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登辉上台之初.蒋经国留给台湾社会的是追求国家统一、开放两岸探亲、开启政治改革等等政治遗产;李登辉下台后,留给台湾社会的是“两国论”、民进党上台、“台独”活动猖獗等等政治遗产。李登辉的分裂主义路线是指李登辉当政时期以分裂为指向的意识形态和内外政策的总和。  相似文献   

2.
自1949年国共内战、国民党兵败退据台湾以来,整整50年了。其中两蒋时期近40年,李登辉时期10余年,两岸迄未正式结束敌对状态。海峡上空风云变幻,时雨时晴,阴云常在,从未出现过持续。稳定的晴空。尤其是自李登辉主政台湾以来的10余年,形势更有愈来愈险恶之势。统乎独乎?和乎战乎?势必作出选择。笔者认为,统则必和,独则必战。但愿两岸得以化干戈为玉帛,此乃两岸中国人之大幸,更将有利于台湾的发展。以下拟联系台湾岛内政局,就两岸50年来的关系及现在和未来发展发表一点看法。一、过去“怎么看?”对蒋介石、蒋经国…  相似文献   

3.
略论李登辉大陆政策的“台独”本质曹治洲*李登辉主持台湾岛内政务以来所推行的大陆政策,离中国统一最终目标越来越远,也离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越来越远,究其原因,就在于李登辉的大陆政策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分裂意识和明显的“台独”本质。因此,尽管李登辉在口头上...  相似文献   

4.
刘佳雁  张华 《台湾研究》2009,(2):27-31,41
“侨务”政策是台湾当局拓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党败退台湾以来的数十年间.台湾当局的“侨务”政策经历了一个从最初的巩固与海外侨社的传统关系,争取侨心认同。积极服务于国民党对台湾的统治,逐步转向以“侨务”推动“外交”、以文化维系侨心的过程。2000年3月台湾实现首次政党轮替,民进党上台,台湾当局推展“侨务”政策的政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1999年7月9日,李登辉公然宣示“两国论”,使其蓄意将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阴谋图穷匕首见,完全暴露在世人面前。当然,纵观近十年来李登辉分裂祖国的言行,可说是不胜枚举。特别是自1991年首次“修宪”开始,李登辉便在对整个社会行为具有约束或指导意义的意识形态领域,包括在法律、政策以及社会公众意识等各个方面,极力构筑所谓的“台湾人国家”、“分裂的政策”、“台湾人意识”,为其分裂活动不断地制造法律依据,并从政策上控制岛内民众,从社会心理上误导岛内民众。这是李登辉分裂理念与行为的最集中体现,危害性也更为…  相似文献   

6.
李登辉大陆政策思想研究杨梓辛登辉在台湾主政的时期,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最快、亦是两岸关系发展日趋复杂化的时期,因此对李登辉当局的大陆政策乃至李登辉本人的大陆政策思想,便产生了众说纷纭的现象。有人说李主张统一,有人说李是口统实独,还有人则说李是不统不独,...  相似文献   

7.
论台湾推行“务实外交”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冲击萧敬,张黎宏一、前言自李登辉在台湾执政以来,台湾当局的对内、对外和大陆政策在不断变化调整之中。就其对外政策而言,一反过去的“汉贼不两立”和很少“主动出击”的传统,以一种名为“务实外交”的政策逐渐取代了蒋氏父子...  相似文献   

8.
当事人     
《南风窗》2009,(9)
蒋经国百岁冥诞,两岸再忆4月13日是蒋经国百岁冥诞,马英九政府举行一连串纪念活动,即使李登辉也参加了官方纪念活动。有评论认为,正因为蒋经国的  相似文献   

9.
一个时代的文化思潮总是受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制约。台湾在蒋介石、蒋经国依附美国、反共专政大背景下,其文化思潮与政治有更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自从1949年国民党政府溃逃台湾以来,台军的军事战略先后经历了“反攻大陆”、“攻守一体”及“固守防卫”等三次军事战略的调整和五次大规模整编部队,再加上1997年由李登辉政府颁布实施了“精实案”,从而使台湾军队的军事实力得到极大增强。目前,按照台湾奉行的固守战略,  相似文献   

11.
台海两岸关系是中国人的“心结”,祖国统一是中国人的最大心愿。近半个世纪,国共两党的恩恩怨怨在蒋介石“汉贼不两立”的敌视中和李登辉“生为台湾人的悲哀”的台独倾向鼓噪下,被戏剧性地导入了国际大国关系和地缘政治的怪圈。美国、日本、俄罗斯、东南亚、东欧、美洲……纷纷在海峡两岸摆下不同的“游戏”方阵。由此,围绕台湾问题所形成的国际环境和两岸的“外交角力”成为研究者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李登辉“务实外交”综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登辉在主政台湾十二年期间所推行的“务实外交”,竭力利用了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及岛内政治经济情势的急剧变迁,把确立“主权国家”地位视作台湾“生存发展的重要目标”,竭力通过扩大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图谋使台湾问题“国际化”,两岸在国际上的斗争因此进入了统一与分裂的尖锐复杂的斗争阶段。本文拟从“务实外交”的阶段划分、特点、政策矛盾等方面进行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13.
李登辉分裂主义批判杨毅周李登辉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全新的大陆政策和“外交政策”。这套政策被人们冠之于“独台”之名。“独台”显然源之于“台独”,它的词意含糊不清,或许是如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李登辉这套政策模糊不清的认识。如今,李登辉的访美,自己为自己的...  相似文献   

14.
李登辉与台湾“民意”潜在冲突简析——从白晓燕案引发的抗议风潮谈起毛仲伟*在推动台湾政治转型过程中,李登辉是“民意”不离口的政治人物,“民之所欲、长在我心”几乎成了李的口头禅,他曾凭此历经朝野激烈权力斗争“无往不胜”。昔日“党内大总管”李焕、“末代军事...  相似文献   

15.
谁是台湾海峡“一号大麻烦”的制造者?自然非李登辉莫属。有海外传媒评论道:“李登辉的‘两国论’既出,领袖变成赌徒,人民则成为赌注,台湾难有宁日,甚至会有更大的悲剧。” 李登辉制造了“一号大麻烦”之后,7月25日,李登辉的近身顾问、国民党党营事业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泰英,在泰国曼谷又公开表示:中国大陆一旦武力对台,台湾会马上发射导弹袭击香港和上海外海,藉以驱使外资自大陆撤走。给当地经济造成动荡、  相似文献   

16.
台湾“宪政改革”再透视杨立宪今年7月29日,台湾“二届国大”第四次临时会三读通过台当局第三阶段“修宪案”,至此,由李登辉1990年当选“总统”以来所推动的“宪政改革”,在历时四年三阶段的冗长过程之后,终于拉下帷幕。虽然岛内围绕这场“宪改”所展开的斗争...  相似文献   

17.
1999年的台湾政局发展跌宕起伏、复杂多变。一年来,岛内局势演变主要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是行将退位的李登辉为确保其分裂路线的延续加紧谋篇布局,“两国论”是李登辉下台前的“政治交代”;二是面对影响深远的2000年“总统”选举,各党派及各候选人之间提前展开了激烈竞争,宋楚瑜自行参选使“总统”选情三强鼎立,变数增加,国民党执政地位面临严酷  相似文献   

18.
1949年,蒋介石兵败大陆,退守台湾,处在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的境地。而此时,建立不久的李承晚政权也面临美军撤退、国内政局动荡、南北冲突不断的危机。这使战后一直“同舟共济”的蒋介石与李承晚再次联起手来,他们共同强调来自共产主义势力的威胁,策划反共联盟,以促使美国改变对华、对韩政策。而蒋介石则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做文章,用“造势”来加剧紧张局势,欲在南北朝鲜的冲突中寻找挽救台湾的突破口。“造势”成为朝鲜战争前蒋介石与李承晚关系的核心线索,它也与引发朝鲜战争的紧张局势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两岸直接“三通”始终是陈水扁当局在大陆政策问题上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过去四年来,在两岸加入世贸组织、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扩大以及台湾经济持续低迷的形势下,两岸直接“三通”问题更成为陈水扁当局难以回避的问题。然而在两岸直接“三通”问题上,陈水扁当局在基本延续了李登辉时期的“间接”、“单向”、“有限度”的政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策略手法。由于陈水扁当局对两岸直接“三通”问题采取了拖延策略,致使两岸直接“三通”至今不能实现。本文拟就陈水扁当局在两岸直接“三通”问题上的策略运用、成因及其影响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
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战略敌对关系全面改善。美国逐渐减少了在台军事力量,加上大陆综合实力提高,国际地位上升,蒋介石终于意识到“反攻大陆”希望渺茫。1973年蒋经国喊出“独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