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北方最发达的经济区和最大的产业密集区,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三地经济交往密切、互补特性鲜明。近年来,三地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立足自身功能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不断加强产业协作和协同创新,为京津冀区域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京津冀区域虽然在产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郭隆 《北京观察》2015,(1):18-21
<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协同创新,依靠科技创新深化区域合作,以提升创新能级推动产业转型,解决环境治理和社会发展难题,促进整个区域协同发展。渤海湾畔,激情涌起。2014年2月底,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协同创新,依靠科技创新深化区域合作,以提升创新能级推动产业转型,解决环境治理和社会发展难题,促进整个区域协同发展。北京市政协科技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部分民主党派市委  相似文献   

3.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是党中央作出的新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按照习总书记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指示,以中关村科技创新为龙头和牵引,从京津冀乃至全国发展的高度,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要求,聚焦创新驱动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大国家战略,围绕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进产学研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加快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注入动力和活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整体共同进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4.
区域协同发展是产业融合的重要体现,区域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一方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引擎,另一方面为制造业实现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路径。通过吸引技术、人才、资金、平台等要素,完善相关激励引导政策,更好地打造区域"文化+制造业"融合圈,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纵览全球,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已成为国家间角力的关键。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唯有形成合力,推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城市群,才能为国家在全球科技竞争和产业分工中赢得战略主动和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以及将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对长三角地区重视,同时也对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贵 《人民论坛》2023,(22):48-53
科技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也是民营企业应对全球挑战和抢占未来市场的关键因素。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民营企业只有持续增强科技创新竞争力,才能在新发展格局中迸发生机和活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培育,需要在充分借鉴国外企业科技创新竞争力培育经验的基础上,发挥我国独特的制度优势,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协同参与,聚焦“新共识”营造、“新机制”建设、“新要素”集聚、“引擎”打造、“新业态”布局,构建高质量的创新生态、企业生态、产业生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竞争力育成之路。  相似文献   

7.
胡维革 《长白学刊》2011,(1):153-156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一般说来,转变发展方式主要有两大引擎:一个是科技,一个是创意.创意产业是对三次产业进行越界、重组、创新和升级而产生的一种新产业,也可以称为第四产业.用创意产业推动吉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创意工业及创意文化产业,必须建立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  相似文献   

8.
刘雨果 《人民论坛》2023,(17):83-85
绿色技术创新兼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升我国科技核心竞争力的新引擎。流域产业经济作为我国大区域经济发展体系的基础框架和重要支撑,应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依托完善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流域产业经济发展顶层规划和创新引领;应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保障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流域自然灾害防治;应以高质量发展为目的,推动流域产业更新升级,切实推动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在"新常态"下,为了促进我国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学术界一般认为"整合科技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是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然而过度强调提高生产效率,不重视环境污染治理,会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损耗资源、积蓄负面风险因素,造成经济发展停滞甚至退化。加快环渤海地区科技资源的整合,有助于遏制资源枯竭,优化环渤海地区的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建立现代经济体系,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效用,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前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要从完善京津冀产业协同合作机制,加快发展功能性区域中心城市,合理分配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等多方面寻求突破口,从而实现京津冀产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的关键历史时期,随着"双创"政策支持力度和举措不断加大,教育领域深入推进协同创新战略。与时俱进,面向产业转型和科技创新,扎实推进大数据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协同育人,信息技术引领教育产业,切实提高双创教育发展效率,旨在实现艺术教育创新与变革。  相似文献   

12.
罗旋 《人民论坛》2020,(12):156-157
区域协同发展是产业融合的重要体现,区域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一方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引擎,另一方面为制造业实现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路径。通过吸引技术、人才、资金、平台等要素,完善相关激励引导政策,更好地打造区域“文化+制造业”融合圈,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产业协同发展是区域多目标下的共赢,意味着各自产业之间能够互相影响、互相感应。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既有产业基础和内在的发展互补性需求,又同时存在区域发展价值取向单一、市场活力弱、创新能力弱等困境。未来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道路上,应特别重视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跨境流动,区域产业优势互补;注重粤港澳大湾区利益共享机制、科技创新与产业的融合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等。  相似文献   

14.
正如同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土壤等因素,创新成果的产生和转化也不能在真空中进行。只有政府做好引导、服务,人才、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创新的主力军协同合作,形成良好的、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才能真正落地。作为科技创新的"能量场",园区经济是江苏发展的强大引擎和优势。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下,如何做好从工业集中区到创新发展能量场的角色转换,是园区面临的时  相似文献   

15.
正"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应该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殷切期望。当前,我区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成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引擎,应积极发挥好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释放科技创新动能,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政产学研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产学研科技协同创新,是政府、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各创新主体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分工协作,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以此实现整体协同效应、形成创新发展合力。作为产学研合作与科技创新的新型组织范式,政产学研科技协同创新对实施"科教兴鄂"战略、构建湖北省创新体系、实现"创新湖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政产学研科技协同创新的效率及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在我国各地竞相大力推进政产学研科技协同创新的背景下,湖北省必须切实加强政产学研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7.
《群众》2020,(19)
正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全面深化的新阶段,"区域"越来越成为经济生产与科技创新的主体与单元。推进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必须深化区域科技创新合作,提高区域整体创新能力。从总体上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尚未完善,协同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在组织与机制设计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依靠科技创新,重点是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创建农业高新区将是激发农业产业新动能、打造农业发展新引擎、实现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目前,我国国家高新区数量众多,共计146家.其中,农业领域国家高新区仅有2家,  相似文献   

19.
打破区域、产业及行业间的限制和束缚,实现跨界融合,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已成为北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机遇。该文结合具体案例,提出充分利用以北京为代表的创新资源优势,同时推动创新驱动、协同发展两大战略,实现长江经济带与北京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设想。  相似文献   

20.
赵弘 《北京观察》2015,(7):18-21
<正>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是简单的分蛋糕而是联手做蛋糕。只有做到"理性思考+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有效实施+持续推进",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才会有实效。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推进区域创新合作,在领导体制、协同机制、新一代卫星城建设、公共服务政策均衡化等方面创新突破,形成大区域的创新功能分工和创新的产业分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