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葛轩 《南风窗》2010,(25):36-37
<正>"就像将阿里山的小火车直接搬到广州市区,我们是希望籍本次亚运会之机,在充满台湾风情的氛围中,大陆消费者可以切身品尝正宗的‘台湾啤酒'。"11月14日晚,台湾烟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游杭柳博上谈及正在"登陆"的台湾啤酒时,低调中满溢自豪与亲和力,犹如台岛徐来的醇和之风,一瞬间令人想起海净沙明、鸟语花香等等事关台湾风物的最直观感觉。不过,深度交流记者进一步得悉,台湾啤酒此次8000万元赞助广州亚运会,"登陆"可谓"挟重"而来。  相似文献   

2.
最近,陈水扁当局为谋求一党之私、一己之利,不惜破坏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牺牲台湾同胞的根本利益,不断采取挑衅行动,推动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的公投、以台湾名义申请加入联合国等"台独"分裂活动,遭到两岸同胞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与严厉谴责。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事实。如果陈水扁在此问题上一意孤行,铤而走险,他就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3.
"一国两制"是思想解放的直接产物,绝非政策僵化保守的标志。"一国两制"并未停留于港澳模式,构建台湾模式恰恰是"一国两制"具有开放性的最新表现。"一国两制"有香港、澳门和台湾三个模式,而不是一个模式,应设置"一国两制三模式"研究议程,而不是"一国两制一模式"的议程。台湾模式将是与港澳模式有较大区隔的一种模式,需要单独构建。台湾模式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与港澳模式着重于解决两制问题不同,台湾模式首先着眼于解决两岸在一国方面的矛盾,也就是如何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其所反映的主权与治权的关系与港澳模式不甚相同,故需采取特殊方式处理二者关系;在认定双方均是"宪法一中"的前提下,如何解决台湾定位问题是构建台湾模式的关键。只有根据对台政策新思维进行理论创新以产生新的理论论述,并做出对台政策的重大调整,才能成功构建台湾模式,也才能使之具有应该有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4.
自甲午战争后,台湾问题始入中俄关系视野,在新中国与苏联的外交关系中更存在着明显的"台湾因素".在苏联存在的69年内,苏联政府始终坚持了"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但是在利用"台湾因素"方面却几欲诡诈,为已所用.  相似文献   

5.
钟岷源 《南风窗》2010,(6):29-31
针对两岸签署ECFA将"严重冲击"台湾农业之疑,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福建过程中对台喊话,亲自阐明ECFA不会"肥了大陆,瘦了台湾"。  相似文献   

6.
以台湾舆论或涉台舆论为研究对象,或者用舆论方法研究台湾的研究,统称台湾舆论研究,它与台湾民意研究、台湾新闻研究、台湾传媒研究及台湾政治研究,彼此重叠,却并不从属。其学术谱系中的定位有两个区间,一是处在台湾研究的学术谱系中,台湾舆论研究与台湾政治研究的关系最为密切,调性更趋类似,地位举足轻重;二是处在中国舆论研究的学术谱系中,台湾舆论研究有着相对完整的发展周期,其舆论场相对独立,舆论主体多层多样,舆论形式异常发达,舆论议题更呈"米"字型结构错位层叠,是中国舆论研究不可多得的区域研究特例。台湾舆论研究的存在及其价值是由其研究对象决定的,其在台湾研究与中国舆论研究双重缺失的不对称现象急需扭转。  相似文献   

7.
一个中国还是两个中国?1989年3月15日晚,国际关系研究所的郑永平谈了他正在撰写的硕士论文《一个中国还是两个中国——看第一次台海危机中的美国对华政策思想》之基本构思。与会者就此进行了讨论。讨论集中在:①"两个中国"政策是中国批评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割裂中国而概括出来的提法还是美国自身明确提出的政策?饶戈平提出是前者而非后者。论文的作者和大多数与  相似文献   

8.
在H1N1流感事件、政党乱象,金融风暴充斥的台湾新闻网当中,突然冒出了一则让台湾50岁以上的文化人震惊、惋惜的消息——被誉为"纸上风云第一人"的资深报人高信疆病逝。"70年代高信疆以狂狷之姿引领文坛风骚,为台湾报纸副刊开创出前所未有的格局,屡屡在文化、艺术、思潮上创造议题与风潮。"关于他的报道,占满了《中国时报》5月7日  相似文献   

9.
要签署贸易协议,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早日推动两岸间的"综合性经济合作协定"(CECA)能够尽快抵消"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对台湾的负面效果。目前台湾的时间压力其实很大。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的两位北大学生领袖,率队游行高举大旗的总指挥傅斯年和亲笔起草了《五四运动宣言》的罗家伦,在1949年皆选择随国民政府迁往台湾。那一代"新青年"中,同样选择的人并不少。然而,迁台之后的国民党在总结大陆失败的教训时,自然地想到了青年学生运动对其政权的威胁性,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蒋氏从未放松过对台湾校园和台湾青年思想的钳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大学,最具影响力的青年导师,胡适之外,便是殷海光。生于1919年的殷海光先生自称"五四之子",他从不过任何中国传统节日,却只在"5月4日"这天放鞭炮与学生庆祝并纪念。正是他及同代人在国民党钳制下以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传导并培育下来的"五四"精神,在台湾经数十年的酝酿,最终于80年代末期生长为改变历史的又一支青年力量。除殷海光的自由主义思想外,左翼思想在70、80年代的台湾流传于更隐秘的地下,这一"五四"运动的另一脉络在台湾青年当中,同样具备相当的吸引力,并直接构成了1980年代台湾学运与基层民众紧密关联的另一谱系。经历如上的发酵,涌动的社会思潮和学生运动最终引发了改变台湾历史的"野百合学运",1990年3月和5月,在全球性的民主化浪潮中,发生在台北中正纪念堂前广场...  相似文献   

11.
5月24日,上海市台湾研究会召开会议,分析台海局势的今后走向,上海方面一些对台问题的高层智囊人士出席了会议,他们传递出来的信息是:鉴于今后4年将是台海之患的"多发期"和"高危期",中国大陆将采取各种措施全方位遏制"台独"势力。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都在台湾海峡及其周边水域举行重大的军事演习。这些演习JL乎是同时进行的,这并非巧台减偶然。美国太平洋部队司令托马斯-法戈海军.上将当时正在对该地区进行例行访问。他访问jlE京时,r11国夕}长李肇星告诚他停止军事演习,停止向台湾出售武器,这恰恰就是李肇星上周向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发出的警告。美国军事官员证实说,如果说举行“夏季脉动2004"军演完全是为了台湾和小闲火陆的利益,那就有点夸人其词了。奖国国防部一位高级人士对本报记者说:“说这次演习是针对中国的,是不突之词。同样,说它不是针对中国…  相似文献   

13.
外国人觊觎台湾由来已久。早在17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了寻求与中国通商之根据地,就曾派兵舰进驻澎湖。1626年西班牙人也派舰占据基隆港。早期殖民者竞相在台湾寻求立足点,扩张殖民地,垄断海上贸易,并试图向东方传播天主教。1858年,清廷与英、法、美、俄签定了天津条约后,福建之台湾成为通商口岸,外国人潮水般地涌入台湾。他们在台湾的活动主要有三大方面:外交方面,以领事制度的设立与发展为代表;经济方面,以台湾海关被外国人操纵为代表,同时包括采矿、铁路诸方面的经营;文化传播与冲突方面,以外国教会在台湾的…  相似文献   

14.
1662年。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就对荷兰人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台湾的原住民和汉人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他们祖祖辈辈共同开发拓殖这个宝岛,使炎黄子孙在此繁衍生息、中华文化在此生根发展。他们有着反抗异族侵略、坚守民族精神的光荣传统,“先民为了克复旧地,尝尽艰辛,抛头颅,洒热血,不断地与异族作生死之搏斗,因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是史不绝书。  相似文献   

15.
2007年年底,中国国家安全部门罕见地发出通缉令.通缉窃取我军方情报的台湾网络间谍李芳荣。据悉,李芳荣原是台湾的民间黑客.后被台湾"军情局"招募,专门从事网络窃密勾当。事实上,除李芳荣所在"军情局"网络情报系统外,台湾"国防部"麾下还有一支更为神秘的专业网络战部队.这就是鲜为人知的"老虎部队"。  相似文献   

16.
特朗普政府的台海政策及其动向事关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将对中美关系、台湾地区与美国的关系、海峡两岸关系产生直接影响。特朗普政府有别于奥巴马政府,台海政策不在其施政的优先位置;台海政策从属于美国的对外战略、亚太战略与中美关系,但突出台湾在美国亚太战略中的地位;台海政策整体上服务于美国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需要,同时服务并服从于"让美国重新伟大"的目标;这些构成特朗普政府台海政策的主要特征。基于此,特朗普政府的台海政策主轴仍是"分而不独、和而不统";不会"弃台",不会放弃"一个中国政策",但也不会严格按照"一个中国政策"行事,更不会支持中国统一;不希望两岸关系紧张或发生军事冲突,也不会让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障碍。影响特朗普政府台海政策走向的因素既包括特朗普本人及其团队和官僚体系对台湾问题和中美关系的认知,也包括中美关系的发展,还包括台湾民进党当局的对美活动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演变。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的敏感问题,但在不同阶段其敏感程度有异,这取决于中国大陆对特朗普政府台海政策调整的反应与反制程度,以及特朗普政府是否明确中方底线。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大以零反对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反映了全中国13亿人民的民意,代表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声,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和理解。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反分裂法其实是被"台独"势力逼出来的。岛内"台独"势力掌权以来,加紧"去中国化",变"渐进台独"为"急进台独",使和平统一的努力受到越来越大的干扰和破坏。特别是去年台湾"大选"以来,台湾当局和岛内"台独"势力公然抛出了所谓"法理台独",企图用"公投"的方式,通过"宪政改造"、"制定新宪法",在"法理"上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对台湾  相似文献   

18.
《南风窗》2014,(16):94-94
<正>过去相当长时期,台湾虽有一些进步,但官僚主义的传统犹存,官吏在对待人民时,仍有极大的滥权空间。我长期以来,在台湾从事文学、文化和思想评论之写作,算是评论人,但从来没有闹过新闻。但最近因缘凑巧,我却成了不小的新闻人物。原因是,2012年台湾的马英九狠斗王金平,媒体称之为"九月政争"和"灭王大计"。事情发生后,我找了一个大官朋友,他告诉我马英九的"灭王"是在2012年进境美国时,与"驻美代表"金溥聪密会而敲定。所以我在2012年  相似文献   

19.
台湾的"总统"马英九执政上台,岛内批评不绝,觉得小马哥缺乏领袖底气、强人风范。马"总统"政绩不彰,只有从"文化"着手,忽然提出台湾要跟大陆一样,中国文字"书繁识简",先与大陆实现文字的"纸上统一"。  相似文献   

20.
臧英年 《南风窗》2013,(11):24-25
台湾当局在不满菲方答复的情况下,实施制裁等反制措施,这便正是"言出必行,剑及履及"的认真表现,要力迫菲方及早就范,令人刮目相看。5月9日,台湾渔船"广大兴28号"遭受菲律宾公务船乱枪扫射,65岁的台湾渔民洪石成不幸身亡,台湾渔船上留下弹痕累累的众多穿孔。中国大陆方面,已由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和国台办发言人杨毅一再正告菲方要为此负责,要求菲方认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