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青年农民工经过城市体验所获得的现代观念,冲击着封闭的农村传统社会自上而下的文化传承模式,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农村传统文化观念进行渗透和反哺,提高了农村成年人的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并推动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在肯定青年农民工“文化反哺”对农村社会进步的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加以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2.
青年农民工经过城市体验所获得的现代观念,冲击着封闭的农村传统社会自上而下的文化传承模式,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农村传统文化观念进行渗透和反哺,提高了农村成年人的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并推动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在肯定青年农民工“文化反哺”对农村社会进步的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加以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3.
农村青年反哺实践是新农村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财富反哺、人才反哺、文明反哺等行为,体现农村青年社会化过程的成长成熟,展示当代农村青年新形象.反哺实践要求农村青年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依靠社会及政府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相似文献   

4.
文化反哺即反向社会化是当前农村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一场意义重大的变革,引起传统农村社会教育模式、教育观念的根本性转变。通过个案访谈和实地调查,显示农村中反哺影响最为明显的开始是文化观念上的,然后才是文化的表层(日常行为或器物层面)。农村青年家庭中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影响着子代反哺父代的效果。接受过良好教育和具有开明思想的父代以及融洽民主型的亲子关系都是促成文化反哺的关键因素,其结果认为文化反哺的最终趋势应是朝着亲子间双向的和平等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青年农民工"临时夫妻"现象是社会结构性因素和青年农民工自身主体性因素共同作用而促成的。陌生人社会与沉默的公共舆论、个体化进程与婚姻价值观嬗变、底层生活的压力与情感归属需求、同类群体的日常示范与模仿学习促成了青年农民工"临时夫妻"现象的形成。青年农民工"临时夫妻"现象会衍生一系列社会风险,给农村家庭稳定、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临时夫妻"现象解决的关键在于解决青年农民工家庭离散化问题,可以通过引导青年农民工就近城镇化和家庭化进城的方式来解决。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青年文化的反哺几乎是全方位的,从文化的表层到社会的价值观,无一例外的深受青年亚文化的影响。青年人的文化反哺现象,既是社会急速变迁的结果,同时又对这个时代生活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在肯定其对社会主流文化建设的积极的推动作用的同时,应注意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处于转型的农村社区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农村青年对新媒体的使用日益呈现出"后喻文化"特征明显、与虚拟空间的交往多于家庭内的交往、单向交往多于双向交往等特征。农村青年的代际交往出现了"文化反哺"、核心家庭下的代际交往质量受到影响、农村青年的家庭责任意识日益弱化等现象。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转变观念,互相学习;注重伦理关怀,以理解为导向,注重沟通的方式方法;加强学校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大量农民工返乡回流,对原流出地所带来的社会治安潜在风险正逐渐增加。农民工劳动力供给侧结构性失衡带来了农村社会失范、相对剥夺感强烈等社会治安困境,解决农村劳动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社会治安调和路径的具体思路是: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吸引城市人才反哺农村;健全农村社会应急联动机制解决农村突出治安问题;发展农村特色经济优化农村劳动力供给侧结构;鼓励回流农民工参与农村公共安全治理。  相似文献   

9.
"文化反哺"是人类社会文化变迁中的一种"晚辈文化"向"长辈文化"倒流的现象。本文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存在对弱化"代沟现象"、实现亲子间的"视阈融合",改善"亲子关系"、增强子代的自我价值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完善"长辈主流文化"、规范"青年亚文化"、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学界对农民工公民身份的探讨常置于城乡二元体制的"被动公民身份"解释框架中.然而,随着户籍制度深化改革、市场经济与消费文化的蓬勃发展,青年农民工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主观能动性,并不断构建其"积极公民身份".工人宿舍社区不仅是青年农民工社会化的重要空间,也是其实现公民身份的场域.本文基于产业工人宿舍社区的田野资料,探索青年农民工构建积极公民身份的路径,并讨论了基层政府在目标社区所开展以"赋能项目"为代表的"项目制"的实效与局限.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共同构成了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基础,承载着民族历史的重任.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严重流失的局面,国际组织和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约和措施.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施行保护过程中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亟需采取有效措施挽救那些处于濒危状态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是当前警察组织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对外"以民为本",对内"以民警为本",符合当前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潮流,对现代警察管理理论的研究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由于传统警察管理模式以及我国警察组织文化建设的现状,导致我国警察组织文化建设的滞后。加强"以人为本"警察组织文化的建设,必须转变领导者和民警的意识,通过有效形式增进内外互动。  相似文献   

13.
“西藏问题”国际化及“文化藏独”危害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问题"国际化既与国际格局变化有关,又与全球化放大宗教对国际关系影响有关。西方国家吹捧达赖和达赖借助西方表达"政治诉求"二者相互倚重,各取所需,各有所图。达赖能够博取西方社会一定的同情和支持,与其运用"高超"宣传技巧分不开。达赖明知"急独"不成、"和谈"无望,故采取了类似"台独"的策略——渐进式"文化藏独",其现实危害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的传统文化题材影视剧可作三种角度的解读,从类型角度而言,很多涉及平民生活理念的影视剧落入了“类型剧”的俗套;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一些涉及“婚外恋”的影视剧与其说是“劝世寓言”,不如说是“欲望叙事”;从“视觉产品”的角度看,很多文化题材影视剧基本被当成了“文化怀旧”产品。它们在强化“情感抚慰”功能的同时失落了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客观立场。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已经是影响中国建设和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也成了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权利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的路径。并且,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在理论上确立农民权利的至上的地位,使得农民实现从“义务到权利”、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这是农民问题解决的根本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理论的文化历史依据,可从文化中国、文化传统和文化实践的反思中得出.  相似文献   

17.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青年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被不断边缘化,城乡隔离的社会制度在设计理念上和实际运行中把具有农民身份的农村青年排斥在制度利益之外。农村青年的发展正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突出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三个文明”理论都是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两者相互之间存在内在统一性: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实质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制度基础和根本保证。应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艰难的创新过程。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红色政权"理论和赋予"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完整、系统而科学的内涵,是他创建农村根据地的第一次实践,是"农村中心论"的开篇之作;出击赣南闽西的过程中,确立了建立农村大根据地的战略决策,为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迈出了实际的步伐。《反对本本主义》一文的发表使"农村中心论"有了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古田会议后,统一了建立农村大根据地的思想认识,给"农村中心论"确定了根本前提;在毛泽东"农村中心论"的指导下,伟大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式创建成功。  相似文献   

20.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见》明确提出农村宅基地要实行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政策。为了更好地保障农民的生存权和财产权,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需要尽快创设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体系。在“三权分置”制度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宅基地所有权的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是宅基地资格权的主体,但新的宅基地使用权主体不应仅仅限于本村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新的制度体系下,使用权的主体范围应当不断扩大。本文从我国“三权分置”的历史演变出发,分析了“三权分置”的基本要义及三权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