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观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理论基础,具有明晰的逻辑维度。从价值逻辑看,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人民利益、国家目标三者的有机融合;从理论逻辑看,集萃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传统民生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玄圃积玉;从实践逻辑看,耦合了中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经验和新时代民生实践、科学方法、运行体系。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聚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关涉建党百年的全部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性发展.从历史逻辑看,基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三个铁一般的事实",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沿着"三个只有"的历史逻辑整体向前推进.从理论建构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一脉相承和"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造,集中展现了同"三个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三个完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从前沿问题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既要把握好"向内看"与"向外看"的关系,也要把握好"向前看"与"向后看"的关系.总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诠释了"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理论特色、民族气派、时代风格,呼唤着构建一门"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  相似文献   

3.
路咏梅 《理论视野》2010,(10):60-61
<正>根据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按照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与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历史过程来理解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旗帜地位。一、从3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3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创新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体系,是这一创新实践在思想认识和理论形态上的集中反映与体现。  相似文献   

4.
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的中国化表现。无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还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活动来看,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实践精神取向,即从本体的层面看,它以"感性世界"为其对象取向;从人学层面看,它以"以人为本"为其价值取向;从历史的角度看,它追求"科学发展"的进步取向。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论逻辑基础上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境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人近100年来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历史逻辑、近4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逻辑、在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系列实践逻辑基础上,谱写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新篇章。准确把握这"三大逻辑"对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角度看,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是一以贯之的,但是,在不同形势和任务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实质和经验原则又有一定差别.在当前条件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内涵实质上看,就是要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发展的新实践,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实践经验上看,就是要正确解决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科学真理与价值需求的关系、科学体系与理论精髓的关系,使马克思主义日益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和大众性.  相似文献   

7.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一开始就是全球观的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与世界经济的历史发展分不开的。邓小平理论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的外部环境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和世界实际相结合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的赓续和拓新,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发展的最为伟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作出探索,更能揭示其中体现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内涵、理论境界和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9.
理论逻辑是指理论在实践推动下内在的演进过程,是理论自身发展进程的逻辑呈现。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经典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条路径形成了从马克思主义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演进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0.
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的运用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有效地促进和实现了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经济发展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我党始终把它作为"硬道理"、"第一要务"和"要义";我党还从实际出发正确地、历史地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是回顾总结党的理论创新史得出的一个重要评价性论断。从理论逻辑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理论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重要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科学回答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两大难题,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21,(8)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在理论上深化拓展了人民观的价值逻辑、梳理概括了政党观的治理逻辑、总结提炼了历史观的实践逻辑、丰富发展了真理观的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高度概括,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需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精神实质,贯彻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中。  相似文献   

13.
付霞 《学理论》2012,(14):241-24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讲授的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同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产生的理论成果。既体现了这一理论体系内部各组成部分的一脉相承,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品质。因而在教学中要求以"素质教育"为宗旨,运用案例教学方式,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树立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方向。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实践观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小换 《学理论》2010,(16):49-50
毛泽东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物,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毛泽东实践观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7,(9)
习近平人民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理论来源上看,它不仅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还是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当代阐释。从理论特征上看,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立足主体视角,具有概念的整体性和历史的主体性特征,是对现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分析和把脉。据此,习近平人民群众观既具有体现人民群众价值主体性的政治内涵,又具有改善民生的经济内涵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内涵。强调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阐发形式,坚持习近平人民群众观不仅是社会主义实践的前提要求,还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6.
40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光辉历程,是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走向实践、由探索走向辉煌的最佳论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必然结果,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积淀了方向性规范的实践逻辑。总结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对于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从历史逻辑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继承和发展;从现实逻辑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问题和现实导向的内在发展要求;从理论逻辑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历史和现实发展中逻辑自洽的辩证统一;从三者的整体逻辑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历史、空间和实践宏大叙事的必然发展结果。  相似文献   

18.
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内在地包含民族团结的逻辑起点、逻辑目标以及实现路径。基于群体共同利益而不断扩大的民族交往是民族团结的出发点,以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的民族交流是民族团结的价值追求,共生和谐的民族交融是民族团结的实践路径。新时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重新梳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的价值旨趣和实践指向,厘清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理论关联,不仅有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正确认识民族及民族问题,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而且有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独特的社会现象,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最为鲜明的特征之一,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成果,并成就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是由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所构成的独特性逻辑进路,不仅有着基本的历史缘由、坚实的实践依据、理论创新的有力支撑,而且彰显出科学社会主义真理的光辉和社会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和省马列著作研究会于1992年12月19日在西安联合召开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讨论会暨年会。会议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与会同志认为,十四大报告最富有理论特色的内容,就是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体系。大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的必然性。从理论前提看,它是科学社会主义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历史条件看,它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的产物;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