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菲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在继承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对日常生活这一普通、平凡而又处于基础地位的生存领域做了开创性的探索。该理论在强调日常生活本体论地位的前提下,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的异化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通过日常生活革命实现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理想。不仅开辟了哲学研究的新思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立足现实,揭露了社会之所以不和谐的日常生活根源,强调了日常生活革命对批判地改造世界、争取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的意义,对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婷 《长江论坛》2023,(2):42-49
西方学者批判反思资本宰制的消费主义文化主要包括五种理论进路。一是着眼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提出无止境的消费引发自然对人的“反控制”;二是着眼于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提出象征性消费造成严重的身份和阶层“区隔”;三是着眼于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提出“占有式”消费泛滥导致主体自由的丧失;四是着眼于人与文化关系问题,提出“大众文化”消费对主体批判意识的消解;五是从“日常生活批判”角度揭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殖民化。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吸收这五种批判路径所蕴含的有价值思想资源,对于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防范和规避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所面临的消费主义社会文化困境,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睿 《思想战线》2004,30(6):108-111
具有特定含义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人文知识对“消费时代”的一种文化阐释 ,但当前出现在中国社会的消费文化有其特殊性 ,它由“消费时代”尚未全面来临和消费主义已经形成这两个部分构成。对“消费时代”这一议题的抽象化 ,掩盖了社会不同群体的感受差异性 ,因此应当反省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和当前学术话语的生产机制 ,以剖析“日常生活审美化”、“消费时代”与当下中国社会究竟具有怎样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本文比较研究了列斐伏尔与哈贝马斯的日常生活批判思路。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从日常生活世界这个微观角度入手来批判现代社会。不同点在于,列斐伏尔主要批判了现代日常生活逐步蜕变为消费世界,哈贝马斯则批判了生活世界被体制与制度侵蚀、被殖民化的现象;列斐伏尔求助于诗性的语言学革命来实现现代的乌托邦,而哈贝马斯则认为现代性的希望在于寻找新的合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5.
宋音希 《岭南学刊》2021,(1):123-128
当代西方思想界对消费主义及其意识形态的自觉性反思与批判,历经了从大众文化批判、到社会经济形态批判、再到哲学反思批判的过程;这一过程随着对文化现象的思考与阐发,逐步深入。对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文化政治学思考,也随着文化批判的步伐,逐渐发展并成熟起来;法兰克福学派、德波、鲍德里亚、德塞托等思想家从不同的视角继续深化对日常生活的批判与思考,承接前代思想家理论的同时,结合社会学语境与后现代视域,将日常生活中所蕴含的文化政治意蕴加以发掘、阐释。  相似文献   

6.
高婵 《前沿》2013,(18):64-65
列斐伏尔是一位和20世纪一同降生的现代法国思想大师,是西方学界公认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他提出了享誉世界的现代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并指出,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社会,它已经融入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费已然沦为异化的工具,人们已经被这个社会中的统治阶层所塑造的意识形态所操作本文通过对“消费受控制的科层制社会”这个消费社会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的深入分析,阐述了他关于消费社会理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研究列斐伏尔消费社会的理论对于探讨消费社会的各种优劣,树立一种合理的消费思想,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有着巨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不仅与女性主义批评有着共同的理论旨趣,还能为女性主义批评提供具体的阐释思路,如日常生活的自在价值、日常生活的思维和活动模式、日常生活的抵抗战术和日常生活的提升方式等等,它们不仅有助于我们洞见一些过去可能忽视或者完全没意识到的问题,如文本中的日常生活特点、日常生活的价值等,还开阔和丰富了我们的理论视界,具有强大的理论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借鉴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于女性主义批评实践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继承了马克思的社会理想追求和变革社会的实践精神,但其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过于关注宏大的社会政治革命,而较少涉及有关日常生活改造的论述。基于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革命的第二天"的问题,继承并发挥了异化理论,使其进入到对日常生活的批判之中。曾经以统治、束缚为特征的异化机制从传统的政治和经济压迫中逐渐转焕为更为隐蔽的方式,使得技术理性、意识形态、性格心理、大众文化乃至整个生存方式都对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操纵。  相似文献   

9.
钱钰玫 《传承》2010,(36):142-143
日常生活审美化日益成为一股热潮,在当前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中,德国后现代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的名字出现频率较高,他的《重构美学》因探讨美学的新问题、新建构和新使命而在西方受到高度的重视。通过简要地分析韦尔施在其著作《重构美学》中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阐释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表现及审美泛化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10.
张慧敏 《求索》2012,(1):186-188
日常生活及其批判作为一个问题源于西方现代性的展开,对一个多世纪以来正在努力实现现代化的中国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然而,从"五四"作家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开始,中经左翼文人的激进批判和建国后政治对日常生活书写的压抑,到新时期以降对日常生活热烈拥抱,由于日常生活自身的复杂性与中国社会历史的特殊性使得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与人民大众对其作出判然有别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记者 《群众》2012,(1):29-31
警务围绕民生转:从社会管控到服务民生 记者:徐副市长,您好。长期以来,南京市良好的社会治安为市民日常生活提供了安全保障,也给外地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平安南京”建设的总体情况。  相似文献   

12.
刘氚  何绍辉 《求索》2014,(2):34-38
诉苦是民众在日常生活进行利益表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抗争技术。从诉苦倚用客体看,民众在日常利益表达与抗争中塑造出了通过身体、身份和话语的诉苦等类型繁多的诉苦方式。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之所以诉苦,很大程度上因其生存遭遇某种苦难或陷入某种困境,为此他们常借用“哭”、“闹”和“诉诸情感”等策略和技术。在对作为重要学术资源与知识生产场地的中国农村社会生活进行理解与解释时,我们不仅要以底层视角认识和解读历史;同时,亦须以底层视角来分析和理解当下,既要记录千万普通百姓的“已逝去”的社会生活,更要关注其当下“正在发生”的社会事实。  相似文献   

13.
身体作为日常生活的基本出发点,在知识分子的话语中往往是缺席的,因而缺乏一种身体视角。但是,建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身体视角又是一个难题,因为我们无法从流动不居的符号化身体返回到肉身存在。因此,问题的意义就在于依循身体回到当下性、处身性,从而赋予知识分子的批判话语以应有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陈振明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和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治理论的两个密切联系的部分。“酉方马克思主义”既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又批判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寻求一条既不同于当代资本主义,又不同于现...  相似文献   

15.
《江西政报》2007,(11):40-42
为落实全省“民生工程”,根据《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认真解决群众当前关心的几个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意见》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民生工程”各项任务,今年6月,省政府对各设区市“民生工程”实施进展情况集中进行督查。  相似文献   

16.
赵洪涛 《求索》2011,(4):69-71
现代意义上的日常生活,工具理性渗透于社会每一个角落,生活被"异化"了。日常生活空间的区分,其理论的建构充满着各种冲突,一方面,日常生活是被批判的对象,因为其自身就无处不在体现着现代理性的机械性,艺术变成了失去内容的形式,其本真的价值被遮蔽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这种被遮蔽的艺术精神有萌发生机的可能,日常生活并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空间,它有着不同方向的张力,这就在观念上启示我们可以在被工具理性禁锢着的日常生活中寻找突破口,恢复被遮蔽的艺术之维。从现实层面上来说,这对于现代生活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宁健  娄章胜 《桂海论丛》2002,18(2):56-58
在社会转型这一社会结构调整变革阶段 ,为了充分发挥道德的社会整合功能 ,必须在正确处理意识形态道德与日常生活道德的基础上 ,根据日常生活道德的经常性、相对稳定性和习惯性等特征 ,通过制定规范、加强教育和营造生活环境等措施来加强日常生活道德建设 ,以解决目前面临的道德失范、“道德滑坡”等现实问题 ,促进日常生活的道德完善  相似文献   

18.
杨涛 《时事报告》2014,(7):19-2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涉及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影响企业生存发展,关系国家经济前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金融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重申“金融体制改革要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本期“热点解读”栏目,围绕金融体制改革重点,结合读者日常工作、生活,选取了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存款保险制度、民营银行试点三个角度,邀请权威专家学者解析改革亮点。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捡到东西后,理所当然认为归自己所有。殊不知这样会构成犯罪。天上掉下的“馅饼”,一不小心就会将自己“砸”入牢房。  相似文献   

20.
读《“联系箱”不该生锈》与《问政“大数据时代”》,不禁陷入沉思。 各类“联系箱”大都产生于那个连固定电话都十分紧缺的年代,如“警民联系箱”、徐虎的“水电报修联系箱”等等。它们都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