘过的一朵淡淡的云,长长地嘘了口气。他想,请25天的假是不是太长了点?这个念头刚一闪过,他就在心里暗骂自己:“太不孝顺了”。想想母亲已经快有三年没见他了,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母亲都要问他什么时候能回来看看。他理解母亲,母亲太孤单了,自己兄弟三人都不在家,二弟在青岛读大学,三弟远在甘肃当兵,母亲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见见他们。怎么能刚回家不久就这样想呢?难道忘了请…  相似文献   

7.
“虎妈”,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称谓,带着她所传承的中式教育在大洋对岸那片土地上掀起波澜,让那些举着自由民主大旗的人们怅然若失——两个在巨大压力和强权管制下成长的孩子,非但没有变得孤僻怪诞,反而频频在音乐比赛中获奖。难道,这种教育方式并非毫无可取之处?难道是骄纵放任的美式教育出了问题,才让美国人慢慢丢掉了遥遥领先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审议同期声     
《中国人大》2014,(1):6-6
孩子是今后的接班人,但你看看一些孩子,冬天穿两件衣服,穿的胶鞋还有窟窿,我们起码要让他们穿暖、吃饱,不要让我们的孩子这么受苦,他们这么苦怎么学习?  相似文献   

9.
就这么走了。一个,两个,三个……秋天了,天依旧蓝,大地依旧绿,时光在走,那日子也还是一天天地过。大街上,仍淌着很多的颜色,那就是生意呀;田野里,秋熟的气味正在随风播散,那就是收获啊;天明的时候,公鸡也依然打鸣;斗转星移,那岁月不还正年轻吗?可是,他,他们,就这样走了?是呀,这是职责。在和平的日子里,就因为头顶着这枚“国徽”,就因为身穿着这身警服,说去就去了,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孩子尚小,女人也还年轻,父亲年迈,母亲尚在病中,可人就这样没了。是呀,有荣誉,有名声,有“烈士”的光荣称号,那人呢,那…  相似文献   

10.
做为一个母亲,从她把孩子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心就无可避免地与孩子连在一起,为孩子劳心劳力,牵肠挂肚,这种感觉会一直持续到永远,孩子是母亲们永恒的话题,可怜天下父母心! 在这个重视教育的年代,我听到太多焦虑的家长抱怨孩子不争气,他们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发愁,为进不去重点学校着急,为考不上好的大学遗憾。在这点上也许我是幸运的,女儿从小就没有让我着急,差不多所有人都认为我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家长,他们带着羡慕的语调对我说:“你的孩子多有出息,上清华,出国留学,路是笔直宽广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一般人看来,自私是不好的。其实未必。比方说,我就曾经想过一个问题:如果我的孩子,或孩子的孩子,也吃了三鹿奶粉,会怎么样?这种想法,当然很自私。但,如果三鹿集团的领导人,当初也这样想,也这样“自私”昵?惨案和悲剧,大约就不会发生。  相似文献   

12.
祖国是什么?也许这是每一个孩子都曾经问过的。我很小的时候,也曾经问过我的父亲和母亲。他们告诉我,中国就是我的祖国。  相似文献   

13.
不带枪     
一名推销员为了推销商品经常要路过一片强盗出没的树林。他妻子于是便劝他出门时带上一把手枪。“为什么?”推销员反对道,“难道还要送给他们手枪?你不觉得这样做太吃亏了吗?”不带枪  相似文献   

14.
“你嫁给军人幸福吗?”常有人这样问刘殊芳,“难道嫁给军人就不幸福吗?”面对疑惑,刘殊芳总是笑着反问道。 刘殊芳和谢江山的爱情日历是从1990年9月翻开的。经过长长的情书和绵绵的思念,1993年8月16日他们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结婚14年来,刘殊芳和谢江山在一起的时间掐指算来还不到500天。可刘殊芳无怨无悔,她说,“选择了当军嫂,也就意味着自己选择了微笑。”  相似文献   

15.
失去童真的孩童世界为了当上梦寐以求的班长,佳佳(化名)(金华市某小学三年级学生)从家里拿来了香水、巧克力、卡通影碟偷偷送给班上她认为比较有影响力的同学,让他们帮忙多拉些选票。孩子这么小就知道“行贿”了,这让她母亲感到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16.
有个关于回声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小孩不知回声是啥东西,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大声叫喊,他的回声也跟着叫喊。因此,这个孩子很生气,大声叫骂起来,但是回声应他的也是一声声的叫骂。后来,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他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啊!” 读完这则故事,我感慨万千。闲暇中我又一次想起了家中的母亲,她含辛茹苦把我拉扯大,以致两鬓斑白,丝丝银发千斤重,而我们又回报了她什么?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求学在外,每次临行…  相似文献   

17.
接连不断发生的儿童受害案件,触痛了人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有人发出“难道学校就不能用校车接送孩子上学吗”?然而,“校车新标准”措施的推广实施却有着说不尽的苦衷。  相似文献   

18.
在你眼里,孩子永远都是孩子,即便他成年了,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你还是想伸开自己的羽毛为他遮风挡雨。而对待丈夫,你肯定听信了这个“谣言”:男人都是孩子,所以你对待他也像母亲对待儿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关怀……可出乎意料的是,儿子和丈夫也许并不领你的情,他们似乎并没有感到被爱包围的幸福,反而开始逃避,甚至恶语相向于你:“管我那么多干吗?’ 这下,轮到你发愣了,难道我做错什么了吗? 是的,你做错了!  相似文献   

19.
应该讲,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也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权利。固然,“春眠不觉晓”,一党睡到自然醒的心情是滋润的,但是升学的重压却令这一天然需求成了孩子们一个遥远的梦,一个想都不敢想的奢望。难道让孩子们睡个好觉就那么难吗,)令人欣慰的是,全国人大代表张桂平的一个关于保障孩子睡眠的口头建议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应,并认真采取措施,学生和家长纷纷叫好。  相似文献   

20.
创慧 《青年探索》2004,(5):50-50
国际夏令营的辅导员发现美国孩子胆子特别大,他们不怕天黑,不怕单独外出,不怕山高水急,也不怕昆虫野兽;说话“冲”善交际,一般也较有主险情。敢想敢闯;不需要大人陪伴,也从来没出过什么险情。在这方面其他国家的孩子就不如美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有20多年儿童教育经验的辅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