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前我国著作权质押融资存在很大困境,著作权质押融资平台的疏漏和失范是困境存在的重要原因。解决著作权质押融资问题需要从扩展著作权交易市场、完善著作权价值评估制度、建立著作权交易保险制度、创新著作权融资担保方式、破除银行业垄断等方面完善著作权质押融资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2.
《电子知识产权》2005,(10):62-62
问: 作为一名著作权人,我现欲将自己的著作权进行质押,请问进行著作权质押需要提交什么材料? 著作权质押合同中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同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答:著作权质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出质人)依法将其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出质,将该财产权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质权人)有权依法以该财产权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权的价款优先受偿。当事人申请著作权质押合同登记时,应当向登记机  相似文献   

3.
著作权质押作为著作权利用的重要形式,正日益成为版权产业融资的有效途径。然而我国关于著作权质押制度的立法还比较简单,尚待完善。笔者认为立法应结合著作权的特殊性,对著作权质押的标的、合同登记的效力、权利义务分配等基本问题作出明确回答,以实现出质人与质权人的利益平衡,充分体现著作权质押制度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4.
著作权质押对于激励作品创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著作权质押存在权利冲突和规范缺失的问题,其根源在于缺乏对精神权利的限制以及对著作权质押法律定位的困扰,因此需要适当弱化精神权利,建立精神权利许可使用的新模式,同时以抵押的观念改造著作权质押制度,进一步完善相关规范。  相似文献   

5.
著作权质押对于激励作品创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著作权质押存在权利冲突和规范缺失的问题,其根源在于缺乏对精神权利的限制以及对著作权质押法律定位的困扰,因此需要适当弱化精神权利,建立精神权利许可使用的新模式,同时以抵押的观念改造著作权质押制度,进一步完善相关规范.  相似文献   

6.
肖巨 《中国公证》2009,(10):41-42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的股权因其变现性极强,成为债权人乐于接受的质押标的,股权质押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融资方式。现根据我国《公司法》、《物权法》、《担保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笔者承办的某股权质押合同公证.对股权质押合同公证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冯晓青 《法学杂志》2013,34(8):1-10
著作权行使是发挥著作权的作用、实现作品经济和社会价值的保障,也是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新增的章节。著作权合同则是著作权行使的基本法律形式。著作权使用许可合同、转让合同和质押合同是著作权合同的常见形式。我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对这些合同制度均做出了规定,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郭鹏 《法制与经济》2009,(24):88-89
目前我国实行的著作权合意转让原则导致贷款银行难以规避著作权质押落空的风险,削弱了知识产权出质登记制度的效力。我国法律应明确规定著作权转让登记对抗制度,即著作权转让登记是非强制性的,但未经登记的著作权转让不能对抗第三人。著作权转让自愿登记与出质登记的衔接能够实现著作权质权人及著作权受让人的风险规避。  相似文献   

9.
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强 《法律适用》2011,(4):89-92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在2009年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从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来看,近年,上海市共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1.15亿元,几乎是此前同类贷款总和的2倍,而且至今尚未出现呆坏账.总体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正在全市铺开.而且,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形式也日渐丰富.除了专利、商标,软件著作权在2009年也首次成为贷款质押物.  相似文献   

10.
作为财产权利登记制度的著作权登记制度的构建,需要考量公示公信原则、现有法律制度基础和统一登记制度理念等因素,优先考虑选择著作权登记生效模式.构建科学的著作权登记制度应紧密围绕著作权变动的公信力问题,逐步完善著作权权利取得、转让、许可、质押等权利变动的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11.
著作权登记制度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我国对著作权的保护采取的是创作主义原则。一九九○年颁布的《著作权法》第2条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作品无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均享有著作权。”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3条称:“著作权自作品完成创作之日起产生,并受著作权法的保护。”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以创作主义原则对本国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著作权提供保护,因此,我国的著作权法的规定是符合世界潮流的,有其合理的内核。但是,在实践中,这种创作主义的保护原则却未必是尽善尽美的。 近两年来,笔者在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过程中,曾经接触过一些文人墨客,当与他们谈及著作权(版权)的保护问题时,竞不止一次地涉及到著作权的登记问题,他们认为应当建立著作权(或者作品)登记制度,以作者履行登记的行为作为著作权产生,存在和获得法律保护的必要条件,特别是随着发行渠道多样化和出版物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在历经磨难,终于在万众期盼中出台了。随之掀起的研究轰轰烈烈,褒贬不一。作为法律实务工作者,我们考察关注的焦点难免过于现实.我们总是从法律的实际实施效果评估新型立法的现实意义。勿庸置疑的是,整个《物权法》创新亮点的确很多,其中令笔者振奋的一个创新突破就是直接而明确地将应收账款列入权利质押范围。其实,早在《物权法》颁布之前,许多学者对应收账款的质押问题已经有过认真的研究。其中,在论及应收账款质押的法律依据时,有人认为可以从担保法第七十五条第四款规定“依法可以质押的其他权利”可以推定,也有人认为,财政部在财会(2003)14号文件中.认可了应收账款的担保是质押的说法。但是,终归都是推定。  相似文献   

13.
知识产权变动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产权变动模式是财产权体系的重要内容,目前主要有意思主义、登记对抗主义和登记生效主义三种立法例。考虑到交易安全、交易成本以及外部性等因素,我国应建立一套以登记为中心的知识产权变动公示体系,并针对知识产权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变动模式。具体而言,在知识产权转让方面,著作权应采登记对抗主义模式,而专利权和商标权则应采登记生效主义模式;在知识产权许可方面,应采用登记对抗主义模式;在知识产权质押方面,应主要采登记生效主义模式,但著作权质押应采登记对抗主义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我国民事审判和行政执法实践活动中,网络著作权案件审理和处理的直接法律依据是国家版权局1999年12月9日制定的<关于制作数字化制品的著作权规定>(以下简称<数字化制品规定>)和2000年1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44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网络著作权解释>).<数字化制品规定>和<网络著作权解释>的规定,特别是后者,对于准确理解和适用民法通则、著作权法及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提供了统一依据,对于及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众多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充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司法审判和行政执法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指知识产权权利人将其合法拥有的、目前仍有效的专利权、注册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出质,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资金,并按期偿还资金本息的一种融资方式.  相似文献   

16.
安雪梅  李秋燕 《时代法学》2013,(6):86-92,99
很难想象在国产电影屡创佳绩的今天,家底丰厚的制片方华谊兄弟也被迫选择了著作权质押融资之路。这本可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融通资金的最佳案例,却因法律环境以及相关中介机构的缺失使得此次值得惊喜的融资实践异化成一个令招商银行揪心的风险管理之旅,凸显出我国著作权担保融资体系的诸多不足。美国有效且成熟的著作权担保融资制度为美国电影制品的全球性成功输出提供了强大助力,其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17.
应收账款质押是《物权法》新确立的一种担保方式,它扩大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想像空间。中国人民银行也出台了相应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及《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应收账款质押登记操作规则》(以下分别简称为“登记办法”和“操作规则”)。很多人认为,这将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老问题。那么,在应收账款质押担保的法律规定方面,我国与外国有哪些异同?还存在哪些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18.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知识产权的价值日益认识和由此带来的经济利益的重视,在先著作权与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冲突现象日益增多,我国连续发生了诸如冯雏音等诉江苏三毛集团公司侵犯著作权案、画家刘继卣的继承人诉山东景阳岗酒厂侵犯著作权案等一系列有影响的案例。这些案例尽管各有具体的不同之处,却有共同的特点:被告以原告享有著作权的作品作为注册商标使用。由此便产生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在先著作权与在后注册商标的商标权的冲突及  相似文献   

19.
钱舫 《中外法学》1995,(3):38-41
<正> 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行的《关于惩治侵犯著作权的犯罪的决定》,首次将严重侵犯著作权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本文拟就《决定》涉及的几个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决定》为刑法补充规定的新罪名 《决定》第1条和第2条明确规定了侵犯著作权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的犯罪行为和法定刑,但没有指出这些具体犯罪的罪名,有关部门尚未作出相应的司法解释。罪名的确定,无论对审判实践还是对刑法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著作权是一种民事权利,侵害著作权的侵权行为首先由民事法律来进行调整。但是,当侵犯著作权达到一定社会危害程度,则构成犯罪,进入刑法的视野。1根据我国《刑法》第217条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