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6 毫秒
1.
张立峰 《台声》2014,(6):66-67
<正>台湾会馆史称"全台会馆",始建于1890年前后。昔年为在朝为官的台籍官员购置,原址位于北京宣武门外后铁厂胡同,后移至前门大蒋胡同127号,即今日大江胡同114号。2010年5月,这座已有百多年历史的台湾会馆在北京最为繁华的前门地区重张。复建后的台湾会馆,既具有北方民居建筑风格,又不失闽南文化元素,三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0,(6):80-81
北京台湾会馆史称“全台会馆”,建于1890年前后,原位于宣武门外后铁厂胡同,后迁至前门大蒋胡同127号,现为崇文区大江胡同114号。  相似文献   

3.
欣声 《统一论坛》2011,(6):64-65
金秋十月,应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邀请,笔者走访了位于北京前门的台湾会馆。台湾会馆,史称全台会馆,始建于1890年前后,原址位于宣武门外,后迁至现址——前门大江胡同114号。台湾会馆原是一个占地仅有540平方米的两进四合院,2009年开始,会馆进行全面修缮并扩建。现台湾会馆为地上地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0,(6):78-79
北京台湾会馆(史称全台会馆)始建于1890年前后,位于宣武门外后铁厂胡同,后迁至崇文区大江胡同114号。 北京台湾会馆是100多年前台湾同胞在京城建立的活动场所。是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之一。它历经百年沧桑,见证了台湾同胞爱国爱乡的光荣历史,也留下了台湾同胞在京生活的印迹。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高潮时期,那时全国各地的台湾同乡会都已经解散,但是还有一些遗留的房产问题尚待解决。1952年我从上海调到北京,任台盟华北总支部主任委员,在此期间我也亲历了北京台湾会馆房产问题的解决过程。位于北京前门大街大江胡同的台湾会馆是一座历史悠久,很有历史和纪念意义的建筑。在50年代初,当时的会馆管理者为了响应全国公私合营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0,(6)
北京台湾会馆(史称全台会馆)始建于1890年前后,位于宣武门外后铁厂胡同,后迁至崇文区大江胡同114号。北京台湾会馆是100多年前台湾同胞在京城建立的活动场所,是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之一。它历经百年沧桑,见证了台湾同胞爱国爱乡的光荣历史,也留下了台湾同胞在京生活的印迹。 5月7日,北京台湾会馆重张并举办《中华魂·京台情》展览,旨在通过重温百年京台交流的历史,铭记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携手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7.
《台声》1994,(9)
一九九四年七月十八日,北京市政协及市台联假北京前门全聚德烤鸭店,举行了北京台湾会馆修复揭幕仪式.追溯会馆的过去,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由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承担着今后台湾会馆的使用和管理工作.台湾会馆位于北京市前门大江胡同(旧名:大蒋家胡同),由前后两个平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6,(10)
正20世纪90年代,北京地方史研究领域内出现了"会馆热",许多专家学者及地方民俗专家纷纷对北京特有的会馆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出版了一批专著。其中,民盟盟员、北京民俗专家白鹤群先生等编著出版的《北京的会馆》一书,最先收集整理了位于北京宣武门外后铁厂胡同的全台会馆的资料,也为我们今天研究台湾会馆的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参考。《北京的会馆》一书是这样介绍全台会馆的:"全台"会馆一词是依据全闽会馆而来。全闽会馆即福建会馆,全台会馆即台湾会馆。史料上记载全台会馆文字不多,仅《北京史苑》第四辑  相似文献   

9.
坐落在北京前门外大江胡同(原大蒋家胡同)的台湾会馆,现已修复.北京的各地“会馆” 是清代各省、府绅商为本乡进京赶考学子而建的.台湾会馆建于何年何月已无可考.清政府自1687年起,在台湾施行考举制,在县里考秀才、省里考举人,到北京考贡士,再经“殿试”考进士.清代汉族台胞考上文、武进士的共有29名.前107年出进士16人;后43年(即咸丰、同治和光绪年间)出进士13人.可见后4O多年台湾举子赴京赶考者大增.据此估计,北京台湾会馆有可能建于1851年至1894年之间,距今已10O至140年左右.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当天,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台籍进士、举人联名上书都察院代奏:“今者闻朝廷割弃台地以予倭人,数千百万生灵皆北向恸哭,闾巷妇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各怀不共戴天之仇,谁肯甘心  相似文献   

10.
正十五年前,整个大吉片都还完整无缺地健在,这一大片街区,算是保存很好的,胡同的肌理依然保留着旧时的走向,老宅院也还留有旧时风貌。这里的会馆很多,名人故居、梨园名角的老宅很多。蒲阳会馆,只是其中一座而已。蒲阳会馆有名,因为它是林则徐的故居。如今,贾家胡同和果子巷都仅存地名,原来的老街巷已经没有了,变成了一片高楼大厦和一条宽敞的马路。这一地区变化实在太大,往东紧靠着贾家胡同的粉房琉璃街,也只剩下西侧半边南端的一小部分,难得的是,梁启超故居的新会会馆,虽然破旧不堪,却还幸存了下来。曾经深藏在贾家胡同的蒲阳会馆,就没有这样的幸运,已经找不到了。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6,(21)
正11月3日9时,深秋的北京天气格外明朗,空气里弥漫着的是暖暖的阳光的味道。此刻,位于前门外大江胡同114号的台湾会馆更比以往热闹,许多媒体已早早地到来。再过40分钟,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将参访这里,来到过去台湾乡亲到京城落脚的地方,感受历史深处那浓浓的乡情。这亦是她此次以党主席身份展开的大陆"和平之旅"最后一站。洪秀柱就任中国国民党党主席7个多月,便率团访问大陆,体现了她积极促进两岸和平发展、稳定两岸交  相似文献   

12.
从1912年5月到1926年8月,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4年,其间,曾在北京绍兴会馆、新街口公用库八道湾11号、西四砖塔胡同61号和阜成门三条21号居住过。绍兴会馆 鲁迅是随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迁到北京的,一时找不到住处,便借住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鲁迅独自—人住在会馆西侧的僻静的“补树书屋”。 鲁迅在教育部的同僚,大多沉湎于各自的嗜好,或嫖或赌,或把玩古玩或摆弄书画。鲁迅生性俭朴,  相似文献   

13.
白录英 《台声》2010,(5):39-41
台湾会馆是台湾乡亲在北京修建的一座省级会馆。100多年来,台湾会馆为不同时期的台湾乡亲提供了来京工作、学习和住宿服务,是台湾同胞联络乡情、亲情的重要场所。2009年,在北京市崇文区前门大街的整体改造过程中,北京市台联在北京市委各部门的支持下对台湾会馆进行了全面的修缮扩建,并在重张之际,举办主题为"中华魂·京台情"的展览。为了扩大台湾会馆的宣传力度,充实台湾会馆的史料,展示台湾特色物产,北京市台联组织了台湾传统民俗文化考察团于3月4日至13日赴台湾进行考察交流。考察团先后参观了苗栗三义木雕街和蔺草文化馆、台南孔庙、高雄美浓窑,以及高雄六合夜市、台东少数民族木雕、花莲石艺市场、莺歌陶瓷老街等多处独具台湾特色的传统工艺胜地和古迹,同时还拜访了中国文化大学、台南临濮堂施姓大宗祠管委会及著名台湾乡土作家钟理和之子钟铁民、台湾大学教授王晓波、丘逢甲之孙女丘女士、台东卑南族木雕家哈古等组织和个人,并就传统文化保存、特色工艺发展等进行了多方位的交流和座谈。  相似文献   

14.
正清代,东莞会馆主要作为同籍举子来京赴考的居所。取消科举后,由于东莞县在京没有商业会馆,当时的东莞籍商人赴京就到东莞会馆暂住,成为东莞人到京城的驿站。东莞会馆在北京有老馆和新馆之别,人们一般把位于烂漫胡同现门牌127号的东莞会馆称为老馆,把位于上斜街现门牌56号的东莞会馆称为新馆。清代,东莞会馆主要作为同籍举子来京赴考的居所。取消科举后,由于东莞县在京没有商业会馆,当时的东莞籍商人赴京就到东莞会馆暂住,成为东莞人到京城的驿站。民国初年,  相似文献   

15.
正王茂荫历经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居京为官数十载,大多时都居住在歙县会馆内。歙县会馆现在虽已难觅踪迹,但王茂荫在中国近代史上独树一帜的经济思想主张至今仍在历史的星空中闪耀着光芒。位于宣武门外大街107号(民国时期门牌为宣武门外大街51号)的歙县会馆,是一座颇具代表性的会馆。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安徽歙县旅京同乡在菜市中街创建会馆,创始人为徽州30余位商人,是北京最早的会馆之一。后因房屋狭小,迁至前门的则世庙处营建新馆。明清朝代更迭,北京歙县会馆毁于战火。入清后,歙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9,(21)
<正>10月24日,国台办在台湾会馆举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授牌仪式。国台办副主任龙明彪、交流局局长黄文涛、全国台联副会长纪斌、北京市台联党组书记王兰栋,以及国台办、北京市台办、北京市台联相关领导和在京台胞等50余人参加活动。北京市台办副巡视员赵孝清主持了授牌仪式。仪式中,黄文涛宣读了《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关于同意在北京台湾会馆设立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批复》,龙明彪将"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牌匾授予台湾会馆。据了解,北京台湾会馆是大陆唯一一座原址保存的台湾会馆。2010年5月修缮扩建后重张以来,积极发挥平台优势,切实维护台胞权益,不断增进乡亲情谊,促  相似文献   

17.
正那天,走出中山会馆,一街的槐花打上夕阳的余晖,变得有些发橙红色,是那么的清香,香得像是一个分别多年的老朋友紧紧地追随着你,把那么多想说的话不停地向你诉说。从南横东街往南拐进珠朝街一点儿,就是中山会馆。如今,新修后的南横街,由于扩宽了马路,珠朝街的北段被削去一截,中山会馆北侧的外墙完全露在南横街上了。以前藏在胡同深处的感觉,已经没有了。十五年前的夏天,我第一次走访中山会馆,刚进珠朝街北口,一股清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9,(21)
<正>10月16日,北京市台联组织的"2019年两岸宗亲会交流活动"在京开启,台湾新北市颖川陈姓宗亲会理事长陈吉森带领20位陈氏宗亲应邀参加。同日下午,参访团一行来到北京台湾会馆,在北京市台联党组书记王兰栋等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这座百年会馆。随后,参访团成员与台联领导和部分在京台胞进行座谈交流。王兰栋首先对参访团一行表示热烈欢迎,随后介绍了北京市台联的基本情况、台湾会馆的历史以及近年来开展的品牌交流活动。他指出:北京市台联认真贯彻落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16,(2)
明清时期,在京城建有多个全国各地的会馆。北京的会馆始于明代,清代是北京会馆的重要发展时期,会馆到清末才走向衰败。明代的永乐皇帝定都北京以后,北京即成为全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许多外地人到北京做官、经商,而且从明永乐十三年科考开始,北京作为中央考场,全国各地的举子一般每3年要到北京参加一次会试,因此设立会馆,便成为外省人士在京城生活、工作的一种需要。台湾在北京设立会馆,也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正如当年分巡台湾道刘璈在报请购建全台会馆的呈文中所说:"在都城购建全台会馆,以备台湾会试举人及供职于京者,藉以居住。"自即期起,《台声》将刊登北京台湾会馆里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陈筠 《两岸关系》2010,(8):54-55
“陈水扁时代,大搞‘文化台独’,就是想切断台湾与大陆的文化脐带。台湾会馆不正是对‘去中国化’的最大答复吗?如果台湾跟大陆没有关系,那么台湾会馆又从何而来?台湾会馆留下的是一个历史见证。”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王晓波在台湾会馆座谈会上如是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