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晨  邵思思 《创造》2021,29(12):79-82,84
2020年1月20日,在云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前往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西南联大旧址参观调研,对西南联大师生在抗战期间教书救国、读书报国,在艰苦条件下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光荣历史进行了高度评价,也为我们做好西南联大精神的价值传承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创造》1995,(4)
西南联大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笔谈)编者按抗战爆发,平、津沦陷。在平、津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被迫南迁。1938年4月2日,这三所大学在昆明正式组成“西南联合大学”,直至抗战结束,1946年5月4日北返。西南联大在滇八年,不仅促进了云南文化的发展,为...  相似文献   

3.
电影《无问西东》,又唤起很多人对"西南联大"这所学校,以及昆明这个抗战后方的记忆。但对于西南联大的往事,云南已经做了很多钩沉。十多年前作家张曼菱在省委宣传部支持下制作的纪录片《西南联大》,就是其中极有价值的一部。在大量联大校友访谈基础上,张曼菱写过很多文章,发表过很多演讲,包括回到她的母校北大时做的对教育发人深省的反思。这里刊载的是其中的一篇,借此窥见那个时代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西南联大─—润泽云南教育的甘泉金子强一九三八年五月,在日寇侵华、外祸日亟的民族危机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中国著名学府南迁昆明,会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在昆明八年,大体上“与抗战相始终”,对云南的学术与教育风气产生了极大影响。教...  相似文献   

5.
近年教育界、史学界以抗战期间中国教育界出现的奇迹——“西南联大”为话题的文章,不会下千百篇,大多论及西南联大的筚路褴褛、人才济济、学术自由、大师辈出、轶闻逸事等等。本文只就西南联大和昆明,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期间和全国解放前夕的关键时刻,何以有“民主堡垒”之誉,这与当时的云南省主席龙云有些什么关系,再作一些认识;并以此文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昆明与西南联大“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步步深入,平津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被迫迁往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于1937年11月7日开学。不想日军继续进犯,武汉…  相似文献   

6.
爱国运动的堡垒李春跃西南联大在昆八年的岁月里,不仅培养出一大批中国第一流的专家学者,而且造就了一代革命志士;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负,而且在中国爱国民主运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中外誉为“民主堡垒”。西南联大在昆成立时,正值我国抗战的紧急关...  相似文献   

7.
<正>自1898年设立京师大学堂以来,中国的现代大学已经走过了115年风雨旅程。如今仅大陆本土即有大学2362所(一说2700所)。若问115年间哪一所大学最成功,当数抗战期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据统计,2522位西南联大毕业生中,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人,获国家最高科技奖3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6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81位院士,西南联大有26位。后来的两院院士之中,西南联大出身者  相似文献   

8.
<正>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举行结业典礼后宣告结束,恢复为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叶铭汉选择读清华大学,并从土木系转到物理系。在西南联大时,叔父叶企孙让他多和外系的同学交往。他结识了物理系的楼格、李政道和陆祖荫,在这些朋友的影响下,他的兴趣转向物理学。他后来回忆说:"我小时候想到北京念清华就是受叔父的影响。1944年考西南联大报的是土木系,读了一年后受同学影响改学物理,叔父自然很高兴。"复员工作从5月10日开始,学生分批乘卡车离开昆明。叔父叶企孙让他坐飞机走,西南联大为教职员及家属订有专  相似文献   

9.
自"抗战精神"被提出以来,就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通过对于近年来关于"抗战精神"的研究的综述,对于何谓"抗战精神"、"抗战精神"如何、"抗战精神"何以可能、"抗战精神"何用、"抗战精神"研究如何再深入这五个问题的回答,将"抗战精神"的形成、内涵、特点、展示、意义、启示、问题逐步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抗战期间,中国西南一隅的那所"西南联大"闻名遐迩,青史永垂。然而,湖北崇山峻岭中的这所"湖北联中",虽留名青史,却鲜为人知。1938年7月,武汉会战期间,湖北省政府陈诚主席亲自主持召开湖北省中等学校战时教育会议,决定设立湖北省立联合中等以上学校,迁往鄂西鄂北各县继续办学,为抗战建国培养和积蓄人才。于是"誓死不当亡国奴"的鄂东、鄂南、江汉平原乃至湖北省各地万千学子,  相似文献   

11.
1946年西南联大结束时,在校园东北角建立了一块纪念碑,碑文最后说:"视金瓯,已无缺。大一统,无倾折。"寄托了全体师生希望国家实现完全统一的愿望。40年后,已经92岁高龄的原西南联大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钱穆应台北《联合月刊》编辑之请,发表了《丙寅新春看时局》的文章,提出了对两岸和平统一的主张。文中说:"我是研究历史的,我更看重历史的传统文化精神。我所说的'和平统一',是根据我  相似文献   

12.
多难殷忧·心系国运云游爱国民主是西南联大的主要校风之一。随着抗战的胜利,西南联大结束其历史使命已经五十多年了,但是,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的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当时西南联大师生那烈火般热切的爱国之心.深切的爱国之情。他们的爱国行为了要表现...  相似文献   

13.
《创造》2017,(11)
正我从《镇南县志·卷之七》记述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城北纪家屯,前商会会长纪正纲(立三),就所建新屋之南辟一园,又名"笠园"。内有小池种荷,艺各种花木已夥。自抗战以来,武汉联中流寓到县,赁新宅设学校,而园艺附之。园艺之兴,当俟诸异日矣。这是抗战初期,比如西南联大等一些名校撤往西南的一个缩影。虽然时间只有三年,从中却能了解当年镇南(今南华)联中抗日爱国活动和镇师、南华一中的一些渊源。1938年3月,日军从华北南下,进击徐州,中国守军在徐州地区与日  相似文献   

14.
这个名为"西南联大"的学校,现在已经没有了.可是这个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广大知识分子所仰望的一面旗帜,至今仍飘扬在许多人的记忆中.今年夏天,当我重访告别了四十三年的昆明时.别梦依稀,最渴望的就是去看看当年的西南联大.当年西南联大的原址,在今天云南师范大学内,原有的建筑物基本上已拆除,只有一座小平房还在原地保持着原样.那是一间教室,洋铁皮屋顶、黃泥墙、二门三窗,相当于中国  相似文献   

15.
西南联大教授们的那些事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就像一颗流星,在中国的教育历史上划过灿烂的一笔。置身艰难时局,西南联大的教授们依然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与精神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身处优越环境中的当代学人怎能不为之汗颜  相似文献   

16.
《黄埔》2017,(1)
正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大力宣扬"抗战精神"。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宣传"长征精神"。今天,我们聚在一起研讨"黄埔精神"。那么,黄埔精神与上述精神,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讲到黄埔精神,我认为有必要首先界定一个概念。如同前些年,我们宣传过的"北京精神""天津精神"以及"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黄埔精神"有什么特色?它跟以上的"抗战精神""长征精神"有没有什么关联?我想是需要认真地研究一下,甚至搞个专题研讨会  相似文献   

17.
在坚持抗战的艰苦岁月,西南联大的校长夫人、教授夫人为了维持生活,曾挎篮卖她们亲手制作的“定胜糕”……  相似文献   

18.
李炼 《公民导刊》2016,(3):52-53
正1940年的3月8日,当中华民族正处于全面抗战的紧要关头,在抗战陪都山城重庆,数万妇女参加的"三八国际妇女节"30周年纪念活动,成为了振兴民族精神、标榜团结抗战的一次"富有意义之纪念集会",不论是社会名流,还是普通的市民;不论是职业女性,还是出征军人的家属,她们纷纷走向街头,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女性在民族危亡之际,与祖国生死与其,同侵略者战斗到底的巾帼精神。  相似文献   

19.
陈磊 《传承》2014,(3):50-51
抗战爆发后,战火延至东南沿海,浙江大学(简称浙大)被迫西迁。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浙大师生不断为民主自由进行斗争。浙大一直就有民主爱国情怀,并不断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凝成了浙大"求是"精神。后来,中共南方局在浙大建立了地下党组织,为浙大的民主爱国运动指明了方向,打开了新局面,为抗战胜利后的民主自由运动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正>8月20日,第三届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与抗战精神传承研讨会在广西南宁开幕,来自两岸的退役将领、专家学者和教师学生代表等约500人参加会议。研讨会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和台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共同主办。这是继2017年南京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2018年武汉中华民族抗战历史教育与抗战精神传承研讨会之后,两岸民间机构第三次携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