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7 毫秒
1.
赵胜利 《小康》2006,(1):106-107
传说一百多年前,在白人向西部扩张的过程中,土著印第安人与白人不断发生血腥冲突。在一次印第安人的突袭中,小镇的40多个居民全部被杀,仅有一名金发少女幸免于难,据说是因为那些印第安人是第一次看到长着金发的女孩。后来为了纪念这死去的40多个生灵,就把此地命名为精灵湖。就是在这个有着凄美传说的地方,我度过了在美国留学的第一个感恩节……10个农民1000英亩土地对美国人来说,每年11月份的第4个星期四是个重要的节日——感恩节。2005年感恩节假期,我应美国室友格兰特的邀请,去他父母家——爱荷华(Iowa)州西北部的一个叫做精灵湖的小镇做…  相似文献   

2.
感恩无节     
叶落归根,是绿叶对大地的回报;鸟反哺、羊跪乳,是动物的"孝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人类永怀的一颗感恩之心。在西方,每年十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感恩节,其重视的程度,堪与传统的圣诞节相比。其实,对于经过儒家文化熏陶的国人来说,感恩无节,因为它贯穿在生活的每一天,感恩就是一种品德,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3.
感恩是一种传统美德。弘扬感恩文化,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利于缓和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因此,要加强感恩教育,深化感恩文化研究,创立中国的感恩节。  相似文献   

4.
上好感恩教育这一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地认可,并真诚回报的情感和行动。每年11月的第4个星期四是西方的感恩节,人们在这一天开party,用时令鲜果招待亲朋好友,还送食物给那些饥饿的人,以此来感谢上帝在过去一年里的恩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  相似文献   

5.
感恩的心     
正有时候,我喜欢哼一哼欧阳菲菲《感恩的心》,主要是喜欢歌词:"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当然,我更喜欢歌名——《感恩的心》。西方有一个感恩节,这一天,无论天南海北工作的还是流浪的人都要赶回家团聚在父母周围,吃着火鸡、南瓜馅饼和红梅果酱,向父母倾诉着感恩的话语,自然是有欢笑、有眼泪、其乐融融。我想起了国人,想起了我,想起了我们。如今,我们很时尚地过起了洋人的节日,在情人节里  相似文献   

6.
前言     
《政协天地》2008,(10):10-10
2008年9月1日,对全国的个体工商户来说是一个喜庆的日子。因为从这一天开始,已经征收了26年的个体工商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彻底退出他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感恩,是人类的传统美德,无论是中华民族传诵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还是西方的感恩节,传递的都是知恩图报的美德。然而,随着大学生对物质追求的不断升温,感恩美德正在被他们淡忘。我们不得不深思:新形势下,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是什么?感恩教育有何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8.
感恩教育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海南有个昌感县(感恩县),山西有个孝义县,湖北有个孝感市;美国和加拿大每年有一个节日叫感恩节,均蕴涵着感恩的道理。感恩即感戴恩德之意,亦有感谢感激之讲。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感恩的滋润。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开展感恩教育是须臾不能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现实社会中有一些人,惟我独尊,自私任性,坐享其成,牢骚满腹,怨气冲天,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顺眼,冷漠欺诈,推诿指责,忘恩负义,落井下石,仇恨社会,铤而走险……这些人的感恩意识萎缩,报复心理膨胀,践踏文明,障碍和平,带给社会和人类是灾难与祸害。其实,当…  相似文献   

9.
感恩     
17岁的我,在离家三十多里的县城读高中一年级。一个深秋的夜晚,我躺在床上看一本外国文集,其中有一段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杰克·罗伯特是一个远离父母的孩子,在他16岁那年的感恩节,他突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他想到了感恩。于是,他不顾窗外飘着雪,连夜赶回家,他要对父母说,他爱他们。  相似文献   

10.
正"原本我住大石山,穷山恶水难养人。如今迁移住长安,幸福日子乐陶陶。"1月8日一大早,家住河池市天峨县长安家园吉祥小区的脱贫户吴兆利就到了他的米粉店,一边笑容满面地招待客人,一边扯起嗓子唱起他自编的感恩歌。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天峨县1705户751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集中搬迁到长安家园移民安置点,过上了政府为他们打造的有品质的生活,品出了幸福甜蜜的滋味。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三峡工程所在地的宜昌市的广大人民,水远也不会忘记1992年4月3日,这个令世人瞩目的日子。这一天,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案。要在万里长江上建起三峡大坝,首先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就是移民搬迁。这对那些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移民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动员、组织和服务于移民搬迁,自然成了宜昌市党政领导机关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面对这一任务,宜昌市人大常委会迅速统一认识,作出反应。468名市人大代表在市人代会上一致举手通过了《关于动员全市人民齐心协力支援三峡工程建设的决议》,号召全市人民担负起支援三峡工程、服务三峡工程的特殊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历史将锁定这一天:公元2002年9月1日。——一声汽笛长鸣,外迁上海的最后一批三峡移民485人乘坐江渝21号轮船安全抵达上海市宝杨路码头。这是上海计划安置的5500名三峡移民的最后一批,他们将在上海市嘉定区的华亭、外岗、娄塘、徐行等4个镇安家落户,开始他们的新生活。随着三峡库区最后一批外迁移民安抵上海,我国历时3年的三峡库区外迁移民工作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13.
对宜阳县高村乡沟南村村民张少伟、张新阳来说,2006年6月29日是一个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日子。这一天,由于山路难行,他们的两辆满载西瓜的三轮车翻倒在路旁。看到摔烂的西瓜滚了一地,露出鲜红的瓜瓤,两人傻了眼—这可是家里一年的收入啊!  相似文献   

14.
2002年,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举行了胡安·迪戈(Juan Diego)的封圣(canonization)仪式,而圣母瓜达卢普(Guadalupe)第一次的显现正是出现在这个印第安人面前,墨西哥社会各界认为这一仪式是对墨西哥天主教中本土元素的承认以及由此对过去错误的补偿;相反的,也有人认为,这是对印第安人的最终驯服和一次为抵制拉丁美洲基督新教的复兴和扩张而进行的天主教福音运动.这个仪式也展示了这一重大公众事件是怎样表达一个多元文化社会的复杂生活.  相似文献   

15.
苗族社会中的认同保持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序言 一个少数民族长期存在,并不是依靠保持其具体文化特征。爱德华·斯彼萨指出,墨西哥西北部的雅奎印第安人虽然经过了350多年的戏剧性变迁,可它作为一个民族仍延续至今。1617年,天主教传教士开始在雅奎人中广泛地建立起传教团体。在整个殖民时期和后期独立时期(1617—1910),来源于欧洲的各种经济制度极大地影响了雅奎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19世纪,雅奎人与墨西哥政府展开了一场几乎绝灭种族的漫长战争,结果雅奎人战败。战后,许多雅奎人被遣送到墨西哥南部。另外一些雅奎人也成为住美移民。由于20世纪的政治和经济压迫,致使土著社区不断萎缩而近乎绝灭。在最近几十年,政府对印第安经济权利的支持日益增加,这促使雅奎人又回到他们的本土上去居住,因而许多雅奎人村镇又开始兴旺起来了。 鉴于雅奎人生活方式中已发生的种种变化,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很难说当代雅奎人会自认为是过去的延续。根据斯彼萨所说,雅奎人的历史也就是保持一种集体认同体系的历史,是一种体现群体信仰和情感的独特象征。他说:“一种认同体系…独立地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过程,一种文化类型和构成生活方式的一套特殊风俗及信仰正是通过这样一种认同体系保持下来的。一个民族的存在作为一种现象,有别于具体文化特征的保持。” 苗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在全国3000万人口中.土著的印第安人.只20多万人.为防止其进一步减少.政府还专门为他们设立了保护区。外来裔族占97%。即使现今占80%以上的英裔、法裔人口.他们也是二三百年以前来到这里的拓荒者的后代。据说最早来到这里的英国人.也像他们的老祖宗一样,实行“跑马圈地”,人骑在马上跑.什么时候马跑累了.就到什么地方为止,所有的土地都是他的。  相似文献   

17.
英魂长存──记见义勇为救火献身的青年保安员林庆扬严剑兰1997年12月19日,对莆田人民,特别是中山商厦人来说,是一个哀恸撼人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他们失去了一位平素人人赞不绝口的好青年──林庆扬。当天上午11时45分。莆田县中山商厦一楼的超级商场,青...  相似文献   

18.
2011年10月26日,这是一个令淅川人民永远记忆的日子,淅川县上集镇、金河镇4个社区306户1257名移民分别顺利到达荥阳、新郑、中牟等地移民新区。这标志着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集中搬迁任务全面完成,也标志着淅川县顺利完成了河南省委、省政府交给的移民搬迁“四年任务、两年完成”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我40岁患脊髓内肿瘤,虽经三次手术但还是使一个长年用脚巡回纱弄的纺织女工瘫在了病榻上,是身边众多好心人的搀扶使我渡过了难关。为了感恩,我四处寻找回报他们的机会,这也注定我将成为一名志愿者。机会终于让我找到了,1999年在与身边残疾人接触中,我发现他们的日子十有八九过得艰辛凄苦,子女成才是他们唯一的指望。  相似文献   

20.
徐苹 《文明大观》2003,(10):26-28
厦门这座美丽的城市,作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生活着许多的男男女女。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满怀着对上天的感恩之心。他们是一群世界上最有福气的老百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