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日民族》2013,(9):11-11
《狂欢佤部落》汇集了佤族神话传说、祭祀、民风民俗等内容,再现了佤族从原始社会中走来,在佤山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集中展现出佤族文化神秘、古朴、自然,阿佤歌舞粗犷豪迈、阿佤人热情奔放的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为古老的佤族文化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2.
临沧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因全国60%以上的佤族人口世居于此而成为中国佤族文化的荟萃之地。2002年4月28日,古老的临沧城流光溢彩,春光明媚。伴随着第三届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的脚步,一台《走进佤山》的大型民族歌舞表演,拉开了第二届中国临沧佤族文化旅游节的序幕。佤族歌舞之魂4月28日上午,春风拂面,南汀河水奔流得格外欢快。世纪大道上,木鼓声、号角声、呼喊声摇撼大地,琴弦声、跺脚声、欢歌声融汇一起。阿佤小伙敲响了震天的木鼓,美丽多情的阿佤少女甩起了黑发,以如火的激情,演出了一台气势恢宏而又美不胜收的大型…  相似文献   

3.
佤族是云南省的世居民族之一。佤族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笔不可多得的人文资源。目前对佤文化的研究仅限于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及人口学等方面,从旅游角度对佤文化进行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比较苍白,佤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还未受到足够重视,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佤族历史悠久,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滇西和滇西南地区。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有布饶、阿佤、佤3种方言。上世纪30年代,进入阿佤山区的外国传教士,曾用拉丁字母设计了一套用来拼写佤语的文字,佤语群众管它叫“赖撒拉”,意即“传教士文字”,流传不广。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帮助下,设计了新的佤文方案,经过推广应用,现已成为我国佤族的通用文字。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阿佤山秘境神韵,也养育了一个"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积淀了厚重底蕴的民族文化.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民族文化生机盎然,佤族歌舞绽开了更加绚丽的新花.在临沧,一群不甘寂寞的佤族热血青年,创办了桑嘎艺术学校,组建了桑嘎艺术团,他们在从一个打工者到创业者的转变中艰难奋起,让沉睡在大山中的民族歌舞飞出云南,飘向四海,走出了一条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叶孜 《今日民族》2001,(5):22-24
云南民族出版社佤族女编辑鲍明秀哽咽着一遍遍朗读这首佤族神话史诗《葫芦的传说》,在这优美动人的长诗里蕴含着浪漫的伤感情调。长诗的译者,也是她的启蒙老师刘允褆,去世已有半年。她告诉记者,刘允褆年届花甲即匆匆辞世,回顾他这一生,作为一个北京人,或许在学术或者是文学上没有什么惊人的成就,但他把大半生心血和情感献给了佤山,献给了佤族人民,他是佤族人民心目中“佤山的儿子”。 诗人、佤语翻译家、副编审、云南国际友人研究会秘书长刘允褆生前好友们的诉说,把记者的视线带进到一个饱含佤族情结、血液里浸透着阿佤魂的普通…  相似文献   

7.
阿佤山印象     
走近临沧,便走近了阿佤,走进沧源,便走进了佤山;阿佤山再高,却有条条山路通向山外。佤山是神奇的,阿佤人的胸怀是敞开的。在大雾淌散,新茶待摘之时,我们走进了佤山。佤山沧源,我国佤族聚落之乡,全县现有佤族人口12.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3.8%,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28%。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临沧地区西南角,全县地势北高南低,峰峦连绵,平均海拔在1500~2000米之间;境内河流纵横,主要有南滚河、小黑河,属萨尔温江水系;拉勐河、勐董河,属澜沧江水系。全县有闻名遐迩的古崖画群、南滚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  相似文献   

8.
云南民族出版社佤族女编辑鲍明秀哽咽着一遍遍朗读这首佤族神话史诗<葫芦的传说>,在这优美动人的长诗里蕴含着浪漫的伤感情调.长诗的译者,也是她的启蒙老师刘允褆,去世已有半年.她告诉记者,刘允褆年届花甲即匆匆辞世,回顾他这一生,作为一个北京人,或许在学术或者是文学上没有什么惊人的成就,但他把大半生心血和情感献给了佤山,献给了佤族人民,他是佤族人民心目中"佤山的儿子".  相似文献   

9.
陈士珍 《今日民族》2008,(10):32-33
甩发舞,佤语叫“稿西尾给嘿”,是流传于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永和社区(永茸寨)、班老乡纳勐村的佤族民间女子的舞蹈。佤族妇女自古以长发为美,每当妇女在竹楼下洗净长发后,就要低头梳理,甩发晾干,于是乌黑的长发就随风舞蹈。  相似文献   

10.
毕登程 《创造》2014,(4):62-63
正临沧其实还应该再打响另一个重要的佤文化品牌,那就是承接着司岗里文化的司岗格—西念壤文化。多年来,虽然临沧并非佤族自治州,但有眼光的临沧历届领导抓住特色文化,举全市之力着重打造佤族文化,一个耳熟能详的口号就是:"临沧,世界佤乡。"其结果,临沧市,当然主要还是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佤文化宣  相似文献   

11.
胡云 《今日民族》2014,(3):20-21
<正>阳春三月,北国冰封还未解冻,孟连县富岩镇芒冒村早已是山花烂漫,莺歌燕舞,呈现一派绿色生机。还未下车就能听到寨门上的铜铃叮当作响,清脆回荡,让人心旷神怡。这是佤山群众对客人的欢迎和美好的祝愿。走近寨子,一眼就能看到悬挂在寨门上的牛头,佤山牛头是神秘的象征,是佤族人民的信仰,牛头挂得愈多预示着这个寨子里的人生活愈富裕、愈幸福。  相似文献   

12.
《今日民族》2013,(9):18-18
佤族音乐舞蹈史诗《司岗里》,以《司岗里》史诗的核心思想为主线,通过真实的九大人文自然符号,演绎阿佤人敬畏生命、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团结和谐的普世精神和弘扬传统、自强诚信、广结天下、勇于创新的人性品质,让人们在音乐、舞蹈和诗的审美享受中,感悟佤山、佤族、佤文化的丰富和独特的内涵。吉歌由《恐慌舞》、《击石舞》、《取新火》、《古歌》、《火把舞》构成。反映阿佤先民对生命、对自然的认知,生发和积累万物有灵、和谐生存的原始意念,昭示佤山古老文明的活水源头。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中华民族艺术的百花园里,中央民族歌舞团恰似一朵长盛不衰的民族歌舞艺术奇葩,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与神韵,被誉为"水不凋谢的民族歌舞艺术之花"!中央民族歌舞团成立于1952年,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少数民族文艺院团,现有400多名各民族艺术家和演职人员。成立60年来,中央民族歌舞团始终以继承,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为宗旨,依托辽远广袤、艺术土壤丰饶的民族地区,广纳贤才名士,以醇厚的文化底蕴滋养艺术生命,培养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实力雄厚、成就卓著的艺术家、创作了许多经久不衰的歌舞经典,为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宝库增添了一颗颗历久弥新的耀眼明珠。  相似文献   

14.
佤族的龙崇拜,表现在他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在服饰上也有表现,如沧源县佤族妇女头饰中的彩虹头饰就是典型的例子。佤族妇女喜欢蓄长发,她们常常以自已头发的黑、旺、长而自豪。男女青年中,谁的头发旺盛而黑亮,谁就会被旁人更加地爱慕,因此,他们特别地爱护自已的头发,更喜欢梳理打扮自已的头发。佤族女孩子们从十一二岁起就预备好了彩虹头饰的主要饰物,即一撮三尺长的黑丝线、五根三米长的不同颜色的毛线和六颗彩色毛线绣球等。装点彩虹头饰时,先把长发梳理平直,将长发根部用线扎紧,然后将黑丝线附在长发上,黑丝线一定要比长发长出五六…  相似文献   

15.
福荫     
山路崎岖。车子经过的地方,会掀起漫天的黄尘。黄尘雾中,偶尔会在山腰或是山的某个脊处,显露出佤族人居住的寨子。寨子在纷纷的尘埃里影影绰绰,仿佛某种孤立的影像,车身再一闪,它们就不见了。这就是缅甸佤邦的永黑了。永黑是佤邦境内的一个县名。这里的海拔、气温以及土壤,都是最适宜种植罂粟了。所以,这儿的当地人,他们是嗅着罂粟的花香出生的,因为他们的祖辈一直就是靠着种植罂粟过活的,除了罂粟,他们甚至不知还能在土地上种植什么。更因为,种植什么,都不如种植罂粟所得的收入,虽然这收入对于山民们来说也是微乎其微。一路上,我看见了许许…  相似文献   

16.
2012年3月,我在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的中课乡窝笼村待了一个星期。窝笼村有个民间艺人叫尼端,1948年出生,擅长佤族乐器和歌舞,是西盟县三位省级民间艺人(音乐)之一。我的工作就是调查了解窝笼村佤族传承音乐歌舞的情况,并尝试着给尼端寻找一些有潜质的年轻学员。  相似文献   

17.
沿着澜西公路进入佤山,在澜沧与西盟交界处,栖息着一个佤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秀美的村落--勐梭镇博航自然村。
  博航村是一个佤族聚居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村内的森林遮天蔽日,林间山花灿烂,这里的佤族群众大多能席地而歌,即兴起舞,佤族神话为村子增添了神秘色彩。然而,这样一个美丽的村落,过去却十分贫困,直到2007年,西盟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次调研,打造“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的思路逐渐清晰,对博航村的改造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8.
吴平 《今日民族》2001,(3):28-31
在西盟佤族地区,有一个叫“天堂──西盟佤山部落风情园”的小型文化场所,并拥有一个业余民间演出团体──西盟佤山民间艺术团。它们由佤族私人出资兴力和组建。这件事发生在西盟这样一个解放前夕还处在原始社会时期的闭塞的国定特困县,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西盟县城里有个“民俗村” “西盟”在佤语里的意思是“一个能找到金子的地方”,但多年来,他却被“贫穷”二字深深困扰。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这里处于原始社会时期,至今还保留着原始社会生活方式的某些残余,村寨里奉行着见者有份、平均获取的原始共产主义分配方式,对外物品交换…  相似文献   

19.
4月10日至13日,西盟佤族自治县举行成立50周年庆祝纪念活动暨第五届中国佤族木鼓节,龙潭美景如画佤山新歌嘹亮,各族人民在木鼓声中歌颂党恩,歌颂新生活。11日上午,普洱市祝贺团团长、市委书记卫星在庆祝活动开幕式上宣布西盟佤族自治县成立50周年庆祝纪念活动暨第五届中国佤族木鼓节开幕。  相似文献   

20.
佤族鸡肉烂饭,佤语称“迈尼亚布勒”,“迈”为烂饭,“尼”为肉,“亚”为鸡,“布勒”为佤族自称,连起来就是佤族鸡肉烂饭。佤族鸡肉烂饭历史悠久,是佤族食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一、佤族鸡肉烂饭由来的传说佤族鸡肉烂饭的由来,传说是古代时候,有一对佤族夫妇生育的儿女很多,成了一个大家庭,这些儿女长大后,姑娘嫁出去了,儿子结婚后分家出去了,多年互相没有见面,因此,有一年过年的时候,兄弟、姐妹互相邀约回来看望老人。父母没有办法给儿女吃好的东西,只有把自己养的唯—一只鸡杀了,和大米、冷水一块放进土锅里煮成鸡肉烂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