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叙事伦理是由人类叙事本能产生的复杂而又无处不在的问题.叙事伦理既涉及到审美感受,又涉及到审美评价.由于其复杂且不纯粹的文本现象,以叙事伦理张力来比喻便于使审美感受具象化,同时为审美评价提供一个标准.张爱玲的小说复杂而又特殊,可以将其作为方法,根据叙事性作品的伦理交流结构理论,分析和解读张爱玲的小说,从而探究叙事伦理与审美感知及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2.
Since the May 4th movement, Chinese New Literature local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of the task did not complete, narrative from traditional literature presents the obvious fracture. In the new period historical novels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localization of narrative: narrative style from the historical biography and kingdoms; the second is the narrative theme inheriting classical motif; the third is the ancient writings in classical style of narrative language use,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raditional narrative construct with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story novels, and becomes art model of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相似文献   

3.
Omniscient viewpoint is widely used in classical novels, and it brings several dimension of ethical effects: Firstly, it is convenient to do ethic leading in stories. Secondly, presenting the ethic purpose through changing viewpoint. Thirdly, analyzing the unknown situation in ethic way. These effects always make classical novels moral meaning.  相似文献   

4.
史传叙事的春秋笔法和作者意图对古代历史小说的叙述可靠性产生了影响。叙述可靠性的研究路径主要有修辞性叙事学路径和认知叙事学路径。就修辞性叙事学路径看,史传叙事让历史小说的叙述可靠性不再完全由隐含作者和叙述者之间的关系来决定,作者的真实叙事意图对叙述可靠性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就认知叙事学路径看,史传叙事让读者对历史小说的史实、虚构、伦理教化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共识,这些共识导致读者对历史小说叙述可靠性的理解并非因人而异,反而有一种趋同倾向。  相似文献   

5.
在施蛰存探索文学现代写作的道路上,他的历史小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文章以施蛰存晚年总结的三个“现代”创作特点,即欲望、幻想和怪诞为中心,分析其历史小说写作中对于“现代”的探索,指出施蛰存由早期创作中对于爱情的叙述转向现代心理分析中对欲望的叙述,进而较好尝试了基于欲望心理的幻想和怪诞叙述方式。同时,历史小说中也存在着现代心理分析对象性别上的不对称、历史题材的汲取和重构导致情节叙述以完全背离历史叙述价值为代价等不足。这些写作困境使施蛰存最终离开心理分析式的历史小说写作,在时代生活背景下融合古典审美要素进行文学的现代主义探索。  相似文献   

6.
国内行政伦理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行政伦理学研究的对象 ,国内学术界尚无定论 ,学者们一般是从行政伦理或是行政道德的界定出发 ,对行政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作出探讨 ;关于行政伦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国内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 ,大家普遍认同致力于行政伦理价值观的研究和探讨 ;关于行政伦理学研究的旨归 ,学者们一般都认为是行政伦理选择问题的探讨和解决。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相对于其他文学语体来说,可以说是"大器晚成"。随着古典小说创作实践的发展,小说理论形成了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评点样式。在这些评点中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典小说修辞的民族风格。小说评点作为古典小说修辞的民族样式,在艺术特性上注重史笔,在审美特质上强调传神写照,体现了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后期,叙事研究的伦理转向与伦理学的叙事转向几乎同时发生而又相互呼应,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融合推动了文学叙事伦理研究迅速发展。欧美叙事伦理研究发端于现实人文事件,列维纳斯和德里达的伦理哲学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重新认识以及女性主义伦理学对个体经验的意义肯定,导致西方伦理哲学研究楔入到文学叙事伦理研究之中;此外,以布思为代表的修辞叙事研究也启迪着哲学和文学学者的叙事伦理研究。伦理哲学领域的叙事研究路径与从文学修辞出发的叙事伦理研究路径交织在一起,核心在以叙事建构伦理意义,解构了伦理意义的确定性,具有很强的哲学思辨性。中国叙事伦理研究呈现出古今传承、中西融合的特点,在文学研究诸多领域均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核心乃在以叙事反映或承载伦理意义,显示出中国传统批评的深刻印记。中西叙事伦理研究各有特点,应当相互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9.
国家公务员伦理审查会是日本行政伦理事务的专业机构,日本国家公务员伦理法和公务员伦理规程是日本重要的行政伦理法典。日本行政伦理建设的特点在于确立了行政伦理的核心价值,重视程序规定和行政伦理法治化,制定了统一的伦理法典。借鉴日本行政伦理建设的经验,我国应建立行政伦理管理机构,制定完善的行政伦理法规,加强监督,推动权力规范运行,健全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是个高产作家,其创作不仅高产而且有质量,因而吸引了许多评论者的目光,但对王安忆小说创作进行总体研究难度甚大。将王安忆小说文本的叙事修辞与作家的叙事理念相结合,在对其小说文本的叙事探究中注入修辞分析的元素,从修辞对话的层面阐释其小说创作,不失为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古代小说评点的伦理意图一般是用儒家伦理德目作为规范来进行伦理说教,这一意图的形成在不同时期的小说中有所差异。就明代小说评点而言,其伦理意图的形成,与三个方面有关:其一,与经学注疏中的“微言大义”、选学传统中的价值取向、文章学传统中的文法意蕴有关;其二,与明代文人借评点来浇心中之块垒和书商借伦理说教来推销自己的刻本有关;其三,与评点中的小说主旨解读、人物情节分析、作者意图探寻、小说伦理重建等文本路径有关。  相似文献   

12.
王蒙晚年创作的“季节”系列小说在情节、人物、场景、细节等方面与其此前的小说均有不同程度的相似。可以说,“季节”系列小说是“老年”王蒙对“少年、青年、中年”王蒙人生经验、历史经验的重写,凝聚着“老年”王蒙的人生感悟与历史感怀,饱含着“老年”王蒙对一生所追求的理想的反思。但在“季节”系列中,王蒙的重写所倚重的是叙事视角的游移、叙事语言的狂欢,历史的沉重与人物的主体被无形中消解,理想的反思也停留在对日常生活经验的肯定之上。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公案小说叙述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侦探小说的源头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案狱故事。这种故事文本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叙述模式,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特定的结构模式、突出的清官角色及零聚焦叙述视角。这一叙述模式在清代因"侠义"的加入而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4.
路遥的小说叙事,多是将女性视为美与善的化身来进行塑造,并且在男女并置的共构关系中,呈现出女尊男卑的叙写模式,但在主导的叙事观念上却仍然因袭着传统父权制的价值认知标准。对其文本叙事中形象塑造的性属特征与主观意图之间的关联进行具体的分析阐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小说自身的规律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根据和内因,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是小说发展的条件和外因。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发展,从宏观上看,是自身的规律所划出的主航道奔腾向前的。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之下,小说在曲折地前进,曲折的代价是无数的平庸之作,但这种曲折是围绕小说自身规律这一主轴而产生的上下波动。  相似文献   

16.
社会工作者常常置身于各种矛盾关系之中,他们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伦理困境。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们在生活方式、权利观念、文化、宗教观念等方面存在价值冲突,社会工作者很难根据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做出既符合社会伦理又符合各方利益的选择。但许多理论工作者还是企图寻找一些可能的途径,以帮助社会工作者在面临选择困境时做出正确的伦理决策。  相似文献   

17.
宪法伦理学是在宪法学与伦理学的结合点上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分析宪法伦理学的使命和学科特点,列举了宪法伦理学的主要范畴与研究方法,旨在阐述宪法伦理学的调整范围。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保证公共服务正确的伦理价值取向,有效发挥公共服务伦理评价的效能,需要建立健全的伦理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以完善的制度为支撑,需要依靠严谨的组织工作来确保公共服务伦理评价工作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19.
杨绛出于对民族传统文化和人伦道德的尊崇和切身体验,在小说中塑造出一批贤妻良母形象,着力从她们身上发掘出流传久远的贤良美德,并以她们的人性美、人情美映照出周围可笑可讽的人和事.这些人物形象不仅能给人以美感和道德启示,还填补了文学史上的某些缺憾.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应用的逐渐普及,网络道德问题正日益凸现.探寻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是解决网络道德问题的前提和关键.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