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道德法律化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水平不容乐观的现实情况下提出的。正是因为道德规范弱化的现实,才使得道德法律化成为有必要。也正是因为道德与法律具有诸多共性,才使得道德法律化成为可能,这一主张才能在现实中得以实施。道德法律化有其历史必然性,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2.
试论道德法律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道德法律化的理论探讨 道德法律化,顾名思义.就是使道德成为法律。道德就是道德,法律就是法律,缘何能够使道德成为法律?其实.正是道德和法律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才给道德法律化提供了理论前提和必要性.如果两者是同一样东西.就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使前者成为后者;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道德和法律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和共同性,这才给道德法律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可能性。 首先.道德法律化的前提和必要性──道德不同于法律。道德是“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善恶价值取向和应该不应该的行为规定。”①而法律是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  相似文献   

3.
如何解决“道德滑坡”现象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在立法领域,道德的法律化自然成为现实的需求.中国传统法律中所蕴含的天然血缘性,为当前我国道德的法律化提供了批判的思路.通过简单回顾和梳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道德法律化的脉络,以期在现代立法中实现道德法律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道德和法律是普遍的人类行为规范,它们共同维护了人类社会的秩序使得其正常的运转.但我们无法不意识到,同我们的祖先相比,我们正处于一个混乱的、衰败的社会.物质的富足不代表精神的健康,经济发展车轮的飞速运转的背面是道德的失落,集体意识的缺失.在这样的环境下,思考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关系,在困境中找寻出口,具有特殊的意义.然而,对于在现阶段提出的将道德法律化的议题,我们不能盲目跟从.通过对道德法律化的合理性的讨论,我认为将道德法律化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将道德与法律有机的结合,才有可能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5.
“重大”道德义务应当成为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大道德义务应当成为我国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关键在于道德义务如何合理的上升为法律义务 ,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普通人实施违反道德义务的行为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有限制的道德法律化不但具有可行性 ,而且可以成为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道德法律化的学理基础及其限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道德法律化的学理基础由道德和法律的内在联系及其共性,道德在一定条件下必须以法律作为自身保障机制的特点所构成。道德法律化的范围就是将全体公民都应该而且必须做到的基本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当道德的价值表现为对行为主体内在需要的满足时,则道德不能被法律化;道德规范体系中高层次的道德要求也不能被法律化,这是道德法律化的限度所在。  相似文献   

7.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学、特别是法哲学的一个重大问题。在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中,道德法律化又是大家争议的焦点。本文通过探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从而引出道德法律化的内涵,接着论述道德法律化的理论根据,实行道德法律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最后谈谈道德法律化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8.
在"法治"与"德治"并举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治国方略的今天,深刻地认识和揭示道德法律化对社会道德建设的价值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为道德确立的基本价值为立法指明了方向,是健全法律的重要因素。本文指出法律选择了道德,可以推进道德的普及,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弘扬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9.
一个社会的法律只有符合这个社会的道德,才有助于法治秩序的形成和良好社会道德风气的养成。因此,一方面我国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应该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保证所立之法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防止恶法的出现;另一方面,作为道德底线的法律应该上升为法律规范,也可以有条件地把某些不属于道德底线但是应该追求的道德予以有条件的法律化,以保证法律对良好道德风气养成的支撑。  相似文献   

10.
从中西立法看道德的法律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德的法律化是中西立法实践中常见的现象 ,其实质是把一些道德义务转化为法律义务 ,把道德原则转化成法律原则。但在把道德法律化的实践中 ,那些被法律化的道德必须是能够为社会的主流所接受和践行的道德 ,应注意避免把过高的道德义务转化成法律义务。  相似文献   

11.
论道德在法治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柯卫 《政法学刊》2003,20(3):47-49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始终是法学范畴内倍受人们关注的话题。道德的多元化导致了法律规范的产生,也使得相容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冲突。历史表明道德在法律体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决定了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法治也不能忽视道德建设。道德的法律化是解决道德与法律关系的一种重要途径,但它只是在立法层面上解决了问题;法律的道德化可以使得制订的法律被自觉、良好地遵守,从而真正实现法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从道德和道德法律化的角度看,给予动物福利其实就是科加人对动物的道德义务,而动物福利立法的实质便是把这种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即实现动物道德的法律化。不过,动物并未就此获得法律主体地位,它只是一种"物格"弱于一般客体物的"准物"而已。由于道德法律化是有条件的,动物福利立法也应有限度,只有那些获得社会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基本动物道德,才可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法律规范。对此,我们可用"利益关系分析法"和"利益层次分析法"来大致界定"基本动物道德"的范围;用自卫原则、对称原则、最少损害原则、分配正义原则以及补偿正义原则,来对动物福利立法进行较明确的定位,以妥善处理动物福利和人的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见义勇为既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进行见义勇为立法的社会呼声很大,而见义勇为立法涉及到道德的法律化问题,见义勇为立法发挥道德和法律的互动作用。本文从道德的法律化问题对见义勇为立法进行了法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道德和法律作为调整社会秩序的两大重要规则系统,在各自作用发挥的过程中产生着千丝万缕的交织,本文在对道德法律化进行概念阐述的基础上,论证了道德法律化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诸多"见死不救"事件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并且引发了人们关于道德法律化的思考。见死不救原本属于道德范畴,通过立法予以调整,在我国现阶段是否有其必要性、可行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什么,本文就此予以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刘珍 《河北法学》2001,19(1):71-74
道德与法律均为社会的行为规范,道德是法律的重要渊源,道德规范可以也应该法律化。但道德规范法律化不是随心所欲的。法律是现代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中国法家道德法律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晓晖 《法学杂志》2005,26(1):131-133
本文在对道德法律化进行一般性阐述的基础上,揭示了中国古代法家法治学说产生的深刻背景,有助于对法家道德法律化的研究,克服长期以来对于法家道德学说的冷漠与回避态度,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与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8.
从表面上看,道德法律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强化道德的作用,但其背后却是道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一,掩盖了道德的形态,侵犯了道德的生存权利;其二,低估了道德的作用,损害了道德的形象;其三,破坏了道德发生机制,滋生了道德泡沫。  相似文献   

19.
《政府法制》2012,(35):11-11
从法理学和伦理学方面来看,法律与道德存在三种基本关系:一是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立法把国家中大多数的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转变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道德实体化为法律的过程中,必须运用一定技术使法律获得与道德有根本不同的可操作性效果。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与宗教有密切联系的农民运动,其政权建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核心道德的坚持程度及其法律化的成败。事实上,太平天国对上帝信仰平等大同等核心道德理想的弘扬造就了其最初的胜利,但在政权建设中由于缺乏有效地将道德转化为法律的技术手段和在法律执行过程中对道德和立法的双重背叛,使得政权逐步丧失其合法性并率先从内部瓦解了政权的道德和法律基础,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