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诉是民事案件中被告享有的诉讼权利,是被告用于对抗原告的诉讼要求,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一种诉讼手段。基层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中,独任庭、合议庭应当正确理解反诉的含义及反诉的条件,把握反诉与反驳的区别,做到依法审理被告提起的反诉。  相似文献   

2.
佚名 《特区法坛》2004,(1):24-24
“不告不理”是指未经公诉人、当事人起诉的民事案件,法院不得受理和审判的诉讼原则。是现代法院审理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一项公认的基本原则。“不告不理”原则在民事诉讼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必须有原告请求或被告公诉,法院才能受理案件并进行审理。第二,在审理中法院的审判活动受原告起诉或被告反诉的范围的约束。也就是说当事人“告谁审谁,告什么审什么”。对于民事上诉案件,则仅对其中的上诉部分进行审理,没有上诉的部分就不审理。在民事诉讼中实行“不告不理”原则是尊重当事人的自主处分行为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3.
丁小巍  汪毅 《政法学刊》2006,23(1):45-48
民事诉讼保全制度是民事案件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国民事诉讼保全制度还存在一些尚需商榷之处,如对于当事人提出保全申请,没有明确条件限制,以致当事人滥用申请;数额标准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执行,应当修改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4.
韩思阳 《行政法学研究》2006,(4):114-117,130
<正>作为行政与民事争议交织的典型案件,“焦作房产纠纷案”引发起对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作何改进的争论:主流观点是:行政诉讼法中应设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本文试质疑这一主流观点,并对此种类型案件的解决开发出除附带诉讼模式外的多种解决途径。一、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模式可行与否的关键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是否可行,关键不在于行政庭能否审理民事案件,因为即使行政庭可以审理民事案件,行政庭运用何种程序对诉讼进行审理仍未明确,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行政  相似文献   

5.
董灿 《法制与社会》2012,(8):102-103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审判程序的规定存在缺陷,单一化的审判程序不能满足各种类型的案件。针对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下落不明被告被多次起诉案件,本文建议引入典型诉讼制度,即对照其中一件典型案件的审理,后诉案件可以采用更简便方式审理终结,同时通过对被告异议权的设置保障下落不明被告利益。  相似文献   

6.
民事诉讼中的审级制度是按照法律的规定,一个民事案件要经过几个不同级别的法院审理、裁判才产生既判力的制度。民事诉讼审级制度是民事审判基本制度之一。其体现着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是对程序公正性的保障。根据这种理念,我国设立了两审终审制度。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两审终审制度。这是两审终审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律中的具体表现。两审终审制度是指一个民事案件经过两级法院审理就宣告终结的制度。  相似文献   

7.
王学棉 《北方法学》2012,6(4):113-119
美国民事案件的陪审权利规定在1791年批准的第七修正案中,其规定在普通法诉讼中,金额超过20美元的民事案件享有由陪审团审理的权利。但随着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合并,以及新型民事案件的出现,第七修正案规定的陪审权利该如何适用是美国民事诉讼必须面对的问题。具体的判断标准随案件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民事瑕疵认证异议制度,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为有效救济民事审判人员认证瑕疵,维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确保司法公正,而在民事诉讼证据规则中设立的,赋予诉讼当事人就审判人员认证瑕疵行为提出异议,申请撤销该项认证的一种诉讼权利。民事瑕疵认证异议制度是民事认证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民事认证范畴的概念。民事瑕疵认证异议制度,具体而言,应该包含以下内容:一是民事认证存在不当或错误等认证瑕疵,即民事审判人员作出的认证存在不当或错误;或者当事人认为审判人员存在认证不当或错误的可能;二是该…  相似文献   

9.
刘瑞刚  陈杨 《法制与社会》2010,(25):147-147
目前,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未能对被害人权利保障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救济,不仅对原告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对方当事人的范围和诉讼请求的范围有不适当的限制,割裂了刑事与民事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和确定性,而且民事诉讼程序与刑事诉讼程序的冲突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忽视了附带民事诉讼救济的独立性,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对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审判具体操作适用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审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一、传统民事案件审理思路的痛点传统民事案件中,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及诉讼主张往往是基于生活上的认知,而法官在了解基本案情的基础之上审理案件,系属于事后法律评价。当事人的事前行为认知与法官的事后法律评价如果不能一致,对于法官而言,由于把握不准审理点,会影响案件审理进度;对于当事人而言,会降低对于裁判结果的认可度。  相似文献   

11.
刘家兴 《中外法学》1991,(4):19-23,35
<正> 一、对民事诉讼法的认识问题民事诉讼法只是法院审判民事案件的法律呢?抑或既是法院审判民事案件的法律,又是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这似乎已不成其为一个问题,但从对许多问题表现出的分歧看,它却仍是一个没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民事诉讼法的任务中,要不要有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内容;在诸多的程序制度中,是否应充分考虑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在整个法律制度中,有无必要研究审判程序制度与诉讼程序制度的结合与协调问题.上述问题不解决,民事诉讼法即使具有法院审判民事案件的可行性,也必然会缺乏诉讼机制构成的合理性,这就难于避免某些程序制度的不完整性.  相似文献   

12.
徐昀 《清华法学》2012,6(2):71-82
原告认为法院无管辖权,其实质等同于对管辖权之诉讼要件的"自我否认",故原告当然有权主张法院无管辖权。根据诉讼要件理论,在此种情形下,理论上法院应直接裁定驳回起诉而无需进行诉讼要件的审理。原告无需也不能通过为被告设定的管辖权异议制度实现救济,否则即进入错误的程序轨道。因此,原告是否能提出管辖权异议是一个伪命题,其根源在于混淆不同制度的目的,将一个本应在起诉制度中解决的问题错误地置入答辩制度的框架。  相似文献   

13.
杜贵波 《行政与法》2010,(8):123-126
2008年8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体现了督促权利人行使权利,禁止权利的滥用,以维护社会交易秩序,进而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价值趋向。此价值趋向具体表现在限定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坚持诉讼时效的法定性,明确法院不得主动援引诉讼时效,放宽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扩张诉讼时效障碍的适用等制度设计上。这与当前司法背景相适应,应当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4.
改革与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中法院调解制度的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院调解是民事案件审理中的重要制度,但在新的形势下,现行的法院调解制度日显其负面效应,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特别是应建立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备体系:明确规定调解是审理民事案件的必经程序和阶段;把调解程序和阶段由动态改为静态;规定调解期限;修改和协调民诉法的有关条款。  相似文献   

1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08年8月1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50次会议通过,并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本期特约参加司法解释起草工作的法官、专家联系审判实践就有关问题展开加以研讨,希望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如何正确适用诉讼时效制度。  相似文献   

16.
民事诉讼中行政附属问题的最显著特征是行政争议与民事争议的交织存在。这种交织常常会影响民事案件的正常审理。仅仅依靠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中任何一种诉讼程序都难以化解民事诉讼中对行政附属问题审理时的矛盾与冲突。我国可以建立民事附属行政诉讼制度,在民事案件的审查过程中对于关涉民事裁判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一并进行审理并做出裁决。这一制度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孙赓  刘彬 《中国律师》2006,(12):43-45
民事案件发回重审制度是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民事案件发回重审制度,司法实践证明存在着诸多弊端和缺陷。本文试就重构科学、合理的民事案件发回重审制度作一探讨。一、重构民事案件发回重审制度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军事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尚处于发展之中,最高人民法院法函(2001)33号无疑对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离建立应然的制度形态还有一定的距离。军事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民事诉讼,其当事人主体范围应受到一定的限制,它的设立的目的在于关注军队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9.
为维护涉台民事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涉台民事案件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海峡两岸人员往来和交流。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人民法院审理涉台民事案件向住所地在台湾地区的当事人送达民事诉讼文书。以及人民法院接受台湾地区有关法院的委托代为向住所地在大陆的当事人送达民事诉讼文书。适用本规定。  相似文献   

20.
《科技与法律》2008,(5):I0001-I0001,1
最高院公布民事案件诉讼时效新制度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公布《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并于9月1日起开始实施。该司法解释规定,当事人可以对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但对四类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