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程琛 《学理论》2013,(14):195-196
当代认知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反映了人类的认知规律,是一种认知现象。人类由近及远,由实体到抽象,有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决定了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因而人体隐喻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英汉隐喻表达也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自然与地理环境差异;视点差异;语言文化差异;传统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12)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部被誉为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的世界名剧。随着其在国内外的传播,《牡丹亭》有多种英语译本,出于不同的目的采取的翻译策略也不同,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出发,对张光前和汪榕培的《牡丹亭·惊梦》的英译本进行分析,分析其文字选择、诗韵的异同点。结果发现,不同的文本内容侧重点不同,采取的翻译策略也不相同,要根据特定的文本材料及其特定的语境采取相应的、合适的翻译策略。文章有利于以翻译理论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而且有利于文化传播,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  相似文献   

3.
从林语堂的译品看“间性”思想在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燕 《学理论》2010,(15):164-165
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等诸多相互矛盾的翻译理论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话题,这些对立都是一元化翻译视点的结果反映,是翻译研究中的一种失衡现象。拟从"间性"的角度试图调和各对立理论的矛盾,并通过分析林语堂的翻译作品探究"间性"的重要性及"间性"思想是如何在翻译中起作用的,以期能为今后平衡这种翻译研究失衡现象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15)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其蕴含的文化内容一直是史学家与文学家所研究的经典。从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策略角度出发,对比由杨宪益与霍克斯所译的两版《红楼梦》,探讨这两种策略在标题,成语,俗语和诗句翻译中何者更适用,也有助于揭示《红楼梦》中用言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5.
胡敏 《学理论》2013,(24):223-224
随着中西方交流的不断深入,英汉文学翻译作为双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部分,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但文学翻译与语境,尤其是与文化语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将从英语文化语境、原作者及译者的文化语境和目标读者群的文化语境三方面探讨文化语境对英汉文学翻译的影响与制约。  相似文献   

6.
华语电影的字幕翻译有其自身的特色,特别是中华文化在华语电影中的重要体现。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华语电影文化专有项的部分翻译原则与策略主要是归化和异化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于亚莉  班荣学  赵荣 《理论导刊》2012,(4):105-106,109
乡土文学翻译是文学文化翻译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浮躁》作为著名乡土文学作品之一,其英译本不仅传达了原作的"思想"与"风味",而且在翻译策略与方法的运用上体现出一种杂和倾向。由此可以看出,"翻译即意译",归化和异化策略、直译与意译方法本无优劣之分,二者相辅相承,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8.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并体现于具体的语言使用层面。作为认知和语言的纽带,隐喻在词汇的形成和演变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隐喻的认知视角学习、掌握和理解词汇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词汇学习必须重视学习者隐喻认知和隐喻思维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不同的社会与民族拥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英语翻译不仅会涉及到语言问题,还会涉及到文化取向问题。翻译不仅要把信息传达给读者,还要注重语言的译文表达形式和本文化取向。不同的文化取向造成了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即归化和异化。选取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两个不同翻译版中的疑问片段,讨论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取向。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在人类历史上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上的转换,更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文化往往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形成的文化霸权,导致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策略:归化或异化.但事实上,人类文化是平等的,不存在文化优劣之分.所以翻译过程中要尊重文化的差异,进行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对话,实现翻译的最高境界,促成翻译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和认知的途径.爱情是一种及其普遍而又丰富的情感.要使爱情这一复杂而抽象的概念得到充分的阐释,就必须借助隐喻.物质基础的同一性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使英汉两种语言在构建爱情隐喻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4,(36)
科技进步的时代,互联网成为人与人交流沟通的"桥梁",它传达着大量信息。而伴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网络语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主要从隐喻的认知角度出发,以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对网络语言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隐喻是网络语言生成的一种方式,从隐喻角度对网络语言的分析无疑为认知在语言中的功能研究进一步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杜小丽 《各界》2008,17(11)
本文从翻译的目的和读者的要求出发,探讨英语课文译文的价值取向和翻译策略选择,提出课文译文要坚持"异化"原则,并列举实例对课文归化式翻译的若干缺失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33)
随着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一步联系,人类必须要具备更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应对从世界各国涌入的文化信息,商务活动是目前交流最密切的方式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更需要这种交流能力的提升,了解不同文化在商务活动中的认知方式,则能够有效促进交流能力的发展,隐喻视角就是一种表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方式。本文将从隐喻角度分析商务语篇中的中西方文化的共同点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刘莹 《学理论》2010,(5):130-131
成语是语言文化混合而成的语言精华,但由于中英两个民族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以及人文历史等方面的不同,难免会出现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词语空缺现象其翻译问题自然是离不开对文化意象缺失与补偿的讨论。本文从英汉成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出发,探讨了英汉成语互译中文化的缺失与补偿及其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跨文化交际中,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两个原则,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在对这两个问题以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它们并不是孤立、水火不相容的,而是统一、互相作用的。因此,两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马丽娅 《学理论》2009,(8):142-143
文化教学作为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在当代大学英语教学中日趋受到重视。模因最初被应用于解释文化现象,是文化的一种研究方法。文化从认知角度看是指社会现实,是个人或集体感觉性的、体验式的自我建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渗透着模因认知观。  相似文献   

18.
王炜 《学理论》2009,(31):224-225
翻译的多个层面中都存在着“马赛克”现象,刨根究源,是因为翻译本身具有多重性。本文从翻译是“马赛克”这个隐喻出发,着重讨论翻译由于自身多重性而显现的“马赛克”效应。  相似文献   

19.
在英语学习中,大多数中国人都会受到汉语的干扰而产生错误,而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就能更好地掌握英语.文章从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角度分析英语与汉语的差异,强调了英汉差异研究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黄剑平 《学理论》2009,(19):243-246
从认知语法的角度看,英语主动态和被动态不仅是句子结构的不同,更是人们从不同认知角度对现实世界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