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较详细地描述了中国现当代微型小说的发展轨迹,评述了它的艺术特色,并对当前微型小说创作出现的误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彭超 《求索》2011,(4):200-202
从发生学角度可以认为李劼人的早期白话小说创作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创作之路的基础,中国现代白话小说从发生到成熟的过程与李劼人早期白话小说经历的"起"、"承"、"转"、"合"是相似的。如果以李劼人早期白话小说经历的"起"、"承"、"转"、"合"为线索,可以判断中国现代白话小说是如何在传统小说基础上融入现代西方小说元素创造性地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白话小说。因此,对李劼人的挖掘发现,有意于完整呈现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发生的历史现状。  相似文献   

3.
高翔 《求索》2008,(12):169-171
东北现代乡土小说脱胎并族属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其创作取向与理论主张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及其理论有诸多相同之处,显示了共通的创作精神。检视东北现代乡土小说的现代性,启蒙是其必经的实现路径;同时又表现在民族性的建构和现代历史观的展现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在我国其由冷到热、由弱到强的过程,恰是中国女性小说从初醒崛起到繁荣辉煌的时期.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女性小说创作中不仅有着鲜明的印记,而且带有鲜明的女性意识特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质.正因为这种关系和这种气质,中国当代女性小说创作与世界女性小说创作有着一种灵动的关系.本文将从拼贴原则的运用、身体写作策略、边缘化的写作路径、与通俗文化的结合等几条创作路径中,探寻当代女性小说如何颠覆男性中心主义历史传统、解构传统创作方法以构建女性文学的后现代气质.  相似文献   

5.
老舍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身兼小说家与戏剧家的双重身份。他的小说创作的某些特征明显地渗透在他的戏剧创作之中,从而以他独特的创作思维和美学追求,创造出了独具老舍风格的戏剧文体,给读者和观众以全新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6.
对郁达夫小说中感伤情绪与颓废色彩的重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茂海 《思想战线》2001,27(5):107-110
任何艺术都不可能离开具体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要求而发生,对于郁达夫小说创作中浓重的感伤情绪与颓废色彩,不能简单化地用革命作家和现实主义的标准去横加指责,而应该用历史的、社会的和艺术的眼光去看待它.正是由于郁达夫小说中的大胆与坦诚,以及那独特的、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使得他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秦宏莉 《前沿》2010,(16):154-156
意识流小说是现代文学中的取得较高成就的一个文学流派,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当之无愧地成为意识流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它为我们认识人类、认识社会打开了另一扇窗,让我们更深刻、更直接地认识和了解我们所身处的世界与人类。因为,解读《尤利西斯》则有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手法和技巧,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文学阅读水平与创作水平。本文在此抛砖引玉,旨在更多的有识之士一起来共同研究意识流小说创作的技巧,提高我们的文学造诣。  相似文献   

8.
吴红雁 《前沿》2002,(1):87-89
本文透过对乌热尔图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从文学接受的角度和文艺美学的角度 ,多层面地审视了乌热尔图小说创作的倾向。文章在立意上试图打破文学理论批评僵化的大一统的简单模式 ,着力通过对乌热尔图小说创作倾向性的思考 ,说明当代文学中小说创作的自信力必须来源于文学作品本身的创造力和作品本身的本土化 ,民族化这一深刻命题。  相似文献   

9.
王艳萍 《前沿》2013,(10):162-163
通过对英国18世纪小说了解后发现,哥特式小说是当时风靡一时的重要的小说创作形式。哥特式小说以其对阴森恐怖环境的描写,以及主人公的冒险精神,往往能够带给读者心理上的刺激和快感,这是哥特式小说经久不衰的要素所在。为了深入研究哥特风格,对《简·爱》与《呼啸山庄》这两个小说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研究了哥特式的创作手法,达到对哥特式小说创作的全面了解,提高小说创作技能。目前来看,哥特式小说的创作重点在于营造惊悚的氛围和揭示人物心理冲突。  相似文献   

10.
何京敏 《理论月刊》2007,(8):135-137
当代女性小说以其鲜明的女性意识倍受瞩目,在女性意识观照下的性意识使女性小说既不同异性小说创作,也不同于以往的女性小说创作,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反叛性意识。本文从性意识的回归、性意识的觉醒、性的文化内涵以及同性恋意象等几方面探讨中国女性小说性意识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1.
论琼瑶小说创作及其文学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殊的生活际遇和美学追求使琼瑶前期小说偏爱悲剧,而后期创作则明显地拒绝和消解悲剧。琼瑶小说在情节结构、人物、主题、语言诸方面均存在着模式化倾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琼瑶模式”。在中国现当代言情文学史上,琼瑶是个承前启后的作家,一方面上承前辈作家如张恨水等的文学传统,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创作模式影响了三毛、亦舒等同时代及后辈作家。  相似文献   

12.
鲍焕然 《理论月刊》2004,(5):129-13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分布在不同地域、不同阶段和不同流派的现代民俗小说作家在各自的文化意识和小说文本中流露出不同倾向的创作心态,包括文化选择心态、社会功利心态、人性观照心态和文体探索心态。这些创作心态又在民俗小说创作中衍生出不同的表现方法,即浪漫抒情方法、现实批判方法、诗化写实方法、文化透视方法。  相似文献   

13.
侯合余 《求索》2012,(9):197-198
法国新小说与中国新小说之间形成的影响与渗透是文学界不争的事实。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具有代表意义的新小说作品与法国新小说之间进行比较研究,本文认为中法新小说二者的共同之处均基于"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架座;法国新小说对中国新小说的影响更主要在于对新现实的理解与技艺上的融通。  相似文献   

14.
在一次座谈会上,台湾作家彭瑞金说到:叶石涛的文学活动,“横跨两个时代,可以说亲身经历了中国新文学在台湾萌芽、成长、蜕变的整个过程”,是“唯一在从事小说创作之外,又长期不断地从事评论工作的特例。”所言不虚。叶石涛的文学生涯始于四十年代,步入六十年代中期之后,即侧重研究台湾省籍作家小说创作。他的论  相似文献   

15.
周梦博 《青年论坛》2014,(3):139-146
莫言小说创作深受民俗文化的影响。民俗文化既是莫言小说创作的素材,又是莫言小说创作的源泉。因此,从民俗文化角度研究莫言小说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民俗文化的视角探讨莫言小说的创作,可以拓宽莫言小说研究的视野;通过揭示民俗文化对莫言的影响,探索莫言小说创作的源泉;莫言清醒的民俗学意识影响和制约着他的小说理论和创作思维,决定着小说的民俗化倾向;通过分析民俗文化在莫言小说中的影响、表现及其作用,探讨莫言小说中的意象所蕴涵的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民俗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 《理论月刊》2001,12(7):27-29
从“五四”时期到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创作以乡土社会的民风习俗为审美主体,逐渐形成了以民俗风貌反映社会人生的创作模式,以及传统诗性写作与解放区通俗化创作多元并存的艺术状态,成功地展示了新文学的民族化道路,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对人类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姬萍 《求索》2013,(1):159-161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被我国现代作家莫言获得,这是中国现代小说步入世界优秀文学的最有力佐证。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现代小说历经了不同时代的艰难嬗变,《狂人日记》的问世使得中国小说写作步入了现代性的历史文学范畴。而后,中国小说不再只是流传于街头市井案头的消遣文学,它以其深邃的写作技法和潜隐的文学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之成功典范。中国现代小说之生成主要由"个体作家创作"和"文学社团"两因素推进。中国现代文学生成之过程充分彰显了中国小说接嫁性与本土性之文学征候。  相似文献   

18.
明代是公案小说创作空前繁盛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文言公案小说和拟话本公案小说,继承了唐宋文言公案小说和宋元话本公案小说的优良传统,反映社会生活的面比以往更为广阔,对司法腐败现象的揭露也更为深刻。其中拟话本公案小说代表了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公案小说的最高成就。明代中后期还出现了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批书判体公案短篇小说专集和传记体公案小说。它们标志着公案小说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显示了公案小说专集的文学性逐渐增强、并向长篇公案小说过渡的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19.
席忍学 《求索》2011,(9):184-18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出现了具有探索色彩的文学流派,文学创作理论和观念随之发生变化。如果说传统现实主义创作以生活体验论为理论指导,那么,具有探索性的寻根文学、第三代诗歌、新写实小说等文学流派则以生命体验论为创作指导思想。陈忠实的文学创作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变化情形。他在总结《白鹿原》的创作经验时,形成了生命体验论创作观。以生命意识观照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是陈忠实生命体验论创作观的前提,以民族国家叙事为背景的个人叙事是陈忠实生命体验论创作观的关键,从文化心理结构视角塑造人物是陈忠实生命体验论创作观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正一部硬气好看,既充满浩然长风,又宏阔如歌的长篇小说《沧海之约》面世了。作者朱东以阔达的小说视野和深切的家国情怀,以亚盟博览会为契机,形象描述了邻邦多国暗流汹涌又和平共处的愿景,反潜、较量、人性幽明、情感纠结、家国情怀、纪实品格、东方禅意,融雅于俗中,生动地讲述了一个中国精神的"广西故事"。作者努力打通雅俗文学间的樊篱,为当下长篇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小说的现实性一直是小说创作不可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