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学理论》2014,(36)
研究表明,文化差异是导致交际障碍的主要原因。因此强调外语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外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语言能力,而不是交际语言能力,即能够与目的语国家文化代表进行交际,包括理解本国语言和本国文化局限性的能力,以及在遭遇别国文化时转换语言和非语言规范的能力。跨文化语言能力的形成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跨文化教育实现的。跨文化教育之"说"的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独白语和对话的角度分析跨文化教育之"说"的能力的训练特点。  相似文献   

2.
耿娟娟 《学理论》2009,(9):176-177
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和目前学习者的英语现状的角度,论述了外语教学中文化知识传授的必要性。教师可以结合各种教学技巧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同时也要处理好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第二语言习得者处于目的语国家中往往会遇到语言外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因而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交流中,不同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造成了中西方跨文化交际障碍。因此,要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必须增强交际者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教学的内容应注重交际文化的渗透。  相似文献   

4.
外语教学的文化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语教学应当语言知识和文化教育并重。仅仅能掌握没有语法错误的外语,并不能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导入文化,使学习者了解目的语文化的世界观、价值观,特定语言后的文化特征,非语言行为的表达方式,才能真正达到外语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5.
杨东焕 《学理论》2009,(29):172-173
委婉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委婉语。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频繁地被使用。不了解英汉委婉语的差异会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本文介绍了委婉语的定义及特征;从三个方面(即语言本身的特点;文化传统方面的不同;以及社会生活方面的差异)阐述了英汉委婉语的差异;并从三个方面(即委婉语字面意义相同而文化内涵迥然;委婉语的使用受到了语境、对象和意图的制约;英汉委婉语的个性是跨文化交际的一大障碍)论证了英汉委婉语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语义语法语篇语用四个方面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并提出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相结合,进而跨越语言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7.
周建国 《理论导刊》2005,26(11):30-3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上的差异直接体现于语言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愈益重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从培养跨文化意识抓起,重视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采用新型的交际化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李郁  施秀川  王秋晨 《学理论》2012,(35):188-190
语际语用学研究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是以语用学理论为基础的二语习得理论和跨文化语用学发展的交叉学科,是语际语言的语用学研究。语际语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介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形式。通过认识和了解语际语用学,有助于二语习得者最终掌握第二语言。  相似文献   

9.
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构成的基础,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制约。语言学习的终极目的在于交际,因而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的阐释。随着文化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影响日益广泛,我国的外语教学理论与模式必然得到新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文化知识的传授不可忽视.只有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探讨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导入>从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导入的发展历程出发,分析、讨论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导入的内容、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4,(33)
目前不少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跨文化交际,因为跨文化交际似乎和学生成绩关系不大。实际上跨文化交际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十分重要:初中生处在学习英语的特殊阶段,此时可以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习惯十分有效,以便他们将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此外,跨文化交际在教学中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因为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往往是汉英文化不同之处,母语迁移在干扰英语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应加强跨文化交际的培训,但培训应和初中实际教学相关。  相似文献   

12.
魏丽丽 《学理论》2012,(32):253-254
日本留学生在语言及非语言方面在课堂学习中有诸多跨文化障碍,这主要是因为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中日文化差异是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的重要因素。解决日本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跨文化障碍,要注重汉语课堂教学中对日本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3.
梁彬 《学理论》2012,(32):176-177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特定标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第一步就是要促进语言的推行,但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同样也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角度看,语言深刻地反映了文化发展,同时也反映了文化的影响。因此,在进一步发展对外语教学的进程中,文化的地位越加深化也更为突出。然而在这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非语言交际是交际的主体方面,必须深入了解和体会非语言交际的特点,分析其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并不断探索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4.
高洪岩 《学理论》2012,(14):237-238
汉语教学不同于母语教学,有着跨文化交际的特点,语言作为文化交际的载体,本身具有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作为显性手段只是交流的工具,而隐性意义在于文化的传播和认同。在汉语教学中,不仅仅要意识到汉语的交际、沟通功能,还要传授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5.
王黎丽 《学理论》2013,(14):199-200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间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文化干扰,对此无论是在语言交际还是非语言交际中都需加以注意。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符号与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学科,其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跨文化交际者的角度来讲,与交际失败紧密相关的是交际的行为方式和交际参与者对这些行为方式产生的理解之间的联系。而其中,负迁移是足以引起语用失败的最直接原因,包括语言层上的负迁移和文化规约层上的负迁移。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从多角度来分析文化和比较文化,破除所有的陈规以避免语用失误,使交流过程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4,(35)
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当前高等教育必然趋势,将跨文化交际学习、研究与社会实践和跨文化工作环境相联系,才能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五点具体措施: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多元文化意识和文化平等观念;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注重文化知识学习和积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单位时间的效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7.
语言与文化之关联密不可分,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另一方面,文化又被认为是语言的第五维面。语言习得过程本身不仅仅涵盖语言学习、语言理解,同时还包含了解文化和体验文化。因此,语言交际中的文化范畴不仅仅是识别文化差异,更要在语言环境中植入文化对比和文化体验,进而促进话语者运用自己的文化能力解释规避文化冲突,促进高效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8.
张群星 《学理论》2009,(19):247-249
在外语教育研究领域如火如荼地探讨跨文化交际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关注并担忧外语教学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症”。文章剖析了目前存在的对跨文化交际的曲解,并从该角度对中国高校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缺失的现象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29)
中西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学习的最高目标。警官类院校的学生,未来的涉外警务工作者,需要扮演不同的跨文化交际角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课程的重心放在:锤炼口语,重在得体交流;创造真实语境,再现警务情景;突出文化融合,避免文化冲突;加强西方文化的输入,重视中国文化的输出。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2)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是一种对语言的意义进行研究的理论,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知识,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语用能力、推导能力、文化判断能力。言语行为理论在交际法外语教学中的运用体现在语境的利用,语用推理能力的提高及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三方面。言语行为理论对交际法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