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现象学在中国兴起,现象学马克思主义俨然成为一个学派。由于胡塞尔现象学与马克思哲学存在天然的异质性,在哲学观上表现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与唯物主义哲学之间的对立;在哲学方法上表现为现象学还原与辩证法之间的差别;在研究领域上则表现为纯粹意识反思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之间的对立。因而,“现象学马克思主义”这个提法比较牵强,如若硬将二者揉合在一起,不仅曲解了唯物史观,而且有失现象学方法的尊严。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象学在中国兴起,现象学马克思主义俨然成为一个学派。由于胡塞尔现象学与马克思哲学存在天然的异质性,在哲学观上表现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与唯物主义哲学之间的对立;在哲学方法上表现为现象学还原与辩证法之间的差别;在研究领域上则表现为纯粹意识反思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之间的对立。因而,“现象学马克思主义”这个提法比较牵强,如若硬将二者揉合在一起,不仅曲解了唯物史观,而且有失现象学方法的尊严。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区别于包括旧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哲学,就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从主体的维度来建构自己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维度来源于黑格尔,尤其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集中体现了其实践唯心主义基本观点。马克思在吸收实践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在哲学史上引起了革命性的变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宇 《世纪桥》2008,(1):24-24,26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主体间性这一术语虽源于现象学,但主体间性问题内在地包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中。在论证这一问题的同时,阐明了交往实践与主体间性的关系,并进而阐述了全球化背景下,主体问性理论研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政治合法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其价值原则的普遍认同,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哲学人学本体论上坚持"以人为本",并在认识论上准确地认识人的本质,实现哲学范式上人的本体与认识上的同一性,从而达到实践上的知行合一。但是,在关于人的本质及其认识问题上,无论是传统的形而上学人学范式还是胡塞尔以来的现象学人学范式,都没有化解关于人学范式上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之间的内在紧张,这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困境的哲学根源。马克思的人学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和现象学人学范式,在"实践的现象学"意义上实现了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内在统一,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所谓“哲学大全”,并非哲学发展最高成就的大全,而是指“哲学一般”的完美整体。“哲学一般”的完美整体,是由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构成的一个内在统一体,并为逻辑学共相所贯通、所制约。本文作为“哲学大全”的导论,实质上就是高度简化了的“哲学现象学”。本文所体现的哲学精神显然与西方现代哲学精神相异,是值得深思的。  相似文献   

7.
吴纪龙 《世纪桥》2013,(1):49-50
哲学是一种自觉的文化形态,它以超越的方式追问世界的存在意义,具有求真向善审美的本质。但是,传统西方理论哲学由于受逻辑的表象论证性思维的束缚,其超越追问体现为对现实生活世界的脱离。现代哲学由于遭受了普遍的文化危机开始自觉回归生活世界,自觉地克服传统哲学的实体性思维,将超越追问转换为对本真生活自由的建构。海德格尔早期哲学的现象学方法具有明确反对理论化的目标,强调生命应该作为哲学研究的目标。本文将考察海德格尔早期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思想,以揭示它独特的哲学直觉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深化,人们对实践范畴的讨论逐渐由认识论领域转入世界观和本体论领域,并由此引发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的集体反思。在集体反思过程中,起初主要形成辩证唯物派和实践派两大派别,两大派别内部又形成"派中之派"。此外,在讨论初期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哲学"主张,进入新世纪以来形成的"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以及"辩证、历史、实践的唯物主义"主张,共同代表了一种走向综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在现象学运动的奠基性著作《逻辑研究》中,胡塞尔根据意向性理论确立范畴直观的合法性。范畴直观学说是胡塞尔现象学的重要支点,但对于该学说论证过程的一些关键环节,学界至今未有定论。本文围绕范畴直观的质料与行代现者这两个核心问题,通过现象学描述的方式重构范畴直观学说,并着重考察其中最关键的“范畴代现”问题,最后探讨这个学说对于回应近代哲学中感性与知性之问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传统唯物辩证法离开人,离开人的活动去谈辩证法,不能体现马克思辩证法的本质。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将传统唯物辩证法中的物质与实践、客体与主体、现实性与可能性等范畴进行了“去蔽求明”,使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地位得以“澄明”。从现象学视域看,马克思辩证法实质是实践辩证法、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辩证法、能动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1.
谢友倩 《唯实》2011,(1):48-52
哈贝马斯对意识哲学的批判反映了西方哲学史上认识论哲学与语言分析哲学错综复杂的关系。哈贝马斯用他的交往理论中最核心的两个范畴—~交往理性和生活世界批判意识哲学中的先验主体与对象世界的两极对抗。虽然作为新意识哲学的现象学也提出过交互主体性与生活世界概念,但其在本质上有别于哈贝马斯基于交往行为理论之上的交往理性与生活世界概念。  相似文献   

12.
胡塞尔的"回到事情本身"以及对现象的专注启发了一批哲学家,这些哲学家并没有成为某种"胡塞尔主义"哲学流派的一员,而是从不同的哲学立场或哲学旨趣出发对"事情本身"作出了不同的理解,使现象学超出了胡塞尔为认识论批判而建构的"意识哲学"领域,扩展到宗教现象、存在本身、人的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等,从而成为这场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现象学运动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13.
生活儒学与当代哲学的关系是:在当代西方哲学的三大思想运动中,生活儒学更接近于海德格尔现象学,但对后者进行了根本性批判,由此重新获得孔孟儒学的"生活"观念;生活儒学的"生活"观念与马克思的"实践"观念之间既有可对应性,又有非等同性;生活儒学承认现代新儒学的现代性转换,但解构其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而还原到生活存在的本源视域。  相似文献   

14.
就像产业部门有朝阳、夕阳之分一样,人文社会科学各门学科有显学与冷学之别。只是没有永远的显学,也没有永远的冷门。哪门学科也只是某一段时期人文社会学科的带头羊,各领风骚若干年而已。 哲学:热点消逝 “文革”时期,曾有过一段大众学哲学的热潮。工农商学兵都读诸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深奥的哲学经典著作。这种强力灌输并没有催生出多少哲学爱好者。哲学独领风骚是在70年代末的真理标准讨论时期。不仅党政干部、理论工作者,连企业工人、下乡知青都密切关注着那场事关中国历史进程的大讨论,正是这场讨论导致了中国共产党内的“实践派”战胜了“凡是派”,不再搞阶级斗争为纲,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路线。现在哲学简直变成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灰姑娘。  相似文献   

15.
康德一方面将审美对象主体化,认为审美对象不是客观事物产生刺激的外在形式,而是审美主体接受刺激所产生的主观表象;另一方面,审美主体的想象力与知解力等心理因素的自由和谐又是产生审美自由感的内在心理依据。这一思想引发了一场从审美主体角度探讨审美问题的运动。从席勒、叔本华、尼采开始,中经各种心理学美学流派一直到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哲学解释学美学等等,都是在康德主体化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对几乎所有的哲学和美学问题进行了人本主义重构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实践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的马克思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实践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马克思哲学思维的这种实践性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的思维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是这一思维的最终理论成果,是这一思维的理论化、系统化,是这一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结晶。马克思的哲学思维的实践性,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马克思哲学思维的实践性,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没有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  相似文献   

17.
冯靖 《世纪桥》2009,(5):85-86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重要的基础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称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表现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新唯物主义”哲学,实践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并体现马克思哲学的时代精神,实践观点和思维方式是我们未来研究、发展、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学院哲学、体系哲学,而是问题哲学、实践哲学。它承认思想、价值是在现实的实践、生活和创造中展开的。生活是开放的、实践是流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也是开放的和流动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以问题为中心。问题不是意识的外化和主观的认定,问题根源于现实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都是建立在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科学解决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准确地把握和解决时代与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以不断变化的哲学来科学解答现代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19.
传统唯物辩证法离开人,离开人的活动去谈辩证法,不能体现马克思辩证法的本质。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将传统唯物辩证法中的物质与实践、客体与主体、现实性与可能性等范畴进行了"去蔽求明",使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地位得以"澄明"。从现象学视域看,马克思辩证法实质是实践辩证法、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辩证法、能动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20.
黄朝忠  马岳勇 《唯实》2011,(7):21-24
温州模式正在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永嘉学派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温州模式的三个主要理论来源,温州哲学、温州经济学、社会主义温州学是温州模式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温州模式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温州特点相结合的产物,是永嘉学派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温州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