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过渡性日常生活是我们现在所处阶段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它有着过渡性、二重性、复杂性以及现代性的特点.同时也是社会变革、转型期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映.研究分析过渡性日常生活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文明社会,发展和谐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不仅与女性主义批评有着共同的理论旨趣,还能为女性主义批评提供具体的阐释思路,如日常生活的自在价值、日常生活的思维和活动模式、日常生活的抵抗战术和日常生活的提升方式等等,它们不仅有助于我们洞见一些过去可能忽视或者完全没意识到的问题,如文本中的日常生活特点、日常生活的价值等,还开阔和丰富了我们的理论视界,具有强大的理论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借鉴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于女性主义批评实践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在《机场里的小旅行》中,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机场:一个供人“离开”和“到达”的过渡性空间,一个现代化的“驿站”,但绝不仅仅是冰冷的公共场所。借由阿兰·德波顿的文字,我们看到旅行、工作、人际关系以及日常生活的本质在诗意和温馨的底色中慢慢显现,产生引人遐思的意趣。  相似文献   

4.
宋勇 《传承》2013,(3):90-91
列菲伏尔、赫勒等哲学家关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实际上是继承了马克思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批判的思想。他们深刻批判日常生活的异化现象,强调了“民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给了我们关于“民生”的三维启示。  相似文献   

5.
以日常生活理论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助于克服重物轻人、重非日常生活轻日常生活等弊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的探讨重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教训、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协调机制、传统文化作用于两个领域的方式等,其深层次目标在于推动理论逻辑转化为群众的生活逻辑.  相似文献   

6.
日常生活在全部社会生活中处于本体论上的基础地位,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日常生活世界作为人类生存的背景已经受了到普遍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在他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理应如此。长期以来,我们在高校的管理育人的工作现实中,忽视了日常生活在大学生生活中的本源地位,任由大学生群体过着一种去生活化的神圣生活模式,这是导致大学生群体出现各种问题的源头所在。实际上大学生学业生涯中包括喜怒哀乐在内的全部展开形式,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成因、根据,原初动力和原始类型。我们有必要追根溯源,从源头入手进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用管理的手段来挖掘和规范日常生活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7.
身体作为日常生活的基本出发点,在知识分子的话语中往往是缺席的,因而缺乏一种身体视角。但是,建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身体视角又是一个难题,因为我们无法从流动不居的符号化身体返回到肉身存在。因此,问题的意义就在于依循身体回到当下性、处身性,从而赋予知识分子的批判话语以应有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价值     
文化是一种理念 谈到文化,解释有很多种,其核心是什么?我认为,是从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中体现出来的价值理念。平时人们不经意的日常生活都体现着某种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9.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继承了马克思的社会理想追求和变革社会的实践精神,但其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过于关注宏大的社会政治革命,而较少涉及有关日常生活改造的论述。基于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革命的第二天"的问题,继承并发挥了异化理论,使其进入到对日常生活的批判之中。曾经以统治、束缚为特征的异化机制从传统的政治和经济压迫中逐渐转焕为更为隐蔽的方式,使得技术理性、意识形态、性格心理、大众文化乃至整个生存方式都对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操纵。  相似文献   

10.
“日常生活”的概念无法涵盖那些不按给定规则和模式进行的日常行为,因此有必要界分出事件性日常生活和常规性日常生活两种类型。事件性日常生活表达了一种对制度安排的反抗性,但同时又是非暴力的、非正式的和非组织的反抗,因而不容易被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所关注,后果将是政策的失败和反抗性的积累。对事件性日常生活的理解和认知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人性的低劣,而应该放在更广阔的社会结构状况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就业与保障》2013,(10):53-53
人们常常把“养生”这个词挂在嘴边,却常常忽视一些日常养生的生活小细节,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方式,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日常生活中常常让人忽视的养生细节吧。  相似文献   

12.
许筠 《群众》2013,(4):46-47
网络消费作为一种依托互联网的消费方式,随着互联网在我同的飞速发展,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购物渠道。  相似文献   

13.
刘氚  何绍辉 《求索》2014,(2):34-38
诉苦是民众在日常生活进行利益表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抗争技术。从诉苦倚用客体看,民众在日常利益表达与抗争中塑造出了通过身体、身份和话语的诉苦等类型繁多的诉苦方式。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之所以诉苦,很大程度上因其生存遭遇某种苦难或陷入某种困境,为此他们常借用“哭”、“闹”和“诉诸情感”等策略和技术。在对作为重要学术资源与知识生产场地的中国农村社会生活进行理解与解释时,我们不仅要以底层视角认识和解读历史;同时,亦须以底层视角来分析和理解当下,既要记录千万普通百姓的“已逝去”的社会生活,更要关注其当下“正在发生”的社会事实。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依托于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构造了一种具备数字化特征的虚拟生活空间,呈现出一种关于现实的全新维度。"网课"赋予真实立体化的呈现,提供认识世界的更多方式。"直播"带来确切的真实感体验,成为沟通世界的重要载体。如果虚拟性世界也正在提供人类超越自身经验的机会,那么这也是真实性的自我超越。在这个意义上,"网课"和"直播"等沟通形态带来的生活方式转向,正是带来"可靠性"的器具。通过虚拟现实日常化,来恢复日常生活的秩序,帮助人们重新找回真实性本身。  相似文献   

15.
赵洪涛 《求索》2011,(4):69-71
现代意义上的日常生活,工具理性渗透于社会每一个角落,生活被"异化"了。日常生活空间的区分,其理论的建构充满着各种冲突,一方面,日常生活是被批判的对象,因为其自身就无处不在体现着现代理性的机械性,艺术变成了失去内容的形式,其本真的价值被遮蔽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这种被遮蔽的艺术精神有萌发生机的可能,日常生活并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空间,它有着不同方向的张力,这就在观念上启示我们可以在被工具理性禁锢着的日常生活中寻找突破口,恢复被遮蔽的艺术之维。从现实层面上来说,这对于现代生活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管郁静 《人民论坛》2013,(7):172-174
布依族崇尚自然,倡导简朴,日常生活中透露出一种平淡自然的“素朴之美”。布依族生活中的素朴之美,常常是以古朴的常态文化存在于日常生活层面,具体表现为“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的民族服饰、“宇宙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民居建筑以及“承载文化深层的心理内涵”民俗仪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高虹 《前沿》2010,(4):143-146
日常生活在王安忆的笔下,是真实的社会历史事实,历史在王安忆的观念里不再是正宗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而是由日常生活琐碎的小事呈现出来的。所以在她眼中,都市的历史不是舞厅酒吧浮光掠影的夜生活,不是波涛汹涌的革命热潮,而是琐细平凡,有质有感的日常生活。本文试图从她对琐碎的女性日常生活的关注、对社会主流话语的疏离和对女性叙述方式的执著三个方面分析她独特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8.
谈谈经济学     
经济早已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学家马歇尔对经济学的定义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日常生活事务的学问。既然经济学是一门关于人们日常生活事务的学问,当然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了。我们高一的政治课刚好也叫做经济生活,经济问题与我们现在的生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眼日常生活向度的家庭意识形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家庭教化中的担当从学理和现实层面进行剖析。作为当下中国建设的指导性思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样态,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照日常生活,关照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因此,立足马克思哲学经典文本及其精神实质,科学揭示当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日常生活中、家庭中的传播、指导功效机能,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精神、主体精神、人文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生活化。  相似文献   

20.
"你能把手洗干净吗?"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有很多的细菌,比如我们在使用公共物品的时候——电话、电脑键盘、门把手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容易滋生细菌的地方。那么您是否认真地洗掉过这些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