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晋 《外交评论》2015,(2):138-158
"伊斯兰国"这一极端组织的兴起有着复杂的背景和原因,已对中东政局造成重大冲击和影响,引发相关国家外交政策、对外战略的调整。"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以及周边地区的不断扩张,不仅使中东乱局进一步恶化,更使得中东地区的宗教、权力、思想观念之争日益尖锐。作为一种新出现的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组织形态,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究"伊斯兰国"的历史变迁和内部组织结构。不同于以往伊斯兰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组织"思想激进、管理落后"的特点,"伊斯兰国"在战场、民政和社会管理等方面都表现出极高的专业性。"伊斯兰国"的孳生坐大,需要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进一步重视。  相似文献   

2.
钱雪梅 《外交评论》2015,(1):113-135
最近十几年来,基地是国际恐怖主义的首要代表。基于对基地组织体系和意识形态的研究可以发现,基地在不断演化中,其走上激进、极端和暴力恐怖主义道路是一个政治过程。政治对抗是关键。基地意识形态既服务于政治对抗,也谋求建立哈里发,以圣战主义为核心道路。伊斯兰国(ISIS)是基地哈里发观念的一种实践。随着基地的演化和变异,特别是"独狼"、本土恐怖分子、ISIS等新形态的出现,需要超越"恐怖组织"、"非传统安全"、"非对称对抗"等观念化模式,重新审视当代恐怖主义威胁。基地恐怖主义使近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和国际政治秩序面临重大理论挑战,但它伤害最深和最直接的是伊斯兰和穆斯林世界,特别是它正在代言和书写伊斯兰的努力,格外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国"作为一个"类国家"的政治实体,其行为在很多方面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恐怖组织内涵。随着占领区的逐渐收复,被打散的"圣战"分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恐怖主义活动,其隐蔽性、随机性、外溢性加大了反恐难度。虽然反恐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即"伊斯兰国"生存范围急剧萎缩,影响力急剧下降,但它给世界恐怖主义遗留了大量的"政治遗产",其中包括恐怖主义新型"政治纲领"、新型恐怖手段、新型宣传和招募方式、新型"治理理念"等,势必会给活跃在世界上其他恐怖组织提供示范效应。本文通过将其与国家实体和传统意义上的恐怖组织进行比较,重新解读"伊斯兰国"的恐怖主义性质以及与一般恐怖组织的区别,根据当前国际安全形势阐释后IS时代"伊斯兰国"对恐怖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际反恐怖斗争总体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恐怖主义威胁还将长期存在。全球正迎来恐怖活动的"第四次浪潮",欧洲正面临空前的恐怖主义威胁,恐怖活动高潮呈现新特点,恐怖袭击已形成特有模式,欧洲国家在政治、社会等方面面临恐怖极端组织的现实威胁,国际反恐协作的统一联盟尚未形成等诸多问题与挑战。欧美联合打击下的"伊斯兰国"组织实体力量明显衰减,其传统战略已出现新的调整。欧盟应当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反恐打击工作,充分发挥欧洲反恐中心的职能作用,积极借鉴总结他国反恐情报中心建设经验,进一步加强欧盟内部的反恐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5.
"11·13"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凸显出欧洲未来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也表明"伊斯兰国"恐怖活动的策略和方式正逐步发生改变。地理上恐怖活动的外延、"独狼式"的行为方式、暴力手段的多样及权力争夺的白热化等使得全球反恐形势更加严峻。"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的海外利益因"伊斯兰国"的肆虐导致受袭的风险增加,边境地区也面临着恐怖主义势力和极端思想的渗透,我国应采取策略加以防范应对。  相似文献   

6.
《外交评论》2016,(2):82-109
"伊斯兰国"的快速崛起使其成为当前国际安全研究的重要议题。它在兴起过程中成功的战略动员,集中体现了当代恐怖主义的"进化"与变形。首先,它通过开动"国家"机器,编织了一张可供战略动员的恐怖主义社会网络;其次,它通过配合使用媒体、人力与财政三大战略动员手段,汲取了充分的国际关注、人力资本和经济资源;再次,它通过与"基地"组织的战略竞争、在中东地区的渗透扩张和向国际社会输出暴力的对外行为,力图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在其治下的政治秩序。长远来看,"伊斯兰国"庞大的恐怖网络和强大的战略动员能力将使得国际反恐形势日益严峻。为了克服其战略动员造成的多重影响,国际社会需要采取更具针对性和系统性的举措予以应对,以求有效化解这一组织对国际安全和地区秩序不断加深的威胁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2017年以来,随着国际多方力量对"伊斯兰国"取得决定性军事胜利,作为准国家形态存在的"伊斯兰国"已经不复存在,国际社会从形态上已经进入"后伊斯兰国"时期.新背景下,深受其影响的东南亚各国的极端主义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活动态势:长期性、复杂性特点没有明显改变,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环境变化不大,公开活动转入地下活动,更具隐蔽性和不可预防性,以及外部势力的推波助澜.为此,东南亚各国反极端主义行动应分类施策,加强思想引导;发挥正常宗教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宗教教义的正本清源;加大管网治网力度,切断网络犯罪渠道;持续推动地区反极端主义国际合作,尤其是要学习中国新疆经验,大力清除和整治极端主义滋生的主客观条件,为实现地区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8.
相对于传统的恐怖组织,"伊斯兰国"和"基地"组织的网络活动更具影响和破坏性。通过执行各自的网络活动策略,"伊斯兰国"和"基地"组织的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扩散,给世界安全和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伊斯兰国"和"基地"组织的网络活动策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因两者在战略目标、目标实现方式和网络应用水平方面有着较大差别,使得其在人员招募、资金筹集、引导社会舆论和煽动恐怖行动等具体的网络活动策略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效果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从传播的社会政治维度来看,以推特和脸谱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不仅能点燃"阿拉伯之春",而且也能将网络恐怖主义推向新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伊斯兰国"恐怖组织的兴起正是一次恐怖主义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全新生长,代表网络恐怖主义的一种最新趋向。由伊斯兰国恐怖组织所反映的网络恐怖主义最新发展变化,为我国应对网络恐怖主义提供了诸多启示,再一次证明遏制恐怖主义离不开有效的全球治理。  相似文献   

10.
进入后"伊斯兰国"时期,形散而魂不散的"伊斯兰国"以虚拟的姿态,更具扩张性地传播其极端思想。受其煽动,思想极端化、行为暴力化的本土"独狼"恐怖分子,连同回流的"圣战"分子对各国的人员密集型场所均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在情报预警对此类缺乏预谋、去中心化、小规模的恐袭难以监测的情况下,澳大利亚制定了一套人员密集型场所的反恐策略来指导人员、调动民间反恐潜力,对加强和改善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工作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15-2016年,全球暴恐活动进入新一轮扩张周期,伊斯兰国"IS"组织在全球攻城略地,"基地"组织能量依然强大,全球恶性暴力恐怖事件多发频发,国际恐怖活动的频度、烈度大幅上升,规模越来越大,民众死伤越来越惨重,恐怖活动呈现出持续活跃态势。目前,国际安全形势深刻变化、国际恐怖活动持续活跃,进一步刺激诱发全球暴力恐怖活动的复杂性。通过分析国际、国内恐怖主义活动特点,同时对国际重点地区和国内恐怖主义活动趋势进行分析,意图能为今后开展反恐怖主义工作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王国燕 《工会论坛》2005,11(4):108-109
对伊斯兰教义的曲解和伊斯兰教的极端行为是恐怖主义的宗教根源,全球化对伊斯兰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强烈冲击是恐怖主义的社会根源,西方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伊斯兰恐怖活动的国际根源,巴以冲突是伊斯兰恐怖主义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13.
乌兹别克斯坦自1998年以来恐怖主义犯罪不绝如缕,其特点有:恐怖主义组织有很强的宗教色彩,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网络全球化的趋势明显,犯罪人极力反对现行的世俗政权,攻击目标多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或领导人,行为人宗教极端主义思想严重,犯罪资金来源国际化等。犯罪的原因包括伊斯兰复兴运动的负面影响;国家发展建设中所出现的负面问题,为宗教激进主义分子所利用;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在加强;中亚毒品走私活动猖獗;费尔干纳问题的影响等。犯罪的预防措施包括注重对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打击;采取舆论宣传等措施去暴力极端化;进一步加强公民社会建设,完善街区委员会社会功能;依法加强宗教管理,严防宗教极端思想蔓延;努力实现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发展,压缩恐怖主义生存空间;突出重点地区治理,促进恐怖主义犯罪的预防;加强地区与国际合作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东突"势力不但在中国境内频繁制造恐怖袭击,还跨境参加伊斯兰国的"圣战"活动,袭击目标则更多地转向群众密集的公共场所,表现出典型的跨境恐怖主义犯罪特征。从其分布的地域范围看,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境外建有60余个组织;从其恐袭活动的方式看,多数是境外指挥、境内外勾联、境内袭击;从其思想根源看,泛突厥主义与泛伊斯兰主义均由境外传入中国;从其发展趋势看,"东突"恐怖组织日益国际化,成员趋向年龄低、文化低、女性增多,恐怖袭击活动网络化,恐怖袭击地域扩大化。警察机关是防范、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骨干力量,应根据恐怖主义犯罪的跨境流动特征,建立具有完善的法律基础、常设的反恐怖合作机构、联合反恐执行队的跨境警务反恐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周明  曾向红 《外交评论》2016,(4):130-156
在当前国际恐怖主义发展态势中,"基地"与"伊斯兰国"分庭抗礼,存在明显的竞争。两者所追求的战略目标明显不同,"基地"旨在通过进攻美国等"远敌"以扩大自身的支持基础,而"伊斯兰国"则在于巩固并扩大其建立的所谓"哈里发国家",因而它们的行动战略也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对于攻取领土的态度、对于大众支持的立场以及对待下属组织和其他"圣战"组织的方式。行动战略不同,导致两者的发展前景也同中有异。"伊斯兰国"扩张迅猛,恣肆一时,但前景不妙,面临诸多困境;"基地"近年来行动能力有所下降,但仍具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为了更有效地打击国际恐怖势力,国际社会需要对两者采取差别化的应对措施和打击策略。而无论"基地"与"伊斯兰国"的走势如何,国际社会均须关注并认真对待它们在理念或思想层面构成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虽然尚处在"蛰伏期","基地"组织仍是我国目前难以忽视的巨大威胁。"基地"组织的发展变化受到两个因素影响,一是自身面对国际反恐怖力量打压下的结构转型与策略调整,二是其与"伊斯兰国"之间"合作—竞争—再合作"的关系变化。"基地"组织的危害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基地"组织的网络化、分散化的组织结构与本土化、"独狼"化的行为模式给诸多恐怖组织以"灵感"仿效;第二,"基地"组织与日渐衰落的"伊斯兰国"可能出现合流的趋向,从而形成国际恐怖主义的合力,进一步加大对国际社会安全的冲击力度。"基地"组织的发展变化将为我国的国家安全带来严峻威胁。在应对以"基地"为首的国际恐怖组织的"转型"与"合流"问题上,必须坚持"预防与惩治并重""治标与治本兼顾"的总体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东突"恐怖势力深受国际恐怖主义特别是中亚恐怖主义的影响,恐怖犯罪案件呈急剧上升态势。呈现出恐怖犯罪手段多样、残忍,并极力效仿国际恐怖主义,恐怖活动趋向采用"基地"组织的游击化运作方式,选择的作案时间与地点更具有策略性,恐怖分子本土化和组织化程度明显降低等特点。面对宗教极端思想的意识形态化,网络恐怖渗透的加剧和"伊吉拉特"的现实威胁日益加大的"东突"恐怖活动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安全观,科学认识新疆反恐怖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及艰巨性,建立健全反恐怖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情报信息工作,提高预知预防能力,加大出入境人员的管理力度,强化对可疑人员的甄别、核查力度,健全、完善网络、通讯监管法律体系,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充分认识"伊吉拉特"活动的严重危害,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清醒认识中国面临的反恐困境。  相似文献   

18.
郭晓钊 《工会论坛》2009,15(5):155-156
作为伊斯兰极端势力的主力军,"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已严重影响到了中亚及周边地区的政治稳定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也给国家之间的关系蒙上了阴影。随着地区安全合作的加强和阿富汗战争的打击,"乌伊运"的活动受到一定遏制,但随着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重心向中亚和北高加索地区的转移,"乌伊运"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会是影响中亚地区和中国新疆地区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随着陆续发生在北非、中东的"阿拉伯之春"运动、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骚乱、暴乱及内战的爆发,国际恐怖主义不断向纵深发展并对新疆产生深刻影响:新疆的暴力恐怖活动进入了新的活跃期,并趋向常态化;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复苏,将使中国面临更为严峻的恐怖主义威胁;在境外受训和有实战经验的"圣战"分子将对新疆构成严重威胁;中亚地区成为境外"三股势力"向新疆渗透破坏的基地;境内恐怖分子积极效仿"基地"组织的恐怖袭击模式与运作方式,在作案时间与地点的选择上更具策略性,在作案手段的表现上更为残忍、血腥,在作案手段的运用上更为智能化,并加剧了与政府的对抗程度;互联网、社交平台等新型传媒媒介成为恐怖组织或团伙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恐怖主义组织与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的合作加强。  相似文献   

20.
安全环境与"伊斯兰国"恐怖势力在北非的扩张具有直接的关联和互动关系。"伊斯兰国"势力的全球扩张是一种重要现象,其在北非的扩张尤为突出。"伊斯兰国"势力在北非的组织、暴力、宣传扩张,都利用了西亚、北非和更大范围内的安全环境条件,而"伊斯兰国"势力在北非的扩张又在北非、西亚-北非-西非、全球等圈层引发安全环境的压力。打击"伊斯兰国"势力及其在北非的扩张,可以考虑从安全环境角度着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