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正面临结构性矛盾、过程性风险以及风险治理的困境。贝克的风险社会、个体化和自反性现代化理论,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通过坚持制度自信、推动世界主义的范式转换和构建风险责任,重塑从"发展自信"到"发展正义"的中国现代化道路,真正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在考虑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时,充分考虑到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为了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必须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全盘考虑、统筹安排;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搞好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合理利用生产资源是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幅员辽阔,农民有八亿之多。因此,和谐社会建设,首先是和谐农村建设。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推进和谐村镇建设,对构建和谐农村、建设和谐社会意义重大。一、和谐农村建设的基础在村镇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使得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大难题。农村经济能否发展,农民利益能否实现,农村社会能否稳定,将直接影响我们建设和谐…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次伟大变革。面对农业内生型发展无力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张力、农村自然发展带来严重生态问题以及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建设引发诸多新三农问题的社会现状,如何破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困境,解决传统农业产业无法使农民大幅增收、农村跨越式发展能力不足,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制度引领等问题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构建国家农业主体功能区,打造乡村振兴产业集聚区,建设生态宜居的生活示范区,探索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范志  赵赟 《兵团党校学报》2006,101(6):29-31
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实力和经济成长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兵团农业能否实现产业化、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应用、推广的力度与深度。兵团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各团场经济状况差异较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致使兵团农业信息化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制约了兵团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在强化兵团特殊职能、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同时,应尽快完善农业信息化的管理,促进信息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加速推动兵团农业现代化实现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的共同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中国式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内在互动性,彼此之间具有相互塑造和映照的内在互动机理,回应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应然要求。经济现代化建设、政治现代化建设和文化现代化建设,是党引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三大重要任务。在经济现代化建设方面,全体人民摆脱贫困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坚实基础,走共同富裕道路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根本路径。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必须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践行体现人民民主政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文化现代化建设方面,要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适应人类文明新形态,构筑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7.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法治中国建设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一是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能否重视法治、是否坚持法治,直接关系到能否本质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二是丰富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内涵。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国,不仅是富裕的中国,而且是法治的中国、和谐的中国、美丽的中国;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三是建构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方略。民主是法治的灵魂,制度现代化是法治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法治是民主的"护身",法治现代化是制度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四是拓展了党依法执政的新视野。明确回答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如何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如何依靠社会主义法治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罗丹  陈洁 《求是》2013,(14):29-31
农业现代化,既是经营制度不断创新、政府支持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现代生产手段不断改进的过程。其中,农业经营体系作为农业发展的核心与基础,对建设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政党驱动国家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逻辑,这意味着政党是现代化建设的推动者,制度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而政党建设则是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途径。政党驱动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也使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着困境,即政党与国家之间的冲突,具体体现为党政不分、民主集中制的失范、以及法律的弱化和制度的虚化。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走出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困境的途径,这主要包括加强党的执政意识、转变权力运用的方式和强化权力运用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王博  吴学文 《发展论坛》2000,(10):38-39
响应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和江泽民总书记“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号召和要求,许多经济发达地区都加快了农业现代化步伐。而经济欠发达、农业占比重大的地区,能否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上有所作为 ?对此,谈点自己的认识。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也要发展现代农业   首先,发展现代农业是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需要。按照邓小平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本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目标之后,开始转入现代化建设,并在 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了一…  相似文献   

11.
《求实》2015,(4)
中国能否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首先厘清理国家现代化的逻辑理路。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视角来看,提倡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逻辑必然是为了回应传统公共管理范式与时代的不适、促使国家职能回归的必然要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与集中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要始终坚持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必须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充分认识到当代中国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现代化面临的困境是治理主体共识的缺失、既得利益集团的危害、精英的共谋,应对困境的基本路径是要重构政府、社会、公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徐向红 《共产党人》2005,(20):47-48
农业是一项弱质产业,长期处于欠债经营的状态;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使得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大难题。农村经济能否发展,农民利益能否实现。农村社会能否稳定,将直接影响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城乡的和谐,就不可能有中国的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相似文献   

13.
在像荆门这样的农业大市,要振兴经济,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统筹城乡发展,“以工兴农”来实施“兴工富市”战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一、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深化几点认识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一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能否如期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在农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头等重要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雄伟蓝图能否顺利实现,取决于“三农”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制度性因素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土地制度又是关键中的关键。中国现行的集体所有、分散经营的土地制度,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历史选择的结果。这一制度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制度的固有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并给我国农业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危害。要把“十六大”给我们精心绘制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必须对现行农村土地…  相似文献   

15.
农村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农村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力量,基层党组织能否以自身治理能力的提升推动农村社会的再组织化,这既是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着党对农村社会的领导能否真正实现的重大问题。根据嵌入性理论,文章认为,基层党组织面临农村社会结构变化、治理主体"多元"但"缺位"、农民价值取向多元化与趋利性并存、党和国家对农村政策的战略调整等现实困境,处于"脱嵌"状态。要及时排解这一困境,基层党组织需从组织、制度、文化三个层面重新嵌入农村社会之中,在双方有效互动中提升自身对农村社会的治理能力,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  相似文献   

16.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必然趋势,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是农业制度创新的表现形式,也是壮大农村经济,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利益关系是农业产业化稳定发展的核心,而维护农民利益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出发点,也是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因为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生活水平能否得到极大提高和利益能否得到有效保护,是衡量农业产业化是否成功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求实》2014,(9)
相较于市场经济中强大的经济组织,农户个体的竞争力往往显得微不足道。为此,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特别是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强化农业社会化分工,被认为是农户克服个体经济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基础。伴随着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程度的提高,未来中国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将以多种形式并存,组织的层次性将更加明显。要有效发挥经济组织的作用,应该加强服务主体建设,完善服务体系管理,充分利用正式制度培育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相似文献   

18.
孙刚 《求实》2012,(1):4-6
教育现代化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系到我国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十分重大。教育现代化既是教育自身向前发展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教育适应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面向未来整合、重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钱家栋 《求实》2007,(1):22-25
党代表选举能否充分体现广大党员的意愿,是党的代表大会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目前地方党代表选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折射出地方党组织在制度创新中面临复杂的两难困境。能否走出困境,关键是能否实现以强调地方党委集体领导为诉求的“规范”路径和以强调党员民主权利实现为诉求的“创新”路径走向良性的互动和统一。近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行的“两推一选”方式对完善和创新地方党代表选举制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仅包括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还涉及到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制度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诸多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理应是全面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阶段,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实现制度的现代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制度现代化的重要性日益彰显,甚至有学者指出制度现代化将最终决定我国现代化的命运。笔者认为,制度现代化离不开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制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将从制度创新的价值取向和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