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7 毫秒
1.
柳青在《创业史》中对三位主要女性人物徐改霞、梁秀兰和赵素芳的塑造,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制于日常生活经验与时代书写要求之间的矛盾,并由此显现出诸多叙事悖论。徐改霞的“美貌”在小说构设的意义世界中不被看重,却在小说叙事意图的呈现上扮演重要功能;梁秀兰的包办婚姻在小说中被塑造为一种正向的模范爱情,却与反封建及妇女解放的时代要求构成潜在冲突;赵素芳对富农姚士杰的屈从及相关文本的修改,暗含小说人物发展的自主性与时代要求的叙事规定性之间的悖离。细察这些文本内容的断裂之处,不仅能够透视作家创作意图与生活经验的矛盾,并对小说试图弥合这些矛盾的艺术处理加以把握,以探讨柳青“为何写”以及“怎样写”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从这些叙事缝隙所呈露的形式政治中,窥见彼时彼刻的时代情感与妇女解放难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道路的新探索和新境界。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基础上进行对外叙事,对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塑造大国形象以及推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加强中国式现代化对外叙事能够有效破除西方国家通过话语权为中国发展设下的藩篱和陷阱,解构西方国家对于国际话语的垄断地位,在国家间的话语博弈中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赢得有利的外部环境。提升对外叙事的实际成效,要在叙事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让叙事“言之有理”;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际成效,让叙事“言之有据”;构建全过程创新的话语体系,让叙事“言之有术”。  相似文献   

3.
塑造英雄,离不开对崇高的理解。从美学角度看,崇高是以理智主义德性为核心的超越性情感的产物,它内含理性,但却以情感与抱负的方式表现出来。分析近年热播的几部电视连续剧,我们发现,《亮剑》中的李云龙徒有崇高英雄的表象,却被抽空了理智德性内核,因此是对传统英雄的现代式解构;《潜伏》中的余则成虽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但他受理性支配的无私无我让当代人有陌生感,因此作品成了一场关于英雄叙事的美好回忆;《我的兄弟叫顺溜》中的顺溜,则以当代人熟悉的个人主义、情感主义方式,塑造了一个自我英雄是如何成长为崇高英雄的。因此,顺溜形象是在崇尚解构的后现代氛围中,对于宏大叙事——英雄的一次成功建构  相似文献   

4.
周晴 《工会论坛》2015,(2):109-111
《绿野仙踪》的叙事基调与总体构思,描写与议论中的"金丹大道"与"性命兼修",所主张渡脱为要与向道热忱,以及渗透于人物性格塑造与情节描写中的道家阴柔与人情事理等,都集中体现了其叙事主旨是学道修仙。  相似文献   

5.
战争小说最能通过英雄叙事反映出各民族在战争这一非常时期以及在军事活动这些特殊生活中民族精神的底力,表现出战争及军事活动对民族智能的培育,对民族精神的锤炼和塑造,从而对一个国家的精、气、神,起到一种烛照与撮英作用。中国当代战争小说英雄叙事的话语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迁,但深蕴其中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始终对全社会具有一种理想示范和精神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6.
典籍小说的翻译研究常常忽视叙事角度、叙事结构等问题。而作者的态度以及作者的言外之意,如何在译文中重建,都由译者的叙事认知决定,译者在译文中重新建构心理空间,再现原文意义。本文从小说叙事的"外视点"与"内视点"阐述在英译小说时,译者构建相应的心理空间,对原文叙事角度进行传达与再现。  相似文献   

7.
《棋王》是一部文化寻根的代表作,也是西方叙事学原理与文化寻根的内在意蕴巧妙结合的典范作品。小说中叙事顺序的顺叙、倒叙以及插叙等方法得到了巧妙地运用,而且不同叙事顺序的运用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展开有着不同的意义:顺叙让整个故事有条不紊;倒叙使得首尾联贯;插叙又为小说增添了清新自然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当代中国的“三大叙事”。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贯穿中国近现代史和百年大党奋斗历程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叙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当代中国的创新叙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三大叙事”在共时与历时的过程中呈现出联动、融汇及统一的趋势,话语叙事发生转变。中国式现代化转向建构话语叙事体系,以强化“理论解释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转向追求中国式现代化之新文明,凸显“民族性”重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转向世界,突破“民族国家”范畴,以中国理念诠释人类文明的具体范式。  相似文献   

9.
徐建华 《工会论坛》2010,16(5):64-66
小城镇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具有大中城市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而小城镇品牌塑造在小城镇建设中又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小城镇品牌塑造的基本要求是:“有位”、“有神”、“有效、“有利”、“有力”。小城镇品牌塑造的对策措施:一是.统一思想,构建品牌塑造的认识保障;二是出台奖励办法,构建品牌塑造的激励机制;三是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品牌塑造与推广的长效机制;四是建立相关机构与队伍,构建品牌塑造的组织保障;五是畅通融资渠道,构建品牌塑造的资金保障。  相似文献   

10.
小说叙事话语中,借助他人话语进行叙事,既保持着先前语境中的对话关系,同时也与故事中人物、听故事的人、文本接受者乃至读者进行着对话。文章通过法布拉和苏热特两种形式主义叙事模式的复仇小说对比,分析了两种叙事模式的特点及他人话语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以刘巧珍为代表的乡村女子和以田晓霞为代表的城市女性是路遥小说中令人瞩目的两类女性形象,文本如实展示了乡村女子牺牲吃苦和城市女性引领拯救的生动状貌,然而对牺牲品苟活和引领者死亡的结局设置却暴露出作者潜意识深处男性中心主义的印痕。  相似文献   

12.
路遥的《人生》以主人公高加林的个人主义奋斗为中心,揭示了1980年代初期中国乡土社会的一系列新的变化。以高加林返、离、再返乡村的人生道路及其在巧珍与亚萍间进退失据的爱情选择为线索进行探讨发现,“城乡交叉地带”的知识男性身上隐喻了转折时代乡土中国现代/性的欲望与挫折,以及“乡土中国何去何从”这一历史症结,对解读转折时代乡土中国的现代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路遥笔下的高加林作为“城乡交叉地带”的知识分子典型,至今仍散发着特殊的时代魅力。高加林身在农村、心在城市的存在特征使他成为一代农村知识青年的代表,他在爱情方面的遭遇也是当时的突出问题。通过对高加林的心理欲望以及与刘巧珍、黄亚萍的情感纠葛进行解读,可以发现高加林在刘巧珍和董亚萍之间遭遇的取舍难定、藕断丝连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悖论。  相似文献   

14.
莫言的小说里塑造了一系列民间奇女形象,她们具有传奇性的特征和经历。莫言笔下的民间奇女,常常是以视觉化的身体出现在叙事者或故事角色的叙述里的,她们是作为男性的欲望对象存在的。但莫言并不忘挖掘她们身上的精神质素,如本真的情爱冲动、侠气等都是她们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对于民间奇女,莫言的处理方式是暧昧的,一方面他深深被奇女吸引,因此奇女有时得以逍遥和逃逸出既有的性别权力格局;另一方面他又表现出一种恐女症,有时又囿于既有的性别权力秩序,在文本中对之实施隐秘惩罚。  相似文献   

15.
药家鑫案件已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该案所折射出的教育机制的缺失、人性道德的缺失、法制环境的缺失、社会氛围的缺失,值得我们进行深刻地反思,以促使我们深挖社会的病根,检讨教育的病源,治理滋生幽暗心理的土壤,改良传染病毒的气候。非但如此,不足以保护更多的张妙,也不足以挽救更多的药家鑫。  相似文献   

16.
张扬生命的原始强力是路翎小说的基本主题,路翎小说也因此为新文学倡导的个性解放主题开辟了全新话题。塑造具有挑战精神和反抗性的孤独英雄是路翎生命原始强力的表现途径,激情叙事是原始强力的表达话语形式。路翎小说的悲剧性表现出生命的崇高感,也表现出其崇尚生命原始强力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男性特别是已婚女性的丈夫及家人的参与和态度、当地政府的参与对女性走出农村流向城市最终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数据表明,已婚女性参与流动的数量不仅低于男性,而且大大低于未婚女性,其中,男性的否定态度,会给女性外出打工带来负面的倍减效应,男性的积极参与,特别是政府的积极参与、组织和引导,给女性外出流动提供着正面的倍增效应。而男性的负面态度,主要源于文化的困惑特别是传统观念的影响,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农村也发生了观念上的巨大变革,但传统观念的影响依然明显。对此,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先进性别文化的建立和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  相似文献   

18.
研究犯罪行为不能脱离行为人特定的成长经历和案发情境。药家鑫童年阶段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致其人格缺陷,深夜的突发事件使其在极度恐惧中心态失衡,情绪冲动模式下随身携带的刀具和夜幕无形中为其杀人提供了条件。快速的数刀动作,不是因为恐惧,也不是所谓的"弹钢琴强迫行为",而是潜意识中无法抑制的愤怒情绪的瞬间爆发与宣泄。类似杀人的攻击行为有其产生、维持、控制、引起或者触发的内在机制,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对于侦查破案和犯罪防控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国时期,男女平等思想发展、传统宗族制度衰落以及现代婚姻家庭继承理论和思潮的传播,促成了中国传统女子财产继承权的近代嬗变。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争取女子财产继承权的社会思潮和观念变迁巨大。  相似文献   

20.
虽然原创研究应该是以创造当代中国原理、概念、范畴为目标,但就原创是一个古代和中国现代文论很少涉及的话题以及将原创的努力作为一个积累而逐步深化的过程而言,以下八位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为理论原创问题的研究贡献了彼此独立而又相关联的思考:袁济喜、姚文放分别就原创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做了挖掘;刘顺利、韩德民通过姚永朴、宗白华对中国现代文论和美学的资源做了新的阐发;张锡坤则致力于中西方文论的打通;张伟 则致力于美学原创的综合方法的思考;何平就原创如何应对当下的文学批评问题发表了看法;张震则就文学性问题初步展开了个人化的理解与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