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4月23日,全面大修后的法官法、检察官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将于今年10月1日实施。在新修订的法律中,对"新人入职"有了硬性新标准:具备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学历并获得学士及以上学位;或者普通高等学校非法学类本科及以上学历并获得法律硕士、法学硕士及以上学位;或者普通高等学校非法学类本科及以上学历,获得其他相应学位,并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五年。其中获得法律硕士、法学硕士学位,或者获得法学  相似文献   

2.
新工科背景下,环境类专业的发展受到了新的挑战,当今社会对环境类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加。为提高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对环境类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是当务之急。针对目前环境类专业的实验设计中存在的创新性不足、应用性不强、系统性和整体性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以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应用”的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并做到专业实验内容的理工融合,达到多层次、强应用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同时具备研究创新及工程应用的能力,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环境复合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关系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管理类专业作为应用本科院校的重要专业,以新时代人才需求为切入点,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能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支撑。文章先分析应用型本科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之后在探讨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原则的基础上,总结出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对策,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管理专业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张婷婷 《世纪桥》2014,(5):38-39
法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法学人才最有效的方式。本文从我国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取向的必要性,目前我国法学教育中实践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培养学生成为法律应用型人才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期待改变我国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付媛媛 《唯实》2009,(11):72-75
中国当前法学教育培养模式存在诸多结构性缺陷,高层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极度匮乏,法学教育亟需改革。职业精英教育应成为法学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价值取向。法学具有实践性、技巧性和精英性的学科特性,在对比英关法系和大陆法系的法学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中国法学教育应进行“本硕贯通式法学教育模式”的尝试。同时,根据学术科研类、应用专业类和其他类这三种不同的职业分类制定出专门的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6.
模拟法庭是一种旨在帮助法科学生熟悉法律实务、培养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其在刑事诉讼法学教学中发挥着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学生法律职业感与法律职业心理、创新法学教学模式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创新创业能力是最具活力与价值的能力,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具有创新创业素养与能力的高级人才。本文立足实践周教学、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调研结果,构建了旅游管理类专业实践周教学体系,并在吉首大学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专业进行了实践运用,结果显示构建的实践周教学体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其就业/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张冬梅  李桂君  夏冰 《世纪桥》2010,(1):135-136
针对电气类专业培养目标以及教和学两个层面,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的建立,使创新教育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并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9.
案例教学是很重要的一种法学教学方式,其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法律基本原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深受各国法学教学青睐。本文通过对案例教学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征等的简单阐述,论述分析了我国移植案例教学的目的、必要性和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指出应当以理解法律基本原理和基本精神为目的引进案例教学,并使其服务于课堂讲授式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邵凯 《理论导报》2012,(11):56-56
近年来,国际贸易的高速增长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企业对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交通运输类专业。与此同时,该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比较突出的是培养出的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与就业单位的需求脱轨。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把握用人单位对学生各项能力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有自我完善能力和可塑性的课程体系,改变现有的单一理论灌输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所授课程的针对性,完善学  相似文献   

11.
王璟  刘政  方丽丽 《世纪桥》2008,(7):63-64
法学研究生作为高层次法学学科人才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适当的培养理念、培养机制与培养模式是造就优秀法学研究生的必要条件,创新能力培养则是上述条件运行的现实目标。明确创新能力在法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价值序列、厘清法学研究生创新动力的内在构成,对有效培养法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具有相当创新能力的法学研究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并在社会法治化、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应用微生物作为高等院校植物生产类与资源环境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教育改革的契机下,应着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的调整与优化,让教学紧密联系实际,更强调学生应用微生物技术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熟练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夯实专业基础,具备基本技能的同时,具有微生物技术探索的兴趣,基于社会就业形势与人才需求去进行实用微生...  相似文献   

13.
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案例教学法是基于普通法系案例教学的理念,采用新型法律隶例教材,将学生带入案例中充当法律职业角色,由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讨性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与我国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有着较大的区别。案例教学法中的课堂案例讨论教学模式、模拟审判教学模式、观摩审判教学模式、诊所式教学模式等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案例教学模式,推进我国法学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的改革与深化。  相似文献   

14.
案例教学是很重要的一种法学教学方式,其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法律基本原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深受各国法学教学青睐.本文通过对案例教学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征等的简单阐述,论述分析了我国移植案例教学的目的、必要性和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指出应当以理解法律基本原理和基本精神为目的引进案例教学,并使其服务于课堂讲授式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依法治国必须加强法律职业化建设,在法律职业化建设中法治人才队伍是关键环节。当前,高等法学院校是法治人才队伍的最主要来源,法学教育成为支撑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必须为法律职业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法学教育要与法律一线工作岗位衔接,培养应用型法科人才;法学教育应与实践对接,明确职业能力导向,培养学生适应法律职业要求的法律思维、法律方法、法律技能与职业伦理。  相似文献   

16.
侯俊  高永胜 《山西青年》2023,(4):99-101
当前,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教学存在培养机制不完善、优质资源分散、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制约了电子信息系类专业创新拔尖型人才的培养。本文提出基于项目式学习社区的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进学习组织形式、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教材编写模式、严格学生学业标准、突出教师教育教学实绩,从而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培育跨学科学习和科研能力,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科高质量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书讯     
<正>何勤华:《西方法学史纲》商务印书馆,2016-8版,作者勤华,1955年3月生于上海市。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法律文明史研究院院长。著有《中国法学史》(三卷本)、《法律文化史谭》、《20世纪日本法学》、《中国法学史纲》等多部作品,在法学类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80余篇。留学日本东京大学法学部,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称号。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名师"。曾任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兼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  相似文献   

18.
对法学案例教学的新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学科。法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学生应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对实现这一目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讲授作为面授教学的基本方法,其地位与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但讲授法的最大弱点在于信息的单向流动性,  相似文献   

19.
李雪  张强  戴胜  吴德宝 《山西青年》2022,(1):175-177
药店经营与管理是高职高专院校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从事药品零售、管理等业务所必需的职业能力.新的就业形势下,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具备更高的专业及职业能力.以就业目标为导向,提高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探讨药店经营与管理的课程改革,有助于提升高职药学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更好地胜任药品经营与管理相...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运用类比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巧设探索性问题,培养创新思维”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