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刑事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长期存在的超期羁押现象,不仅严重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阻碍了我国刑事诉讼法有关人权保障功能的实现,而且有损公安司法机关的形象。所以一直以来是我国检察机关重点清查的对象。对于超期羁押我国在法律明确持否定态度。为有效防治超期羁押,近十几年公安司法部门还专门出台相关的司法文件,指导司法实务工作,但是防治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仅强调加强执法力度远远不够,必须在强调执法观念转变的同时,为转变执法观念进行制度构建,这样才能使防治超期羁押工作中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对整个法治政府的建设起着甚为重要的作用。但我国行政执法存在执法程序性规定缺失、执法责任、执法方式、执法观念滞后等方面的诟病。对此,我们应该立足于行政执法规定的完善,从执法方式转变、执法过程参与、执法责任追究等方面出发,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以促进当下我国法治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吴涛 《人民论坛》2014,(8):126-128
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对整个法治政府的建设起着甚为重要的作用。但我国行政执法存在执法程序性规定缺失、执法责任、执法方式、执法观念滞后等方面的诟病。对此,我们应该立足于行政执法规定的完善,从执法方式转变、执法过程参与、执法责任追究等方面出发,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以促进当下我国法治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为此应当: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相似文献   

5.
李观文 《传承》2015,(3):96-97
目前我国城市乱涂乱贴小广告的情况泛滥,而且屡禁不止,影响城市形象,严重的话甚至导致欺诈、造假犯罪等严重恶果。要有效治理这种"城市牛皮癣",必须完善立法做到执法有据,严格执法形成执法常态,司法参与追究刑事责任,畏法守法树立法治意识,即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角度探讨治理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信念和观念的总和,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反映,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适应新时期政法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7.
司法迁就转向法治治理:基层法院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乡村社会属于熟人社会,在调整人们关系中民间法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由此便引致了基层法院审判职能困惑、司法方式随意、审判依据虚无及审判权威缺失等问题。实际上,我国当前乡村司法法治化条件业已成熟,如持续广泛的普法教育,提升了基层民众的法治意识及诉讼能力;变动的乡村社会规范结构,改变了礼法等思想的支配地位和影响范围;转变的乡村社会矛盾,涌现出大量的新型民间争端;优化的基层法官队伍,彰显出优良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不过,坚守法治之路并不代表着绝对垄断司法专业化、绝对运用审判技术、完全排斥诉讼契约、全盘放弃调解方式,村司法法治化道路必然是一条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我国政法领域正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旨在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指导我国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以确保政法工作正确  相似文献   

9.
公正司法是司法机关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和永恒主题。它不仅是司法行为、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标准,更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保障。公正司法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现代化,执法者的执法理念也要跟上时代的进步、适应现代民主法治的要求。所谓执法理念,是执法者对现行法律制度、原则的一种理性认识和观念,它直接影响执  相似文献   

10.
要真正推动依法行政,建设良好的可持续的法治秩序,应该改革和完善现有的立法、执法和司法体制,真正做到让一线执法者真正拥有执法权,而且其智慧可以直接贡献给立法者。尊重一线执法者,控制行政领导影响一线执法的权力,依靠复议和司法程序来监督一线执法者的权力,是建设良好法治秩序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11.
毛寿龙 《人民论坛》2011,(10):14-16
要真正推动依法行政,建设良好的可持续的法治秩序,应该改革和完善现有的立法、执法和司法体制,真正做到让一线执法者真正拥有执法权,而且其智慧可以直接贡献给立法者。尊重一线执法者,控制行政领导影响一线执法的权力,依靠复议和司法程序来监督一线执法者的权力,是建设良好法治秩序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12.
言论8则     
《人民政坛》2015,(4):41
应充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的作用,努力使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入脑、入耳、入心,使公民确立法律至上的现代法治观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研究所副研究员谭日辉近日在媒体上撰文指出,全社会具备法治意识,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也是立法、执法、司法追求的最高境界。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治官,从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抓起。有些领导干部把依法行政看得很淡,领导干部要尊  相似文献   

13.
方明 《群众》2014,(11):18-19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是对党的十五大以来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的深化与发展,全会不仅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还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具体内容。"法治体系"和"法律体系"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有着本质区别:法律体系是静态的制度体系;而法治体系是立体的、动态的、有机完整地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都纳入其中,体现了法治的整体要求。前者重点在于建立法律规则,后者则强调实现规则之治。实践表明,法治是降低国家治理成本、实现治理价值目标的最佳途径。没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化,就没有国  相似文献   

14.
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建设高素质的法治专门队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专门的法治队伍"主要包括在人大和政府从事立法工作的人员,在行政机关从事执法工作的人员,在司法机关从事司法工作的人员",将立法队伍与执法、司法队伍并列为三支法治专门队伍。执法、司法等是法的适用活动,处于法的运行环节,立法是法的创制活动,处于法的产生环节,三支法治专门队伍在思维、  相似文献   

15.
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治的功能、作用、实施等方面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信念和观念的总和,是社会主义法洽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反映,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这一理念将现代法治理念与中国特色结合在一起,既反映了法治发展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特殊需求,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以及和谐社会构建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司法判决可以改善法治环境和人文条件,矫正传统清官文化与法治观念的错位与背离,可以使公众明晰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疏离与亲和,可以为公众行为提供合理的预期结果,这是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的四个内在机理。公众朦胧权利意识的觉醒、互联网时代下的司法红利、裁判文书的公开以及司法判决的科学性化倾向是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的四种外在驱动力。司法的良性发展,个案确认以及固化一般规则,发挥指导性案例的指导作用,导引网民以及媒体理性参与和践行案例法治文化实践是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的5种必经路径。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在新形势下.如何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提升法官队伍素质,如何促进公正司法?8月8日,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何鸣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相似文献   

18.
公民法律意识是地方法治建设的观念基础和思想支撑,构成地方法治建设的评价尺度和精神支柱,有助于地方法律制度的良性实施、运行和完善以及形成外在良好法律秩序。在地方法治建设中要提升公民法律意识,就要求地方法规和规章的制定必须在内容和程序上都贯彻民主、法治的理念和精神;以规范和制度促进执法和司法公正,通过公正执法司法行为营造良好法治氛围;通过对法律教育内容、方式、途径和对象的更新增强公民对法律的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19.
李泽 《求索》2008,(1):91-93
公民参与法律对我国法治运行的各个环节都将产生巨大的促动作用,是支撑法治运行的主体性力量。公民对立法活动的参与,有助于表达与平衡多元化的利益;公民对执法活动的参与,有助于提高法律的实效性,增强法律的开放性;公民对司法活动的参与,既能主张和维护权益,又有利于法院裁决发挥其意识形态功能。总之,公民对法律的参与将有效促进立法、执法、司法活动,进而推动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日益复杂和严峻,我国犯罪的暴力化倾向也越来越突出,人民警察在执法活动中使用枪支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每次涉及警察开枪的案件都会被媒体作为一个"看点"进行报道,从而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为此,一方面警察必须转变使用枪支的理念,确立"以人为本,尊重生命,节制权力,维护法治"的观念;另一方面,必须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司法审查与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