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党的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对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和发展趋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对外政策,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沿着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世界多极化是一种历史趋势世界多极化作为一种历史趋势,大体上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众所周知,二战结束后,以雅尔塔体系为标志形成两极格局:一边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另一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阵营。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从60年代起,世界范围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  相似文献   

2.
20世纪40年代末,国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冷战对峙的格局。正在积极筹备成立新中国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面临着新中国第一次外交战略抉择:投向美国?倒向苏联?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战略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边倒"外交战略就是实行联合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反对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战略方针,这一外交战略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针对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高度对立的复杂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现实情况而作出的一项对外战略决策."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实施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这些都为中国新时期实行的以"不结盟"为特征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在机场,毛泽东发表了简短的讲话:"以伟大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保证世界和  相似文献   

5.
1949年10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二天,苏联政府便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封锁,争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巩固和加强中苏团结,发展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毛泽东决定对苏联进行正式访问.  相似文献   

6.
徐行 《党史博采》2024,(3):21-25
<正>新中国诞生之际,世界处于冷战的大背景下,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据已公布材料统计,1949年前周恩来就至少三次去过苏联。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总理兼外交部长的他访苏达10次以上。其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贯彻执行、为中苏两国友好关系的巩固发展、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仅就新中国成立伊始周恩来三年间三次赴苏的主要目的和取得的成效作初步探讨,以期深化对上世纪50年代中前期中苏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二战结束后,在德意志领土上出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东德"和"西德",分属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新中国于1949年10月27日同东德首先建立了外交关系,而西德因受制于美国,不承认新中国。1955年西德同苏联关系正常化之后,中国政府曾发  相似文献   

8.
再谈“一边倒”对外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一边倒”对外政策,近几年来学术界争论颇多,社会上也有不少看法.因为这个问题与今天的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实践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事关重大,有必要辨明是非.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简单地探讨一下这个问题的由来和发展.不得已而为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一种两极制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无法与其中任何一个集团相抗衡,新生共和国对外政策何去何从,这是关系到共和国能否生存下去的重大问题,也是第一代领导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西方之间陷入冷战局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开始对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实施“封锁”、“禁运”,东西方经济联系被人为地割裂开来。为了打破美国的“封锁”、“禁运”,促进东西方经济合作,在苏联政府的支持下,由东西方国家的一些民间组织和进步人士发起,1952年4月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经济会议。新中国派团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在会议上极大地拓展了对西方国家的贸易渠道。一、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的发起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是由第二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倡议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在1951年2月柏林会议上决定,应在苏联举行…  相似文献   

10.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使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终于找到了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光辉道路。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一方面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另一方面为世界各国人民树立了第一面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二十世纪中叶又出现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重大胜利。社会主义的胜利,使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惊恐万状,千方百计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制裁和发动战争,但最终都遭到了失败。帝国主义者并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他们要用和平演变的方式来瓦解社会主义阵营,并最终消灭社…  相似文献   

11.
三、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反帝斗争的中坚力量。为了战胜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刘少奇同志指出:“在各国人民争取世界和平、民族解放、民主自由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斗争中,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和  相似文献   

12.
马展 《党史纵横》2000,(1):43-45
事物的两极对立状态普遍存在,看不到两极对立状态,或者虽然看到却主张无原则调和,是错误的。同样,认为事物只存在两极对立状态,矛盾决不能调和,也是错误的。事物是否只有两极对立状态?否,尖锐对立状态之外,还存在并不尖锐对立的中性状态。我们曾经片面强调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两条道路的斗争,宣传不是无产阶级就是资产阶级,不是马克思主义就是修正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就是资本主义,决无第三种状态。我们曾经绝对排斥商品经济,排斥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管理。结果伤害了很多人,办了很多错事,阻碍了自己的发展。即使在今天,我们…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时代是由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所开始的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代。在这一时代中,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日益发展和强大,帝国主义则处于气息奄奄,朝不保夕的状态。但是帝国主义还在进行垂死挣扎。它们结成了互相  相似文献   

14.
“一边倒”外交方针的产生和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边倒”是毛泽东在建国前夕对新中国在外交上坚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立场的形象表达,它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起,构成了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一边倒”方针从产生到实施乃至转变,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本文拟对此作一简单的论述和评析。  相似文献   

15.
由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亲手缔造的苏联共产党 ,开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由理论变为现实的飞跃。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又出现了一个以苏联共产党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但是 ,到了本世纪80年代后期 ,一场巨变使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特别是到了 1991年 ,有着 90年建党历史、拥有 2 0 0 0多万名党员、执政长达 70年的苏联共产党 ,不是被凶恶的法西斯所战胜 ,却被自己的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自行宣布解散 ,顷刻瓦解 ,这个悲惨的结局是列宁无论如…  相似文献   

16.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迅疾挥师南下,席卷千军,将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侵华势力逐出大陆。当我南下雄师开进毗邻澳门的拱北时,却来了个急刹车,驻兵不发,停在边境这边。为何不趁势以武力收回澳门呢?论实力,我解放大军要收回澳门这个弹丸之地,易如反掌。之所以不让大军开进澳门,正体现了新中国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和博大襟怀。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新中国创建时的国际政治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上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并形成长期对峙的国际政治格局。新中国…  相似文献   

17.
裴超 《党史纵览》2012,(12):26-30
近代以来,我国共出现过两次留苏热潮。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封锁,义无反顾地投向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新中国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了一万多名留学生。这批留苏学生学成归国后,主要分布在我国工业、科学技术和教育等各个领域,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相比较而言,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另一次留苏热潮,影响更  相似文献   

18.
王标 《世纪风采》2011,(7):32-37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莫斯科签订,新中国成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谁料,互帮互助的社会主义亲兄弟在短短十年之后,反目成仇。从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开始,中苏关系由恶化走向分裂。1962年的初夏,6万多新疆居民集体逃往苏联,史称“伊塔事件”。  相似文献   

19.
随着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潮流的汹涌起伏,中国在现代世界中的地位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 (一)1917年至1945年的战争——共处——战争——局部合作阶段。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此时由于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各国人民理所当然地把自巳的革命视为以苏联为代表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二)1946年至1979年从冷战对峙到对话缓和的阶段。中国成为世界三大力量中心  相似文献   

20.
一、两极格局解体,东西方冷战结束,世界各种力量重新组合,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这是世界局势最大的特点.二次大战以后,世界形成的两极格局,由于苏联解体而被打破,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现在的世界,出现了美国、欧洲共同体、日本、中国、俄罗斯,以及印度、巴西等多种力量,群雄并起,诸侯争雄,这种局面对和平和发展,总起来说是相对有利的.从这几年来的情况,已可看出多极世界与两极世界的不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在两极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